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巧克力,電影《阿甘正傳》裡的一句話流傳甚廣: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接下去會嘗到哪種滋味。正是可可粉那香而略苦的特殊風味,製造了巧克力那滋味萬千的口感。
在海南島,遊客不僅可以看到「巧克力之母」可可樹,了解可可豆的烘焙過程,更能體驗親手製作巧克力的樂趣和甜蜜。
可可和咖啡人們經常喝,但它們的原料卻不經常見。在興隆熱帶植物園,路邊的一片可可林讓我們飽賞了它的綽約風姿。據介紹,1960年起,可可樹就正式來到興隆植物園,為此也填補了我國可可栽培的歷史。可可樹的花,小巧而精緻,附在粗糙的樹根或枝杆上,以至於讓人很難想像一朵小小的花竟能結出一枚碩大的果實。「老莖生花」是熱帶雨林植物的一個典型特徵,自亞馬遜河流域舶來的可可樹樸素地反映了這一點。兩頭尖中間胖的可可果實成熟後為黃色或者橙色,裡面包含著30-50粒可可豆。事實上,人見人愛的巧克力就來自她的種子——可可豆,把可可樹稱為巧克力的「媽媽」,也是理所當然。
成熟後的可可豆被裝進盒子或者堆積起來進行發酵,包裹著可可豆的是開始升溫和發酵的果肉。整個發酵需要持續3-9天,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可可豆中的苦味物質逐漸轉化為巧克力風味物質。經過清洗後,可可豆進入下一個加工環節——晾曬。為提高可可豆的保存時間,就必須將它們乾燥。比較簡單的方式就是將可可豆平鋪在盤子或者竹墊上,放在陽光下曬烤。像咖啡一樣,烘焙也是巧克力製作的重要過程。這個過程會使可可豆發酵時產生的風味物質產生變化,釋放出濃鬱的巧克力香味。隨後,可可豆就能分離出可可脂,它是製作巧克力的一種必備原料,殘留豆餅經細磨、篩分後所得的棕色粉狀物就是可可粉了,含脂量10-22%。
原料齊備,接下來的巧克力製作是小朋友們的最愛。在植物園裡的巧克力製作體驗館,體驗師許哲浩帶領遊客領略巧克力製作的奇妙之處。
第一步,就是讓40℃的巧克力液體降溫至28℃。許哲浩為我們演示了傳統的降溫方式:將巧克力液倒在桌面的大理石板上,用鏟刀不斷地鋪開、收回,在混合的過程中使巧克力液的溫度逐漸下降至28℃。「在巧克力液28℃時進行製作,成品後的巧克力表面最為光滑,也不易破裂。」許哲浩說。
隨後,巧克力液被裝進裱花袋,體驗師們拿出模具,手把手地教遊客和小朋友們將巧克力液慢慢擠入模具中。貝殼形狀的模具裡,還可以加入打碎後的椰香脆餅,成為夾心巧克力。擠滿之後敲打模板,不至於使成形的巧克力中留有氣孔。
經過短暫的冷卻,親手製作的巧克力就出爐啦!將一顆顆巧克力包上各色的糖紙,就能成為漂亮的禮物。同時,小朋友們還可以在紙上用巧克力液作畫,做出具有自己獨特創意的巧克力。
巧克力入口即化,嘗過之後令人唇齒留香,念念不忘。這其中的奧妙就在於——可可脂在常溫時為固態,其熔解零界點為37℃,口腔溫度為37.5℃,故巧克力擁有「只熔在口,不熔在手」的神奇魅力。
創作的靈感、過程的樂趣、濃濃的情意,巧克力DIY讓這裡的巧克力更為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