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陳鵬)新京報近兩年持續跟蹤報導的「懸崖村」有哪些變化?3月8日,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局長降初接受新京報專訪時表示,目前山上建了幼兒園、搞了金融服務點、覆蓋了網絡4G,已經籤約、2022年建成的峽谷旅遊項目會對懸崖村及周邊村鎮的脫貧產生很大的帶動。
2016年5月,新京報報導了「懸崖上的村莊」——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勒爾村,彼時72戶人家居住在這裡,該村通向外界需要順著懸崖斷續攀爬多條藤梯。
「懸崖村」在2016年被新京報報導後得到廣泛關注,後來山上修了鋼梯,替換了原來的藤梯。談及對老藤梯的感受,降初說,「那個藤梯確實是懸,不是懸崖的懸,是走起來都懸,心裏面都比較懸。」
降初說,「懸崖村」在昭覺縣地勢相對不算高,如果出行方便的話,整個小的環境不是很差。「現在各方面對懸崖村的支持比較大,山上建了幼兒園,搞了金融服務點,覆蓋了網絡4G。山上也在做糧種推廣。最近我們引入了社會資本,準備建一個峽谷旅遊項目,已經開始啟動了,籤約的是2022年建成。對懸崖村、周邊的脫貧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帶動。」
在降初看來,目前四川的脫貧攻堅有了決定性的進展,但剩下來的都是「硬骨頭」、艱中之艱。從2012年到2017年底,以前貧困地區人口是750萬,現在是171萬,減貧的幅度超過70%。「實際上,涼山剩下來的脫貧人群是50萬人,甘孜、阿壩等深度貧困地區還有12萬人,這樣四川深度貧困地區的人口就有62萬人。」
「我們現在針對深度貧困地區提出了7個攻堅的方案,首先是住房、教育、衛生,還有就業和產業,以及基礎設施、生態扶貧。一刻也不能耽誤的兩項是住房和基礎設施,一刻也不能放鬆的是產業和就業。還有精神扶貧,要激發內生動力,要天天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