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9月2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對131個經濟體創新能力進行排名。其中,中國排名第14位,與上年持平,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並在多個領域表現出領先優勢。中國有17個區域進入全球創新集群百強,數量僅次於美國的25個。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排名全球第2名,北京創新集群排名第4位。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總幹事弗朗西斯·高銳認為,「中國的成績得益於習近平主席倡導的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姜永斌報導 9月2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對131個經濟體創新能力進行排名,受到社會各界關注。其中,中國排名第14位,與上年持平,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並在多個領域表現出領先優勢。
「中國的發展方向非常清晰,有人工智慧、先進位造業的發展戰略,技術戰略部門也有相應的戰略規劃。」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總幹事弗朗西斯·高銳在線上發布會上表示。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從2012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第34名,到如今連續兩年保持第14名,我國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進步顯著。
今年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有哪些看點,對中國今後的發展又有何借鑑價值?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對此進行解讀。
中國是唯一進入前30名的中等收入國家
全球創新指數自2007年起每年發布一次,今年的報告由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美國康奈爾大學、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共同完成。北京時間9月2日下午5點,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官方網站準時發布了《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
這份448頁的英文報告顯示,發達國家仍是全球創新的主體力量。今年的前十名都屬於高收入經濟體,瑞士、瑞典、美國、英國和荷蘭佔據了前五名,中國仍然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我們看到排名上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發達國家依舊佔據前列。現在有一個例外是中國,它再一次位列第14位,而且是唯一一個進入前30名的中等收入國家,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表現。」弗朗西斯·高銳在發布會上說,這取決於中國集中精力實施科學技術和創新戰略,並且已經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中國已經確立了作為創新領先者的地位
記者在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官方網站看到,今年的報告通過80個指標的數據,對131個經濟體的情況按照創新產出和創新投入兩類指標進行評估,最終計算得出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其中,創新產出體現的是創新成果的實際證據,分為知識與技術產出、創意產出2個一級指標。創新投入衡量的是體現出創新活動的國家經濟要素,分為制度、人力資本與研究、基礎設施、市場成熟度、商業成熟度5個一級指標。
報告特別指出,「中國已經確立了作為創新領先者的地位,在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商標、工業品外觀設計申請量和創意產品出口等重要指標上名列前茅。」
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統計與分析研究所所長玄兆輝看來,產出類指標成績固然亮眼,但投入類指標更值得關注,特別是我國人力資本與研究由2012年的第25位提升至第21位,背後都是近年來實實在在的投入。
「今年的報告主題是『誰為創新出資』,可見對創新的資助是各界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經濟發展面臨巨大不確定性的時代背景下,這一問題更為關鍵。」玄兆輝告訴記者。
最新數據顯示,在人力資本投入方面,2018年我國R&D(研究與試驗發展)研究人員達到186.6萬人年,是世界上規模最龐大的科技人才隊伍。在資金投入方面,2019年,我國R&D經費規模首次突破2萬億元,達到2.21萬億元,居全球第二位;R&D經費支出佔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1.91%提升至2019年的2.23%,居全球第13位。
此外,報告還從當地高校質量、科學出版物質量和國際專利申請量3個維度構建了創新質量指數。中國創新質量全球排名第16位,得分超過了49個高收入經濟體的平均得分,是唯一一個在全部3項指標上向高收入經濟體靠攏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中國有17個區域進入全球創新集群百強
《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看點眾多,其中就包括全球創新集群百強排名。中國有17個區域進入全球創新集群百強,數量僅次於美國的25個。
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排名全球第2名,北京創新集群排名第4位。這也從側面印證了我國已逐步形成梯次聯動的區域創新布局,區域創新集群活力迸發。
8月17日,深圳市政府宣布,已建成超4.6萬個5G基站,成為全國首個5G獨立組網全覆蓋的城市,5G基站密度位居全球第一。
深圳是我國過去40年推動科技創新及全面創新的一個樣板。在濃厚的創新氛圍中,一批企業應運而生,成為深圳高科技發展的參與者、見證者——全球最大通信設備製造商華為,全球最大網際網路公司之一騰訊,佔據著全球消費級無人機市場七成以上份額的大疆,數次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的比亞迪……數據顯示,深圳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由2010年的1353家增加到2019年底的1.7萬餘家,僅2019年就新增2700多家,形成強大的梯次型創新企業群。
在產業和企業端,華為在全球5G標準制定、技術和商用籌備等方面都走在全球最前列。華為2019年年報顯示,公司全年收入8588億元,同比增長19.1%,研發費用佔全年銷售收入的15.3%。而過去近十年中,華為投入的研發費用總計超過6000億元。
有專家認為,深圳不僅通過體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還將香港的金融創新資源、廣州的基本服務資源,以及整個珠三角地區的發展製造業和先進位造業方面形成的資源整合到一起,成為全球科技創新資源比較密集的地區。
中國的成績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貫徹落實密不可分
「我認為,中國的成績得益於習近平主席倡導的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弗朗西斯·高銳在發布會上稱讚中國致力於創新的發展方向。
進入21世紀後,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科技創新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探索出一條改革驅動創新、創新驅動發展的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在不久前召開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要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
玄兆輝認為,中國能夠連續兩年位居全球創新指數第14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貫徹落實至關重要。
2016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了「三步走」戰略目標,即到202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
「從政府、企業到全社會,已經形成廣泛共識,中國的發展必須持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玄兆輝說,多年的持續投入,帶來了創新成果的大量湧現和社會經濟效益的持續增強。
除了對研發的高度重視外,中國還在教育,信息通信、交通、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引導和鼓勵社會各界開展創新創業活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強國際合作與擴大對外開放等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取得明顯進步,這同樣促使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深入推進。
持續性的創新發展離不開資金、基礎教育和科研的投入,也離不開成熟的商業和市場環境。
《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營商環境顯著改善。例如,成立企業便利度指標由2012年的第124位提升到第25位,大幅提升99位;政府在線服務指標由59位提升到34位,提升了25位;提供正規培訓的企業佔比指標,目前排名第一。
另一個佐證是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中國2020年全球排名躍升至第31位,較上一年提升15位,已連續兩年被評選為全球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10個經濟體之一。
全球創新的核心區域正在向亞洲東移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還關注到亞洲經濟體在近年來排名的進步。
《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緊隨排名第8位的新加坡之後,韓國成為第二個進入前十名的亞洲經濟體,排名第10位。它在環境績效、同族專利、科學出版物質量和高技術製造業等各項指標上的排名都有所提高,同時在研發支出、研究人員和國際專利申請量方面保持前三的位置。韓國有3個集群進入百強,其中首爾排名全球第三。
此外,印度、菲律賓、越南等其他亞洲經濟體的排列位次也取得明顯進步。排名第48位的印度和第50位的菲律賓首次進入前50名,後者在2014年還只是排名第100位。越南領跑中等偏下收入組別,連續第二年排名第42位,其在2014年排名僅第71位。
報告由此提出,隨著中國等亞洲經濟體的創新能力逐年提升,世界創新的核心區域也正在逐漸東移。
「我們收到的國際專利申請中,超過一半來自亞洲。它們中的大部分是用漢語、日語或韓語寫的。如果你想了解一項新技術,想看看有什麼新內容,你必須接觸這些語言。」弗朗西斯·高銳說,所有人正在經歷一個真正根本性的改變,這種轉變每幾個世紀就會發生,它對世界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我認為我們才剛剛開始理解這一點。」
「正如中國、印度和越南所示,對創新的不懈追求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得到回報。」美國康奈爾大學前院長兼管理學教授蘇米特拉·杜塔表示。
後疫情時代創新就是解決方案
今年以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長期創新增長造成壓力並對創新格局產生衝擊,不少領域對於重大研究項目被中斷、在追求創新過程中遭受阻礙的擔憂也在增加。《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建議各國集中資源,確保創新持續獲得融資。
「即使當前我們都在努力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對人類和經濟的直接影響,各國政府也需要確保一攬子救助方案是面向未來的,並支持個人、研究機構、企業和其他方面為後疫情時代提供創新和協作的新思路。創新就是解決方案。」弗朗西斯·高銳表示。
「全球創新指數的指標體系能給人很多啟示。」玄兆輝說,報告的發布,也是為各國制定鼓勵創新的政策和衡量創新活動的標準提供參考。
關於中國如何繼續加強創新,玄兆輝認為,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新基建,目前該項一級指標我國排名為第36位。雖然創意產出指標排名第12位,高技術產品淨出口佔貿易總額的比例居世界第5位,但中國仍集中於全球產業鏈的生產加工環節,應該提升產業創新能力,繼續營造良好的創新與營商環境。
要清醒看到,國內外環境深刻變化,我國發展依然面臨風險。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表示,「我國仍然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在科技領域有些方面還沒有完全實現自主掌控,一些『卡脖子』的問題現在還沒有解決。這些問題在短時期內可能一下子解決不了,所以要強化風險意識。」在「卡脖子」的關鍵領域狠下功夫,才能牢牢掌握髮展主動權。
當前,加強國際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報告顯示,中國FDI(國際直接投資)淨流入額佔GDP的比例居世界第100位,全國R&D經費中海外資金佔比佔GDP的比例居世界第81位。
正如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應邀出席報告發布活動致辭所說,「未來將以更加開放的全球視野、更加務實的政策舉措,與包括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在內的國際組織一起,與世界各國攜手應對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環境汙染、氣候變化和公共衛生等全球性重大挑戰,切實肩負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技創新使命。」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