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安瀾索橋(圖)

2020-12-21 網易新聞

  世界遺產都江堰二王廟前,橫跨內江和外江分水處的安瀾索橋,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古橋之一。

  岷江水量豐沛,水源來自千裡雪山,盛夏惡浪滔滔,沒建索橋之前,民謠就有「走遍天下路,難過岷江渡」之說。歷史上,因

兩岸

來往極其艱難,宋代以前開始建橋,早期使用的材料為木材、繩、竹、藤,該橋因此被稱為竹橋、繩橋、竹藤橋等,宋代改稱「評事橋」。

  明末,「評事橋」毀於戰火。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何先德夫婦感於兩岸來往之艱難,報經官府,遊說八方募集資金,千辛萬苦地建成了竹索橋,兩岸百姓遂得以安渡狂瀾,「安瀾索橋」由此得名。當地民眾感念何氏夫婦建橋功績,民間又稱此橋為「夫妻橋」。關於該橋,還有一段悽婉的故事:起初何先生修的橋因無欄杆,致使行人晃落江水溺亡,何因此被官府處死。何先生含恨九泉後,何夫人為替丈夫正名,苦苦籌資,最終修建了牢固的欄杆。

  這張孫明經(中國)攝於1937年的老照片,木板鋪橋,竹索為欄,粗陋樸拙,大致保留了何氏夫婦「夫妻橋」的原始風貌。

  1950年代,我還是小男孩的時候,每一次逛離堆公園,就愛去走這搖搖晃晃的竹索橋,踩在橋上,就好像闖進了童話世界,恍惚間有一種白日做夢的刺激感覺。

  而今的安瀾索橋,早已風光大異。

  整個橋身下移了100多米,先賢何氏就地取材使用的藤條、竹索,已改為粗壯的鋼索,原先承託繩索的圓木橋墩,改建為固若金湯的鋼筋混凝土圓柱。全長約500米的長橋,橋身縮為240米,遠看如長虹臨空,形態空靈別致。若憑欄遠眺,西望群巒千嶂疊翠,岷江一瀉千裡,若蛟龍狂奔;東望灌渠密布,阡陌縱橫,碧水滔滔,東去無盡。此橋,此景,蔚為壯觀矣!

  我們若回過頭,再來看這張安瀾索橋1937年的蒼老照片,也許,你沒有看見眼前山川的壯美,但是,你卻看見了歷史。

  馬及時

相關焦點

  • 都江堰安瀾索橋的百年舊影
    1917年 安瀾索橋。費佩德(美國)攝 沈弘王國平供圖1909年 安瀾索橋的橋頭堡。恩斯特·柏石曼(德)攝 沈弘、王國平供圖安瀾索橋(現代)。在都江堰,可能沒有任何一座建築能像安瀾索橋那樣,如此親近地與一江水保持著長逾千年的守望,那是一種魚對水,楓葉對秋天,大地對春天的情誼。
  • 成都古橋遺韻——都江堰安瀾索橋的百年舊影(圖)
    1917年 安瀾索橋。費佩德(美國)攝 沈弘王國平供圖1909年 安瀾索橋的橋頭堡。恩斯特·柏石曼(德)攝  沈弘、王國平供圖1908年 都江堰水利工程與安瀾索橋。  爾尼斯特·亨利·威爾遜(英國)攝  在都江堰,可能沒有任何一座建築能像安瀾索橋那樣,如此親近地與一江水保持著長逾千年的守望,那是一種魚對水,楓葉對秋天,大地對春天的情誼。歲月的風霜輕盈而又凝重,不知不覺間,一座橋就已古老得忘了自己的年齡,直至今天,它的初建時代仍是一個謎。至少在唐代時,它就已經在都江堰的上空像唐詩的韻律一樣詩意地搖蕩了。
  • 都江堰開始維修安瀾索橋
    2002-11-16 09:12:19 | 來源:新華社 | 作者:馮昌勇 楊三軍   15日上午,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開始封閉維修橫跨岷江內外江的古橋
  • 1917年四川都江堰建築老照片,都江堰上的安瀾索橋與二王廟
    安瀾索橋又名珠浦橋。到了宋代,改稱「評事橋」。明朝末年毀於戰火。清嘉慶八年(1803) 重建。邑人何先德倡建索橋時,以木板為橋面,旁設扶欄。兩岸行人可安渡狂瀾,故更名安瀾橋。建橋時其妻楊氏出力不少,民間又稱其為「夫妻橋」。
  • 都江堰安瀾索橋緊急關閉 門票下調20元
    都江堰安瀾索橋緊急關閉 門票下調20元 2012-10-05 07:48:51  來源: 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  編輯: 申海娟  跟帖條  進入跟帖
  • 都江堰景區即日起安瀾索橋正式開通!
    2020年7月30日在歷經兩個月餘的封閉檢修工程之後都江堰景區安瀾索橋正式對廣大遊客恢復開放水靈妹在後臺和微博都有收到你們的詢問消息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跟安瀾索橋說一聲「好久不見」吧本著保護國家重點文物及對遊客安全負責的態度,都江堰景區自2020年5月26日起開始對安瀾索橋實施封閉檢修,工程對索橋的橋墩、鋼索、橋板等部件進行了全面的檢查、修繕與更換,檢修工程結束後,景區組織項目建設施工、設計、監理、檢測、市文物局等單位及文物專家
  • 都江堰景區安瀾索橋榮膺 「十大最佳愛情表白地」
    2020年8月25日,都江堰景區安瀾索橋在「醉愛天府·2020成都七夕國際情歌節成都愛情地標評選活動」中斬獲「十大最佳愛情表白地」殊榮,展示了安瀾索橋「天下愛情第一橋」的獨特魅力。安瀾索橋是我國五大古橋之一,飛架岷江南北,全長320米,因使兩岸行人安渡狂瀾而得此美名。在古代,它是川西民眾與藏、羌各族人民的聯繫紐帶。如今,它是都江堰景區最具特徵的代表景觀之一。安瀾索橋之所以被冠名為「天下愛情第一橋」,這離不開一段富有傳奇色彩的歷史故事。安瀾索橋的歷史可追溯到戰國末期,明朝末年毀於戰火。
  • 都江堰景區安瀾索橋於7月30日恢復開放
    人民網成都7月30日電(王波)今日,在歷經兩個月餘的封閉檢修工程之後,都江堰景區安瀾索橋正式對廣大遊客恢復開放。都江堰景區負責人稱,本著保護國家重點文物及對遊客安全負責的態度,該景區自2020年5月26日起開始對安瀾索橋實施封閉檢修,工程對索橋的橋墩、鋼索、橋板等部件進行了全面的檢查、修繕與更換,檢修工程結束後,景區組織項目建設施工、設計、監理、檢測、市文物局等單位及文物專家,對工程展開竣工驗收並順利通過。
  • 都江堰安瀾索橋封閉檢修,遊客如何擺渡遊覽?請看這裡~
    都江堰安瀾索橋封閉檢修,遊客如何擺渡遊覽?: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滔滔岷江之上,安瀾索橋飛架南北
  • 1917年四川灌縣老照片 百年前都江堰美景|安瀾索橋|靈巖寺|二王廟|...
    1917年四川灌縣(今都江堰)老照片,拍攝者:甘博。都江堰(Dujiangyan)簡稱「灌」,由四川省直轄,成都市代管,位於成都平原西北邊緣岷江出山口處,因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市境東與彭州市、郫都區、溫江區交界,西、北與汶川縣相連,以前為灌縣。
  • 都江堰安瀾索橋封閉檢修,遊客如何擺渡遊覽?請看這裡~
    滔滔岷江之上,安瀾索橋飛架南北。在古代,它是四川西部與阿壩之間的商業要道,是藏、漢、羌各族人民的聯繫紐帶。而如今,它是都江堰景區最具特徵的代表景觀之一。歷經歲月洗禮,安瀾索橋數次重建維修,只為保兩岸行人「安渡狂瀾」。
  • 老照片:天府之源灌縣1944年,都江堰安瀾索橋
    流江是檢江的另一種稱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檢江,它們的上遊,就是都江堰內江分流的柏條河和走馬河。《括地誌》說:「都江即成都江」。從宋代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的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
  • 都江堰的多種打開方式!
    寶瓶口遊覽完後,回到廣場,從側門繼續往後,經過安瀾索橋2號(仿建的,樣式一樣)往右,來到觀景平臺,這裡可以拍都江堰十景之一「離堆鎖峽」,遠觀寶瓶口。旁邊就是飛沙堰。方式二:離堆—伏龍觀—安瀾索橋2號—寶瓶口—飛沙堰—魚嘴—安瀾索橋—二王廟—玉壘閣—山上出門前面的遊覽是一樣的,只是不用走回頭路。遊覽完魚嘴之後,可以去走走真正的安瀾索橋,然後上二王廟。
  • 旅遊:瀾索橋——我國著名的五大古橋之一,世界索橋建築的典範
    瀾索橋,也就是都江堰景區的第二個索橋。這個索橋直接跨過內江,人多的時候特別晃,記得抓住繩索。有興趣的可以來走走看。從橋面上走過的時候,伴隨著風雨,看著腳下穿過的急流,行走在晃動的橋面上過岷江,大呼過癮,當然,前提條件是遊客不多。
  • 2020年5月遊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都江堰風景區內,景區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城隍廟、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玉女峰、靈巖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而都江堰就在景區內,介紹都江堰就需將整個景區介紹一下。
  • 古韻都江堰
    我們旅行第一站,就是舉世聞名的都江堰,這也是武漢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我們老倆口的第一次出遊。 我們最早知道都江堰,其實是在小學的課本上,從課本裡我們就知道四川灌縣(都江堰市前稱)有個都江堰,它是李冰父子於公元前256年修建的最偉大的的一項水利工程。
  • 四川著名的夫妻橋,用竹藤編織的索橋,何以成為中國五大名橋之一
    中國幾千年來年,留下各式各樣的橋無數,在四川都江堰景區有一座很特別的橋,民間流傳著一個愛情故事,據說相愛之人只要走過此橋就能得到美滿的愛情,這就是有著「天下第一愛情橋」之稱的安瀾索橋。「走遍天下路,難過岷江渡」這是都江堰流傳的一句民謠,意思是說人們很難度過這滔滔岷江水。這讓清代何氏夫婦為民造橋的事跡變得越發的感人,也為這座看似普通的橋平添了幾分色彩。
  • 都江堰之行
    都江堰市是成都市代管縣級市,是一座具有2000的建城史,因堰而起,因水而興的城市。俗話說:「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來了成都,都江堰是許多人旅行之地的首選。我們從崇州駕車出發,進入成都二繞高速路,開車將近一個小時,就到了都江堰。
  • 珍貴老照片,1959年都江堰安瀾橋,成都本地人記憶中的原版古橋
    安瀾索橋位於四川成都都江堰市,又名「安瀾橋」、「夫妻橋」、「何公何母橋」。飛架岷江南北,橫跨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古代四川西部與阿壩之間的商業要道,是藏、漢、羌族人民的聯繫紐帶,是我國著名的五大古橋之一。宋代以前,安瀾索橋稱作珠浦橋,相傳,李冰父子建都江堰時,同時建造了安瀾索橋。
  • 1918年的四川都江堰(灌縣)老照片
    1918年的四川灌縣,圖為安瀾索橋。始建於宋代以前,索橋以木排石墩承託,用粗如碗口的竹纜橫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1918年的四川灌縣,圖為郊外的牌坊。1918年的四川灌縣,圖為背木頭的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