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貓國內上映,盤點宮崎駿動畫,了解其作品背後內核
今年是日本著名動畫《龍貓》上映30周年,其作者宮崎駿是日本最偉大動畫大師之一,它一開始只是個名不見經傳原畫師,經過多年努力才走到今天,並一手成立了吉卜力工作室,創作了大量名譽國內外動畫作品。在宮崎駿之前,大眾對動畫定義普遍還停留在低幼,只適合未成年人看,但宮崎駿地動畫卻打破了這種傳統觀念,他動畫作品不乏對戰爭及人與自然命運之類探討,同時也保持了童趣性,達到了藝術與通俗完美結合。
宮崎駿作品中最常探討三個主題是成長,戰爭與自然。他成長多是以少男少女為主角,表現鮮活生命成長曆程,尤其是2000年推出《千與千尋》,是他最具想像力與奇幻性作品,這部作品獲得獎項也多不勝數。《千與千尋》在兒童眼裡可能只是部瑰麗童話故事,但在大人眼裡這部作品背後不乏深刻人性,做到了全年齡覆蓋。《千與千尋》中湯婆婆所運營湯屋了看作現實社會縮影,裡面有森嚴等級制度,沒有用人只能成為待宰羔羊。以往成長電影大多會先顛覆主人公三觀,然後再讓其脫胎換骨,但宮崎駿崇尚是真善美力量,動畫裡主人公千尋雖然遇到不少挫折,但是她仍是保持著自己那份純真。
宮崎駿創作生涯中最具代表《幽靈公主》,它成功取決於豐富人設,裡面陣營大致分為人與獸,每個角色都有其多面性,比如動畫中幻姬這個人物,她象徵著人類永不滿足控制欲,利用熱武器摧毀森林,以擴張人類範圍,但同時她對自己族人卻十分友善,受到人類崇拜,這樣角色說不出她究竟是好還是壞,她只是夾在在人與自然之間一個悲劇人物。另外動畫還設立「邪神」這個概念,動畫裡動物經歷非正常死亡從而怨念橫生化為邪神復仇,這也象徵了現實中人類對自然過度予取予求從而遭致各種災害降臨。
但是這部作品對於人與自然究竟如何共處卻沒有給出一個答案,在影片最後也給了一個強行團圓結局,似乎人與獸常年對立關係似乎一瞬間就煙消雲散了,如果說換成一個稍微不這麼完美結局,或許這個作品就會更能發人深省一點。不過宮崎駿作品結局大多挺樂觀,或許這也正是我們感同身受裡面主人公挫折之後仍能對世界抱以美好原因吧。
另外宮崎駿也有像《龍貓》《懸崖上的金魚姬》這種沒有過多隱喻,單純給兒童看純淨故事,大人小孩看這兩部作品無需太多糾葛,只要單純感受其中淳樸美好情感即可。如果迪斯尼動畫作品是為了讓人類保持童心,那宮崎駿動畫則是教會了人們成長,在《龍貓》30周年季,國內許多電影方也會對它藍光重製並且上映
工作學習你們也可以選擇去電影院觀賞這部動畫,回味下當年那份純真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