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視頻查看詳情~
央視財經網曾報導,蘇州一名4歲女童送醫後發現左手中指末節發黑,已壞死多日,需要進行截肢手術……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造成該後果的原因竟只是因為受傷後貼了張小小的創可貼……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難免會受傷,很多時候都是自己或家人自行處理,但若處理不當就可能出現上述情況。小傷口尚能如此,那更為嚴重的燒燙傷、糖尿病足豈不更危險?
在本周的《名醫大講堂》現場,我們特邀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護理部主任、主任護師、國際造口治療師陶嵐教授,來為大家現場講解傷口處理的注意事項。
日常生活中的傷口處理
大多數人都沒有做對!
如果我們都能掌握以下常見傷口的正確處理方式,就可以擁有更多的健康。
1.日常小傷口,最普通也最考常識
日常小傷口,創可貼是最常用的藥物,但其實它並不適用於所有的「小傷口」!
陶嵐教授指出,創可貼僅適用於創傷較為表淺,傷口整齊乾淨、出血不多而又不需要縫合的小傷口。並不適用於——
大而深、燙傷或者動物抓傷/蜇傷類傷口;尤其是創口汙染較重、已發生感染、出血較多或創面較寬的的傷口及皮膚病創面等。
使用創可貼一定要注意這些事項:
使用前一定要清理傷口。否則傷口中的細菌可能會產生炎症,損害肉芽組織的形成,甚至增加傷口疼痛、異味和不適。
傷口最好不要環狀包紮。這種繞圈貼的包紮方式如果包得太緊的話,容易造成肢體血流不暢,使傷口痊癒速度減慢,甚至出現末端壞死。上文案例就是一個警示。
傷口癒合前,最好不要碰水,避免傷口感染。
創可貼是有「使用時間」的。最好不要超過一天!如果發現它髒了、沾水了也應及時更換。
2.糖尿病足者,傷口預防勝於治療
陶嵐教授介紹,糖尿病患者因周圍神經病變與外周血管疾病合併過高的機械壓力,可引起足部軟組織及骨關節系統的破壞與畸形形成,進而引發一系列足部問題。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慢性併發症之一,也是糖尿病病人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患者足部容易出現水皰、傷口、開裂等,且由於足部感覺遲鈍,在泡腳、修趾甲、修剪足部結痂時容易導致傷口,相比一般人而言,有更大的健康隱患。
陶教授指出,糖尿病患者足部護理是非常重要的!最關鍵的就是預防足部傷口。
泡腳時,最好由患者家庭成員幫助調適水溫;平時也儘量避免去外面的洗腳房隨意修剪足部雞眼、結痂等;
最好選擇棉質的襪子,鞋子以寬鬆舒適型為宜,平時要注意檢查鞋內是否有異物,以免弄傷雙足;
同時也要避免對足部的搓、捏等易造成皮膚損傷的動作。
平時,糖尿病足患者可適當對足部進行保養,防止皮膚乾燥開裂等。當出現足部外傷、破損出血、燙傷等,應及時去醫院診治,以免加重足部病變。
3.燒燙傷者,處理方式因人而異
小孩通常是燙傷的高危人群。他們皮膚嬌嫩,同比條件下,受傷程度比大人嚴重得多,再加上抵抗力差,保護傷口的意識薄弱,發生感染的機率比成人要高。
然而,並不是每位家長都具備處理燒燙傷的專業知識。在傷口敷貓毛、倒二鍋頭最終導致孩子被送ICU的案例小康妹兒也是見過的。
造成的後果有多嚴重,家長會正確處理就有多重要:
如果孩子出現燒燙傷,第一時間要用涼水衝,這樣除了減少疼痛外,還可以降低局部溫度,減輕燙傷深度,對預後減輕瘢痕形成也有好處;
另外,給孩子降溫用的涼水應在25℃左右為宜,考慮孩子皮膚比較薄,一般不建議用冰塊敷;
在涼水降溫大概20-30分鐘後,應送往醫院,由專業的醫生來做消毒包紮措施。
與小孩相對的,中老年人被燒燙傷時常用「冷卻治療」法——
在燙傷後5分鐘內,燙傷的餘熱還在繼續損傷皮膚,所以過5分鐘才浸泡到冷水裡方可止痛;
若燙傷部位不是手或足,可將受傷部位用毛巾包好,再在毛巾上澆水,但水溫不得低於5℃,以免凍傷;
若傷處水泡已破,則不可浸泡,以防感染。可用無菌手帕或者乾淨的紗布包裹傷處,冷敷患處周圍,並立即就醫。
傷口處理是處理了,但老不癒合的是怎麼回事?
傷口久不癒合,怎麼辦?
首先得搞清楚問題出在哪兒了!陶教授指出,導致傷口不癒合的問題有許多——
年齡因素,老年人因自身組織細胞再生能力減弱,血液供應差等會導致傷口癒合延遲;
傷口處理不當致炎症反應或傷口感染未能及時處理也有影響;
某些全身性疾病,如患者伴有糖尿病、類風溼性關節炎、惡性腫瘤等,也會減緩傷口癒合的進程;
傷口由於各種原因出現脂肪液化,影響到傷口部位血液循環,也使傷口長期不癒合。
傷口的恢復過程中,需要儘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使創口閉合及復原。
在這過程中,及時清創換藥,清除創面壞死組織和分泌物並進行引流,控制感染極為重要。
可為傷口保持溼潤的癒合環境,用溼性癒合理論以保持傷口溼潤的敷料代替傳統敷料,使傷口的滲夜能與傷口基底部保持接觸,促進傷口周圍肉芽組織的生長,促進上皮爬行,加快傷口的癒合。
陶教授說,傷口的處理除了追求癒合效果,還有一個要求是減少疤痕的形成。
疤痕挑地方又挑人
要去除可考慮這樣做
其實,只要是深達真皮和皮下組織的皮膚創傷,就可能會留下礙眼的疤痕。
陶教授指出,尤其是肩部、上背部、關節處、四肢等處,由於皮膚經常受拉扯,就容易形成明顯疤痕。
傷口若處理不當,受到細菌感染,疤痕色素積聚沉澱於真皮層,便會形成印痕。如果人的抵抗力差,炎症感染程度嚴重,疤痕印就更大、更明顯。
特別是10~20歲的青少年,由於青春期組織生長旺盛,創傷後反應性強,加之皮膚緊、張力大,更易留疤。
對於傷口的疤痕,早期可在醫生指導下塗抹去疤藥物,並在方便的情況下採用一定的壓迫療法,可有效地減少疤痕增生。要去除疤痕,可以採用醫學手段,如雷射治療、放射治療、注射治療以及手術治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