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緬邊境
瑞麗是中國西南最大的內陸口岸,是重要的珠寶集散中心,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之一。瑞麗還是中國17個國際陸港城市之一,也是中緬油氣管道進入中國的第一站。其東連芒市,北接隴川,西北、西南、東南三面與緬甸山水相連,村寨相望,毗鄰緬甸國家級口岸城市木姐。是中國唯一按照「境內關外」模式實行特殊管理的邊境貿易區。
大盈江風光縱貫滇西邊陲的盈江縣。其源頭均在騰衝:一源出於雙海和芹菜塘,一源發自古永狼牙山,兩源流於盈江下拉線北部交匯後,始匯為坦蕩自如的大盈江。大盈江末段進入虎跳石,過古裡卡後即沿國境線走行,至與紅崩河(又名南卯江)交匯處出緬境,此段又稱太平江。江岸兩壁間距僅7米,激流蜂擁而入,谷內巨石崛起,落差愈益增大,致使水波左衝右突。激流騰空,水花飛瀉,數裡深谷一片喧囂。沿江而下,由於激流強烈下切,河道深邃,巨石橫亙江心,崖泉飛瀑比比皆是。
大盈江溼地
凱邦亞是景頗語,意為山谷地。1993年,中國德宏與馬來西亞合資在山下建了一個裝機容量為6.3萬千瓦的水電站,電站的蓄水庫就選擇了這片山谷地。這山谷地是高山上較為低凹的淺丘盆地。四周的山脈,形成馬蹄形。在馬蹄口築了一道高45米、長74米的大壩,便把這8平方公裡的山谷地變成了一個人工湖。徑流面積達22平方公裡的湖周山脈,多系亞熱帶原始森林。此地從夏到冬,從早到晚溫差極小,高不過28℃,低不過10℃,即可避暑,也可避寒。
凱邦亞湖
又稱扎朵瀑布,位於潞西、隴川、瑞麗三縣市結合部的莫裡峽谷,藏於山巒疊翠、萬木崢嶸、雙峰對峙的廣弄山和廣馬山之間的熱帶雨林深處。清澈的泉水從60米高的懸崖陡壁傾瀉而下,有「疊水如棉,不用弓彈花自散」的景象,似一匹巨幅白綢在空中迎風飛舞,高峰懸崖間雪飛雲湧,響聲雷鳴,瀑布下又有溫泉湧出,景觀十分奇特。莫裡瀑布為德宏乃至滇西南落差最大瀑布。
「莫裡」位於潞西市、瑞麗市和隴川縣交接區的瑞麗市一側,瑞畹橋東北約5公裡處。莫裡又被稱作「扎朵」,相傳佛祖曾在這裡的溫泉旁戒齋沐浴,後來留下了一隻碩大的足印,為紀念佛祖的親臨,後人用大佛腳印的印巴利語「扎朵」稱呼這裡。走進莫裡,你會感到有種神秘的感覺始終追隨著,據說,這裡是中國負氧離子最高的一個天然森林氧吧。
莫裡瀑布
獨樹成林麗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無論山壩間、村寨裡、道路旁都有種植,或獨樹成林,或相連成片。人們視榕樹為神樹,只種不砍。在德宏榕樹在所有樹種中佔的比重最大。這棵樹位於芒令村旁,遠看路邊左側是一片綠油油的樹林,瑞麗人稱之為迎客榕。
迎客榕樹型奇特,左右前後姿勢多變,為眾多影視專家所青睞,《邊寨烽火》、《孔雀公主》、《帶手銬的旅客》、《西遊記》等十多部影視片都在這裡拍攝過外景,著名影星王曉棠、劉曉慶、陳運和等均到此。
獨樹成林
是小乘佛教的寺廟。傣語稱「奘相」,意為寶石寺。這座寺廟雖然不大,佔地面積僅3600平方米,但它確實享譽東南亞的著名南傳上座部佛寺。據史書記載,菩提寺始建於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相傳當時茫施(今芒市)長官司長官的大兒子捨棄官位,削髮為僧,修建此寺。因寺前是一株很大的菩提樹,便借樹取名為菩提寺。三百餘年來,屢遭戰亂浩劫,破了又修,毀了又建,歷經滄桑。
菩提寺
南甸土司衙門,也叫南甸土司司署。南甸土司頭人刀氏龔姓,原籍南京應天府上元縣。明初隨軍徵討雲南,因屢建戰功,後升官定居於此,逐漸被當地土著傣族文化融合,成為漢傣文化融合的典範。原南甸宣撫司轄地廣闊,實力雄厚,世襲為官二十八代,歷時五百餘年,在雲南邊上的土司中影響很大。
南甸土司衙門
姐勒金塔,傣語稱「廣母賀卯」,意為在壩子馬頭的塔,距雲南瑞麗市東北公裡,是瑞麗最古老的佛教建築、佛事活動場所和旅遊景點。
舊塔塔身用土坯建造,主塔高10餘米,周圍以數小塔圍之。後經歷代土司主持在其基礎上進行不斷整修裝飾,到民國年間,10餘米主塔直入雲天,其外環列車員7座小塔,外表塗上金粉,主塔頂冠貼以金鉑。塔其圍有一圈石欄,四周置石雕獅像。塔周古樹參天,見者無不為之讚嘆。1969年,古塔卻毀於一旦。於1981年重新開始修建新塔,歷時數年,在原塔其上重現了舊塔原貌。新塔採用磚土結構,主塔較舊塔高10餘米,外圍小塔,依次漸小,主附塔頂均冠於金鉑華蓋,微風過處,風鈴叮噹.姐勒金塔修復後,每年潑水節前,佛教徒都在此舉行佛事。境內外佛爺、和尚、尼姑紛紛前往講經頌佛。姐勒金塔是東南亞著名的佛塔之一。
姐勒金塔
傣家人民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美食文化,充滿了濃鬱的民族風味,成為雲南省德宏州特色小吃中一枝絢麗的奇葩。
撒苤
「泡魯達」屬是雲南的瑞麗地區的特產,是傣味裡的一種飲料。也有的說是從泰國引進的一種冷飲甜食,適宜除冬天以外的每個季節。
泡魯達用西米露、煉乳、特製麵包幹、新鮮椰絲加上冰塊和水做成,香甜撲鼻。特點:甜、脆、香、冰、滑、爽。
泡魯達
綠葉宴是景頗山寨中既古樸又帶點野性的名宴。以當地極為豐富的山菜和野味為主,採用傳統的烤、煮、炸、醃等手法烹製,用肥大的樹葉或芭蕉葉包盛飯菜,用樹葉疊成勺、盆盛湯,因滿席翠綠、全不用碗筷而得名。逐一打開「綠包」:有噴香的糯米飯,有鮮美的魚腥草,有蜂蛹荷包蛋,還有飛螞蟻煎餅、舂烤綠斑鳩、帕滾酸菜魚等。
景頗宴
最初源於景頗族的原始宗教。景頗族把年長者的死視為光榮。「埋魂」儀式由「董薩」(巫師)主持,邊跳邊唱,歌頌死者生前為人處世、美好事跡以教育後人,追念友情。「埋魂」完畢歸家之時,在一塊較大的平地上跳「金齋齋」舞,邊跳邊唱《送魂歌》,舞蹈圖外有四個裸身繪滿紅、綠、黑、白條紋的男子,裝扮成雌雄之鬼,作啞劇舞跳,表演內容為遠古時期人類怎樣談情說愛,生養子女的故事。舞者時而又手持長矛和木板作驅逐魔鬼動作,直到認定把魔鬼趕進森林為止。
景頗埋魂
嘎秧是傣族的一種民間傳統集體舞蹈,舞蹈動作再現了春耕、除草、收穫等勞動情景,表現了傣家人民勞動的愉快和豐收的喜悅。一般在潑水節等節慶和「趕擺」的時候跳,「擺」是傣家人對趕集和各種節慶活動的稱謂。
萬人嘎秧
又稱刀杆節,是傈僳族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相當於傈僳族的新年,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除夕夜,長者用酒肉祭祀祖先神靈,元旦把酒歡歌,初二打靶圍獵。到初九、初十,傈僳兒女盛裝雲集,舉行「上刀山、下火海、過刀橋」等表演活動。上刀山,是用36把鋒利長刀捆綁成20多米高的刀梯,由表演者赤足攀登而上。下火海,在熊熊大火照耀下,表演者赤腳跳進一處燒紅的火炭鋪成的火海裡,表演各種絕技。表現出傈僳人敢上刀山、敢闖火海的大無畏精神。
闊時節
是阿昌族最古老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二十日舉行,歷時兩天。節日期間,在舞場中央豎起雄偉的阿露窩羅牌枋,紀念阿昌族祖先天公「遮帕麻」和地母「遮米瑪」戰勝危害人類的妖魔——「臘訇」的壯舉。牌枋頂端架著一把弓箭,象徵仁慈的天公用它射落了危害人類的假太陽——臘訇。牌枋中間直上青雲的龍和白象,象徵吉祥如意。人們穿著盛裝,在象腳鼓聲中耍龍舞象,共度節日。同時舉行武術、爬杆、耍獅子、賽馬、舞青龍、對歌等比賽活動。
阿露窩羅節
每年的正月十五、正月十六是目瑙縱歌節,是景頗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數千人乃至數萬人踩著同一個鼓點起舞,規模宏大,震撼力極強,有「天堂之舞」、「萬人狂歡舞」的美稱。「目瑙」是景頗語,「縱歌」是載瓦語的直譯,意思是大家一起來跳舞。
目瑙縱歌節
交通為汽車或飛機,飛機從昆明機場到德宏機場,也可以從昆明到西部客運站乘汽車,到芒市後短暫停留從芒市到瑞麗1個多小時。中途提出吃飯兩次,但是最好自己帶食物。或者從昆明乘飛機到潞西芒市,再坐兩個小時汽車。
市內無公交。需要打車或用趣包車包車。
瑞麗還有個神奇的地方,白天在中國吃飯,晚上在緬甸睡覺,那就是橫跨兩國的寨子,即「一寨兩國」。中緬邊境線,將這個寨子一分為二。在中國的這邊,叫銀井寨;在緬甸的那邊,叫芒秀寨。
一寨兩國
瑞麗的又是中國重要的緬甸翡翠交易集散地之一世界上95%以上的A貨翡翠都產自緬甸,而緬甸翡翠大部分銷往中國,所以臨近緬甸的瑞麗市,佔據了緬甸A貨翡翠地理位置的先機。在1995年以前,瑞麗翡翠成品銷售還都比較零散,到了1995年以後開始慢慢興旺。根據2011年的統計,在全國的四大珠寶市場中,瑞麗翡翠銷售量至少佔50%以上。而且由於瑞麗翡翠的高端貨品較多,吸引了很多北京、上海、香港、臺灣等地的顧客。瑞麗翡翠一躍成為全國4大珠寶集散地之一和全國最大、最早的緬甸翡翠交易市場,贏得了「玉出雲南,玉從瑞麗」的美譽。
翡翠手鐲
下期預告:紅河州
元陽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