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人家風景區位於長江三峽中奇幻壯麗的西陵峽境內,由山上人家、水上人家、溪邊人家三個區域組成。在這裡,你可以通過船遊與步行相結合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領略三峽原生態的自然風光。景區每天有豐富多彩的民俗表演,有機會親身參與其中,深刻感受古老而神秘的巴楚文化。
三峽人家石牌之美,美在「灣急、石奇、谷幽、洞絕、泉甘」。它包括龍進溪、天下第四泉、野坡嶺、燈影洞、抗戰紀念館、石牌古鎮、楊家溪軍事漂流等景區。其旅遊內涵可以用「一二三四」來概括,即:一個館(石牌抗戰紀念館),兩個特別項目(三峽人家風情項目和楊家溪軍事漂流項目),三個第一(三峽第一灣——明月灣、中華第一神牌——石令牌、長江第一石——燈影石),天下第四泉——蛤蟆泉。其中三峽人家風情項目又分為水上人家、溪邊人家、山上人家和今日人家。
1、三峽人家景區-水上人家
水上人家在龍進溪水與長江的交匯處,幾隻古帆船迎風而立,小漁船撒開了漁網 ,初峽亭精巧別致。
三峽人家「一肩挑兩壩,一江攜兩溪」,這裡石、瀑、洞、泉……多種景觀元素巧妙組合,山有山的偉岸,水有水的柔媚,洞有洞的神奇,瀑有瀑的壯麗,石有石的氣質。極致大自然之天工造化,這裡有洪荒之美、這裡有蒼涼之美、這裡有陰柔之美、這裡更有雄渾之美。
2、三峽人家景區-山上人家
山上人家的「吊腳樓」,被現代建築學家稱為「杆欄式建築」。峽江一帶地勢險峻,房屋多三峽人家依山勢而建,木質結構,房前屋後,竹林芭蕉簇擁。遇到高坎地勢,則要立柱或築牆,才能與正屋跑平合簷,故稱「吊腳樓」。
其獨特之處是前低後高,側面有走廊,後面有陽臺,俗稱「走馬轉角樓」。一般分為上下兩層或三層,上層通風,乾燥,防潮,是居室,下層是豬牛欄圈或堆放雜物,還可防止毒蛇猛獸侵襲。吊樓有大有小,一般人家為一棟4排扇3間屋,或6排扇5間屋,大戶人家則7柱4騎,四合天井大院。吊樓上有繞樓的曲廊,曲廊還配有欄杆。由於臨江,地勢險要,一戶人家的一套居子,往往有三四個層次,似臺階一樣。步入山上人家,幾步臺階,便把你引進一個個原始淳樸的屋子,進入屋子,穿過一道門,又一架臺階把你引入另一處居室,好像捉迷藏一樣。
3、三峽人家景區-溪邊人家
溪邊人家依山傍水,一半著陸,一半入水,在群山的環繞下,伴著青山綠水、斜陽草樹、霧靄煙雨,如詩如畫。吊腳樓上吊著大蒜、包穀、紅辣椒、蓑衣、鬥笠。
4、三峽人家景區-燈影石
四塊兀立山巔的奇石,酷似《西遊記》 中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形象,每當夕陽西照,晚霞映襯峰頂時,遠遠望去,它們仿佛燈影戲幕上的人物造型,惟妙惟肖,「燈影石」即由此得名。當年郭沫若先生遊歷燈影峽 時,曾題詩讚嘆:「唐僧師弟立山頭,燈影聯翩豬與猴」。
燈影石中最負盛名的是沙僧石,被譽為「萬裡長江第一石」。它矗立在懸崖絕壁之巔,呈蘑菇狀,重達100餘噸,底部的承重截面僅200餘平方釐米,平均每平方釐米承載近半噸的重量,堪稱世界奇觀。
5、三峽人家景區-石牌抗戰紀念館
公元1943年5月,為保衛陪都重慶,15萬中國軍隊圍繞石牌與10萬日寇展開了殊死拼殺,取得了被譽為「中國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輝煌勝利,粉碎了日寇覬覦重慶的美夢,成功地阻截了日寇進犯大西南的鐵蹄。此戰是二戰期間中國抗日戰場以弱勝強的一次著名戰役。
石牌抗戰紀念館是三峽地區第一個綜合性抗戰紀念館,修建在當年抗戰的軍事遺址之上,館舍面積440平方米,由憑弔緬懷大廳、多媒體展覽廳、圖文展覽廳、實物展覽廳四部分組成,收藏珍貴實物200餘件,珍貴圖片近100幅。公元2003年3月,宜昌市人民政府將石牌抗戰紀念館命名為首批國防教育基地。
三峽人家景區融合三峽文化之精髓,巴風楚韻,峽江今昔,一覽無餘。壯偉的長江哺育了三峽文化,它是巴楚民族傳統藝術的精華,巴楚文化在這裡交融、繁衍、發展。當博大與神秘結緣,輝煌與厚重聯姻,三峽人家就註定是三峽旅遊的傳奇。
註: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