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都江堰二王廟前,橫跨內江和外江分水處的安瀾索橋,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古橋之一。
岷江水量豐沛,水源來自千裡雪山,盛夏惡浪滔滔,沒建索橋之前,民謠就有「走遍天下路,難過岷江渡」之說。歷史上,因
兩岸來往極其艱難,宋代以前開始建橋,早期使用的材料為木材、繩、竹、藤,該橋因此被稱為竹橋、繩橋、竹藤橋等,宋代改稱「評事橋」。
明末,「評事橋」毀於戰火。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何先德夫婦感於兩岸來往之艱難,報經官府,遊說八方募集資金,千辛萬苦地建成了竹索橋,兩岸百姓遂得以安渡狂瀾,「安瀾索橋」由此得名。當地民眾感念何氏夫婦建橋功績,民間又稱此橋為「夫妻橋」。關於該橋,還有一段悽婉的故事:起初何先生修的橋因無欄杆,致使行人晃落江水溺亡,何因此被官府處死。何先生含恨九泉後,何夫人為替丈夫正名,苦苦籌資,最終修建了牢固的欄杆。
這張孫明經(中國)攝於1937年的老照片,木板鋪橋,竹索為欄,粗陋樸拙,大致保留了何氏夫婦「夫妻橋」的原始風貌。
1950年代,我還是小男孩的時候,每一次逛離堆公園,就愛去走這搖搖晃晃的竹索橋,踩在橋上,就好像闖進了童話世界,恍惚間有一種白日做夢的刺激感覺。
而今的安瀾索橋,早已風光大異。
整個橋身下移了100多米,先賢何氏就地取材使用的藤條、竹索,已改為粗壯的鋼索,原先承託繩索的圓木橋墩,改建為固若金湯的鋼筋混凝土圓柱。全長約500米的長橋,橋身縮為240米,遠看如長虹臨空,形態空靈別致。若憑欄遠眺,西望群巒千嶂疊翠,岷江一瀉千裡,若蛟龍狂奔;東望灌渠密布,阡陌縱橫,碧水滔滔,東去無盡。此橋,此景,蔚為壯觀矣!
我們若回過頭,再來看這張安瀾索橋1937年的蒼老照片,也許,你沒有看見眼前山川的壯美,但是,你卻看見了歷史。
馬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