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張家界最長玻璃橋能「生態」到哪兒去
近日,備受矚目的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建設項目,現已進入玻璃承壓破壞性試驗、護欄抗拉試驗、風洞試驗等試驗階段,整個玻璃橋項目預計在7月底完工並交付使用。(5月11日《瀟湘晨報》)
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選址在張家界大峽谷風景區慄樹埡和吳王坡區域內,總長430米、寬6米,橋面距谷底相對高度約300米。橋面全部採用透明玻璃鋪設,整個工程無鋼筋混凝土橋墩。問世之後將是世界首座斜拉式高山峽谷玻璃橋,並創下世界最高最長玻璃橋等多項世界之最,同時肩負了蹦極、溜索、舞臺等多種功能。
這一「世界最高最長玻璃橋」會不會破壞張家界景觀,自籌建消息傳出之後至今,一直廣受關注和質疑。景區方曾回應稱,「玻璃橋」選材為世界新型的航天複合材料,是座架在峽谷間的「無形之橋」,無須擔心其會「破壞自然景觀」。
但這顯然是自欺欺人。即使「航天複合材料」,也不可能是「隱形」的,即使玻璃完全「隱形」,總得有建築基礎設施。如此現代化的龐然大物在這個絕壁棧道、峽谷溪水的原始生態中「橫空出世」, 不倫不類地橫插一槓,是錦上添花,還是佛頭著糞,顯而易見。不說突兀、怪異,至少也不會協調。
據稱此橋的設計師,是被譽為「世界生態建築第一人」,曾設計上海世博會以色列館的Haim Dotan。他曾在玻璃橋選址地考察後說:「把世界最長的玻璃橋建在世界上山水最美的張家界是絕美的組合。」但是,玻璃橋與「山水」天然的難以融合,不過是常識。至於「玻璃橋的設計充分融入了生態環保理念」,這也是似是而非。而「生態環保理念」的最好體現,就是不要再去驚動這裡的一草一木。
比如,張家界大峽谷植被繁茂,千姿百態,神秘莫測,是不可複製不可再生的景觀,而興建「世界第一長玻璃橋」,因此大興土木乃至開山放炮,不僅讓既有景觀一去不返,而且所到之處,或古樹蒼藤殞命,或珍禽異獸遭殃,對生態的破壞不可避免。
當環境保護已成為當今人類的共識,恐怕連一個小學生都懂得,歷經千百年自然演化形成的自然遺產,一旦遭到破壞就無法恢復。實際上,多少無法再生的資源,就是在人為因素之下,慘遭滅頂之災。因此只要有可能影響環境的舉措,比如張家界大峽谷景區的「開發」,即使動一草一木,也要慎之又慎。
當然,類似「世界最高最長玻璃橋」的開發,將帶來可觀的眼前經濟效益。然而,與自然文化遺產和生態環境破壞造成的潛在損失相比,顯然不過是蠅頭小利而已。也因此,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的「完工並交付使用」,實在難說是喜是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