你知道嗎?毗舍邪是宋代臺灣之別稱宋代史籍不僅稱臺灣為「流求」而且又稱之為「毗舍邪」。關於毗舍邪人,中外學者長期爭論,歷百年而未決。一些學者指毗舍邪為臺清某地之原始民族,另一些學者又說是菲律賓群島中部的維薩亞族。孰是孰非,有必要作進一步的討論,以求統一認識。
一、我國史籍的最早記載與中外學者的不同看法
12世紀70年代,一支毗舍邪人來到澎湖和福建泉州沿海。在史籍的記載上,因讀音相近,有毗舍邪、毗舍耶、毗舍野三種不同寫法。或作毗舍那,則是由於那、邪形近而造成的訛誤。毗舍邪人來沿海一事,始見於南宋樓鑰的《攻槐集》和趙汝適的《諸蕃志》。現錄其原文如下。《攻魂集》卷八十八《汪大獻行狀》(以下簡稱《行狀》)雲:
「(乾道七年)四月,起知泉州。……郡實瀕海,中有沙洲數萬畝,號平湖。忽為島夷號毗舍邪者奄至,盡刈你所種。他日又登海岸殺略。禽四百餘人,殲其渠魁,餘分配諸郡。
初則每遇南風。遣戌為備,更迭勞擾。公即其地造屋二百間,遺將分屯。軍民皆以為便,不敢犯境。
後左翼軍狃於盜嘗,忽又報侵犯,徑捕至庭,自以為功。公日:『毗舍邪面目如漆,黥涅不辨。此其人服飾俱不類,何耶?』察之,乃真臘大商。……命牙儈旬日間遣行。」
嘉泰元年(1201年),周必大撰《汪大猷神道碑》取材於《行狀》,然小有不同,寶慶元年(1225年),趙汝適撰《諸蕃志》,所記毗舍耶事,似別有所本。其雲:
「毗舍耶語育不通,商販不及,袒裸盱睢……。
泉有海島日彭湖,隸晉江縣。與其國密邇,煙火相望。時至寇掠,其來不測,多罹生啖之害,居民苦之。
淳熙間,國之酋豪常率數百輩猝至泉之水澳、圍頭等村。……喜鐵器及匙箸,人閉戶則免,但門圈而去。擲以匙筋.則俯拾之。可緩數步。官軍擒捕,見鐵騎則競其甲,驕首就戮而不知悔。臨敵用鏢槍,繫繩十餘丈為操縱,蓋愛其鐵不忍棄也。
不駕舟楫,惟以竹筏從事,可折經如屏風,急則群舁之,泅水而循。」
又同書「流求國」條雲:
「流求國當泉州之東……旁有毗舍耶、談馬顏等國。」
《文獻通考》、《宋史》所傳毗舍邪事,盡本《諸蕃志》或約略《行狀》行文,元代汪大淵《島夷志略》亦有關於毗舍邪的記載,質言之,《攻愧集》和《諸蕃志》所傳毗舍邪事,是我們現在所見的最古記錄。二書提供關於毗舍邪的基本歷史事實是.
(1)地理位置:
二書所記與毗舍邪有關的地名共八個:流求、談馬顏、平期、彭湖、泉州、晉江、水澳、圍頭。
同時載明:毗舍邪在流求之旁,與澎湖『密邇,煙火相望氣。
(2)經濟狀況:
毗舍邪地區社會發展緩慢,當時仍處於原始社會階段。其處少鐵,需到大陸尋覓。所以用鏢槍繫繩以利收回,防止丟失。以竹筏為運載工具。到平湖收取莊稼似乎是他們獲得生活資料的一種手段,在這樣的經濟狀況下,外部貿易不可能發達,所以趙汝適稱為「商販不及」之地。
(3)風俗習慣:
與其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毗舍邪人有吃人之風。文身黥面,以及赤身裸體的習俗。
以上三點,是我們探討毗舍邪究系何地、屬於哪個民族的先民的重要依據。
1875年,法國戴爾維(Herrey de Saint-denys)發表《文獻通考·四裔考法譯註》,首先提出毗舍邪在臺灣的看法(以下簡稱「臺灣說」)(1887年,法國漢學家拉科柏裡(Terrien de Lacouperie )提出了不同看法,指毗舍邪為菲
津賓的維薩亞群島(以下簡稱「維薩亞說」).。此後,美國人勞菲( B. Laufer ),德國人夏德(F.Hirth)與美國人柔克義(W.W.Rockhill ) O,日本學者藤田豐八、和田清,以及我國學者連橫,或附和「維薩亞說」,或以毗舍邪人為「徙居臺清西南海岸的菲律賓人部落」的折中意見,以維持「維薩亞說」。
今天就探討到這裡,希望大家能清楚了解到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