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川端康成死前慘狀:口含煤氣管躺在棉被上,臉頰憋得通紅

2020-12-25 東方文史

推薦語:1962年,川端康成去世,曾經川端康成說過一句話:自殺的人,如果沒留下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而沒有話語的死,就是永無止境地活著。沒想到輪到川端康成躺在病床上,這個日本著名的文學巨匠,在他去世前的幾個小時,口裡含著煤氣管,因為憋不上氣,臉部漲得通紅,可見川端康成在去世前受到過多麼痛苦的經歷。其實早在1962年,川端康成就曾對自己的死作出了預言:「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一.童年缺少愛與關懷,習慣了孤獨

回憶起川端康成的一生,我們從他的文學作品中能夠感受到川端康成孤獨寂寥的情感闡述,回溯到川端康成的童年,童年對孩子來說,都是最單純美好的回憶。可對川端康成,其實無論如何都不願意回想起來的黑暗時光

川端康成在2到10歲期間,最需要親情與關愛的時光,先後眼睜睜看過了父母,奶奶和姐姐一一離開了自己身邊,而自己唯一的童年陪伴,只剩下了又聾又瞎的爺爺。

可以說,童年時候的川端康成是缺少關愛和溫暖的,爺爺又無法與他溝通,在大半個童年生活中,川端康成大都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呆在屋子裡,感受孤獨、寂寞的氛圍,時間一久,這些感情便潛移默化的進入了他的大腦中,融入骨子裡。

時間過得很快,川端康成的爺爺當時年邁已高,在自己姐姐去世以後的五年,爺爺雖然沒法跟川端康成交流,卻一直陪伴在孫子身邊照顧他,可爺爺只用最後的五年陪伴在他身邊,川端康成成了一個徹徹底底的孤兒,要說年幼時親人的相繼離去,川端康成的別離情感還不深刻,可15歲的他見到自己爺爺離自己而去時,當真是刻骨銘心,成了孤獨一人。

居無定所的川端康成,後來被接到了舅爺家居住,被送到了寄宿學校去讀書,川端康成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待在學校裡面學習,只有在法定節日期間才會回到舅父家裡。在學校裡也常常一個人呆著,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學習,一個人上下學,最常做的就是躲在角落裡看書,閱讀養成了他的一個好習慣。

二.無拘無束生活,創下文學巨作

帶著這個好習慣,川端康成不負眾望,一直保持著優異的成績,於1920年高中畢業後順利考入東京大學,專攻文學專業,原本他所學的專業是文學英文系,可他對英文表示極度厭惡,後來轉為只專攻文學,帶著從小的閱讀習慣和興趣愛好,文學成了陪伴他一生的財富。

畢業後的川端康成並沒有固定職業,而是自由選擇職業工作,他不屑於只停留在一個地方做固定的工作,他喜歡自由,到處遊走、閱讀和寫作,在這段時期,也是川端康成一生中最舒適自在的時光,他將這段時間的情感和所見所聞都寄托在了文學作品中,如《花未眠》、《雪國》等。

後來,川端康成於1969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了日本開國以來第一位誕生的諾貝爾文學巨匠,這時候的聚光燈全都打在川端康成身上,名氣大增,他的成就在報紙雜誌和大街小巷到處流傳,成了日本文學界的驕傲,是最巔峰的時期。

可讓人意想不到的事,在川端康成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事不到三年,就傳來了一件令人震驚的消息——川端康成自殺了。這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三.一生孤獨悽苦纏繞,死亡何嘗不是解脫?

在櫻花盛開最美好的日子,一日下午,川端康成來到瑪麗娜公寓支開了隨同的助理,隻身一人來到了公寓四樓的寫作室,在工作室裡待到深夜都沒出來,家人感到事情不太對勁,就讓川端康成的助理來到工作室去看一看,助理敏慧來到工作室的衛生間,看到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畫面――川端康成仰躺在床上,面部朝上,嘴巴插著一根煤氣管,臉部紅腫

這是川端康成選擇自殺的方式,川端康成曾經說到:自殺是最美好的藝術。而吸入煤氣可以讓面部變得紅腫顯得富有生機和活力,這讓死亡變得很美好。就這樣,川端康成搶救無效而去世。

1970年,日本發生了一件三島由紀夫自殺切腹的事件,而三島的死似乎與川端康成脫不了關係,三島由紀夫是日本二戰以來著名的文學巨匠,在日本文學界有著極高的名氣,他的大名還在西方廣為流傳,還曾一度入圍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名冊中,可誰料到,川端康成卻成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贏家。三島由紀夫的死無疑給川端康成帶來了巨大的打擊,這或許也是促進川端康成自殺的原因之一。

童年時候的川端康成享受了無窮無盡的孤獨和悽苦,這對他來說也是個一生的束縛,年邁的川端康成也同普通老人家一樣,內心充滿遐想,卻又無人理解和傾聽,他渴望跟人溝通,與人傾訴自己的人生,表面上的風光不過是過眼雲煙。

總結:如果一個人的死,能夠收穫到幸福,那麼死亡就能讓你擺脫痛苦,何嘗不是一種解脫?大家不必為川端康成感到惋惜,因為從另一方面來看,川端康成早已對生命力不從心,死亡對他來說,無疑是釋放一切,也解放了自己

川端康成的作品,不得不說,字裡行間的情感生動而細膩,每一個篇幅都描繪著一個非常唯美的畫面,這也離不開他,悽涼孤獨的童年生活,一個人如果長期處在孤獨的環境中,就會不自覺對周圍產生敏感的觀察力,以及對情感的深透理解。

《雪國》是川端康成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三大作品之一,書中充滿唯美、寧靜和悽涼的美感,同時,文中刻畫的細膩的女性形象讓人十分讚嘆。

《雪國》、《千隻鶴》和《古都》都是川端康成對愛情和生活的細膩刻畫和情感寄託,若有人對生活和情感有些迷茫,不妨來看一看這三部作品,將會使你一生受益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川端康成死前慘狀:口含煤氣管躺在棉被上,臉頰憋得通紅
    而沒有話語的死,就是永無止境地活著。沒想到輪到川端康成躺在病床上,這個日本著名的文學巨匠,在他去世前的幾個小時,口裡含著煤氣管,因為憋不上氣,臉部漲得通紅,可見川端康成在去世前受到過多麼痛苦的經歷。其實早在1962年,川端康成就曾對自己的死作出了預言:「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 川端康成的死前一幕:口含煤氣管,臉頰通紅,自殺還是有意為之?
    川端康成考進東京大學文學部,最終進入文學系。此後他沉迷於文學,文學帶給他另一種溫暖。川端康成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讀書,寫作,旅遊。這是他當時最真實的生活寫照。有人曾勸他不要讓他寫了說是給三歲小孩看的。他笑而不語。1988年川端康成,成為繼戈爾泰第二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文學作家。當世人認為他正是厚積薄發,一舉成名時。
  • 川端康成去世前的慘狀:口含煤氣管,躺在棉被上,臉頰憋得通紅
    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沒有人會想到,這句話會一語成讖。後來,川端康成真的以這種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悄無聲息的離開了自己所鍾愛的文學世界。他的童年經歷簡直就是一場噩夢。2歲時,父親去世。---川端康成自殺了。這是一個悲哀的故事,一代文學大師,何以走上這樣的道路?1972年,4月16日。四月恰好是櫻花盛開的季節,它們寧靜素潔,唯美的像極了川端康成的文字。
  • 諾獎得主川端康成:口含煤氣罐自殺,表妹:哥哥的衣服淨是墳墓味
    川端康成,一生多有磨難,在功成名就的不久便以"口含煤氣罐,躺在棉被上,臉頰憋得通紅。"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1972年4月,在櫻花盛開的季節,川端康成永遠的離開了我們。其中我最喜歡的還是《雪國》不單單是因為它收集的是川端康成諾貝爾文學獎的代表作,展現的表面上是有錢有閒的舞蹈研究者島村與一位藝妓和一位純情少女之間的感情糾葛,更多是表達了一種當時世界的哀怨與冷豔。
  • 諾獎得主川端康成:口含煤氣罐自殺,表妹:哥哥的衣服淨是墳墓味
    川端康成,一生多有磨難,在功成名就的不久便以"口含煤氣罐,躺在棉被上,臉頰憋得通紅。"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川端康成,日本現,當代小說家。他還在襁褓之時父母接連去世,後祖母與姐姐也陸續離去。川端康成的離世也有著讓人難以置信的地方,他並非死於病故,也絕非他手,而是自己只開了所有人自己吸煤氣自殺。1972年4月,在櫻花盛開的季節,川端康成永遠的離開了我們。川端康成一生中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國》、《千隻鶴》《古都》以及《睡美人》等。
  • 友人切腹自盡,2年後,川端康成口含煤氣自殺,臉頰憋得通紅!
    川端康成卻獨自一人在公寓裡以口含煤氣管的方式離開了人世,他沒有留下一字書信。似乎早就對這些盛開的櫻花毫無了留戀,對於這個人世間也是一樣。他早就曾在1962年的時候說過一句話: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
  • 日本諾獎得主處女作現身 川端康成年譜被改寫
    日本諾獎得主處女作現身 川端康成年譜被改寫 2013年02月20日08:1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楊汀
  • 川端康成口含煤氣自殺:人生是一場徒勞,死亡才是最高的藝術!
    1972年4月16日,日本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文學大師川端康成,以口含煤氣管的方式,結束了自己73歲的生命。噩耗傳開,震驚了整個文學界。人們對於川端康成之死,除了扼腕嘆息,感慨世界上從此少了一位文學大師之外,似乎對於川端康成的非傳統死亡方式並不詫異。
  • 川端康成:吞煤氣自殺的諾貝爾獎作家,童年就被稱為「天煞孤星」
    川端康成:吞煤氣而亡的諾貝爾獎作家,童年就被稱為「天煞孤星」「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這句話是出自以為諾貝爾獲獎得主,川端康成。年僅15歲,川端康成就成了一個孤兒。爺爺去世以後,川端康成來到了自己的舅父家裡生活,雖然終於算會有了一個能住的地方,但是他也經常住在學校裡面的宿舍。只有放假的時候才能回到自己的舅父家裡。
  • 川端康成:最終無法從悲哀與虛無中逃離,含著煤氣管自殺
    川端康成作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他開創了意識流寫作,憑藉《伊豆的舞女》名聲大噪,晚年又陸續完成《雪國》、《古都》等文學巨著,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日本現代文學大師。看川端康成的文字就知道,他一定是個悲傷的人,一生都在「虛無」和「浮世」中尋找精神的解脫。他覺得人生的一切都是徒勞的,一切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凌晨四點醒來,發現海棠未眠。如果一朵花很美,那麼有時我會不由自主地想到:「要活下去!」生並非死的對立面,死潛伏於生之中。
  • 川端康成:諾獎獲得者,是「參加葬禮的名人」,獨具憂鬱氣質!
    他的小說是陰柔美的,語言清新秀麗,受日本傳統美學的薰陶,川端康成喜歡用纖柔、流暢、平易和優美的語言來描寫事件、人物、情緒和自然物象,同時他還重視運用傳統藝術的表現手法,抒發人物內心深處那種纖柔的感情,從而形成了抒情化的散文化的風格。可以說,川端康成的每一部小說都是一首給人以美的享受的散文詩,他也是亞洲第二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 川端康成口含煤氣自殺:人生是一場徒勞,死亡才是最高的藝術!
    1972年4月16日,日本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文學大師川端康成,以口含煤氣管的方式,結束了自己73歲的生命。噩耗傳開,震驚了整個文學界。人們對於川端康成之死,除了扼腕嘆息,感慨世界上從此少了一位文學大師之外,似乎對於川端康成的非傳統死亡方式並不詫異。
  • 諾獎得主川端康成的佛系抗爭
    川端康成,日本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著名作家,也是亞洲繼泰戈爾之後第二位獲此殊榮的作家。他一生創作了100多篇小說,以中篇小說為主,小說中主人公大多是日本中下層社會的女性,描寫她們形體與精神上的純潔與美為主題,並飽含了作者的同情、悲憫,以及深深地無力感。
  • 長江新世紀書評:《哀愁:川端康成散文集》
    再次與川端康成相遇,哀愁二字更是直白的躍於紙上,成為了書名。它不偏不倚立於紙上,清風是它,明月也是它。相比於《雪國》、《千隻鶴》等小說類文學作品,《哀愁》更像是作者養在身邊的孩子,述說著主人的諸多見聞,引領著人們駐足於他的時代。川端康成的時代。《哀愁》涉及了川端康成對自然萬物的感慨、對人際的理解等諸多層面。那些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零星瑣事,都或多或少的沾染了作者本人的點點思緒,把他帶到了讀者面前,使我們能夠聆聽到作者的心靈獨白。
  • 歷史上的今天:1972年4月16日,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自殺
    川端康成是著名小說家,是日本文學界的泰山北鬥級人物,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亞洲第三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人(第一位是泰戈爾)。1899年6月14日,他生於大阪。
  • 推薦:川端康成必讀的幾本書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1972),日本文學界「泰鬥級」人物,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繼泰戈爾之後第二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 新版川端康成漢譯本被贊"史上最美諾獎書"(圖)
    新版川端康成漢譯本被贊"史上最美諾獎書"(圖) (出版社供圖)  記者近日獲悉,新經典文化獲得日本文學泰鬥川端康成全部作品的內地獨家出版授權,並隆重推出唯美版《雪國》、《千隻鶴》、《山音》三部經典作品。新書剛一上市即被讀者贊為「史上最美諾貝爾文學獎作品」。8月29日,深諳日本文學內涵的著名學者、作家李長聲與毛丹青,在日本文化中心與讀者探討川端康成作品最核心的生命力。
  • 獲得諾獎後吸煤氣自盡,身邊有酒瓶無遺囑,川端康成有何苦不堪言
    川端康成自殺的小房子,曾花了他1000萬日元,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房子裡的一切都還是那麼的平靜,在自盡的那天下午,川端康成還和自己的傭人說了一句:「我出去一會」結果再也沒回來,到了晚上十點多,傭人感到了一絲絲的不安,雖然在日本男人晚歸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 川端康成:自殺被送往醫院,卻對司機說:路這麼擠,真是辛苦你了
    川端康成,日本偉大的文學家,可謂是站在文學巔峰級人物,就在臨死前還對別人充滿敬意,這位日本文學泰鬥界的大神,為什麼輕易放棄了自己的生命。對家人說,他想出去走走,結果到深夜還未回家,尋找許久之後,助手守敏惠在工作室發現了他,他躺在洗手間,口含煤氣管,臉漲成櫻桃紅,已經奄奄一息,助手立馬叫來了救護車,但因吸入一氧化碳過多,最終搶救無效。醫院門口,他對司機就說了這句:.....路這麼擠,真是辛苦你了。」充滿敬意。
  • 為什麼得到諾貝爾獎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自殺?也許是因為這個人
    1972年4月16日,日本文學「泰鬥級」人物川端康成在神奈川縣他的工作室自殺,嘴裡叼著煤氣管。他沒有留下任何解釋自己自殺的意願,甚至在小說中反對自殺,認為「自殺不是一種開悟的做法」。然而,當他們三歲的時候,他們的父母相繼去世,而從祖父母調到川端康成負責祖父母的川端康成在他們六歲的時候,他們和他們的祖母去世了。他們16歲時,相依為命的祖父母去世了。少年時代親人們的死亡給了一生的川端康成一層陰翳,這也使他對死亡極其敏感。關於川端康成自殺,主流的共識是日本的物質悲傷文化和川端康成自己憂鬱的性格是最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