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千古奇人」徐霞客,徒步跋涉了大半個中國,兒子幫他出遊記

2020-12-14 百家號

明朝末年出現了一位「千古奇人」,他雖然是書香門第出身,卻不像其他士人那樣考取功名,而是喜歡到處遊歷,這位奇人就是徐霞客。

徐霞客原名徐弘祖,字振聲,霞客是他的號,他家境富裕,可是他卻像他父親徐有勉一樣淡泊名利,只喜歡讀歷史、地理之類的書籍,嚮往著遊覽壯麗河山的生活,還立志要遊遍祖國的名山大川。這樣的一種志向,可是違背了當時的社會風俗的,需要具有超凡的勇氣和膽識,不過,徐有勉卻沒有反對,他見兒子無意於功名,徐有勉就鼓勵自己的兒子博覽群書。徐霞客小時候讀書不但認真,而且能夠過目不忘,很快,他家裡的藏書都被他看完了,於是徐霞客就到處去搜集沒有見過的書籍,甚至脫掉自己的衣服去跟別人換書。十五歲那年,他像其他讀書人一樣參加了科舉考試,卻沒有考中。此後,他就決定放棄走科舉的道路,開始為實現自己感興趣的地理考察事業做準備。不過,在徐霞客十九歲那年,徐有勉卻去世了,徐霞客考慮到「父母在,不遠遊」,就沒有立即動身出遊。徐母是一個知書達理的女人,她明白兒子的志向,就在兒子守孝三年期滿後鼓勵兒子說:「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徐霞客得到了母親的支持,就隻身離開家鄉,開始了他長達三十多年、足跡遍布十六個省的旅行考察生涯。

在此後的幾年內,徐霞客遊歷了太湖、洞庭山、泰山、曹娥江、寧波等地,並作了旅行記錄,可惜這些記錄都遺失了。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三月,徐霞客來到天台山和雁蕩山,其所作的旅行記錄保存完好。說到雁蕩山,徐霞客此前就曾在古書上了解過,還記得那本古書上說雁蕩山頂部有一個大湖,所以他就決定爬到山頂去看一看這個大湖。可是,當他艱難地爬到山頂時,卻發現山脊是筆直的,山頂上也根本沒有什麼大湖。徐霞客繼續走了一段路,來到一個大懸崖前,發現懸崖下面有一個小小的平臺,他想平臺上可能有湖,就藉助一條長長的布帶子向小平臺爬去,卻發現根本無法下去,所以他只好抓住布帶子吃力地向崖頂爬去。誰知爬著爬著,布帶子卻被磨斷了,徐霞客機敏地抓住一塊突出的巖石才幸運地沒有掉下深淵。接著,徐霞客又把布帶子重新接好,這才爬回了崖頂。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冬,徐霞客又遊歷了金陵(今江蘇南京)。次年,徐霞客遊覽了黃山、武夷山、九曲溪、西湖等勝景。此後,徐霞客因妻子去世沒有外出旅行。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徐霞客再遊黃山、廬山,並於年底再婚。徐霞客在黃山旅行時,遇到了大雪,他不顧當地人的勸告,拄著一根鐵棍上了山。當時,黃山上有些地方的積雪深及腰部,覆蓋了山路,山腰以上的山勢更是異常陡峭,山坡背陰的地方則布滿了滑滑的堅冰,很難攀登。徐霞客為了考察山頂的情況,用鐵棍在冰上鑿坑,然後踩著冰坑一步一步慢慢地爬了上去。第二年,徐霞客因妻子生子而沒有外出旅行。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徐霞客又外出旅行了,他到了九鯉湖,還觀看了錢塘潮。在此後的兩年間,徐霞客因母親生病而沒有外出。天啟三年(1623年),徐霞客遊覽了嵩山、華山、武當山等名山,並作了旅行記錄。此後四年,徐母親先是病危,繼而病故,所以徐霞客中斷了旅行。崇禎元年(1628年),徐霞客遊歷了福建,然後一路北上,於次年遊歷了北京和天津薊縣的盤山,其旅行記錄遺失了。崇禎三年(1630年),徐霞客又從北方一路南下,再遊福建。崇禎五年(1632年),徐霞客再遊天台山、雁蕩山、太湖,次年又再度北上,遊覽了五臺山和恆山。此後兩年,徐霞客因長孫出生、次子娶妻而沒有外出旅行。從崇禎九年(1636年)到崇禎十三年(1640年),徐霞客一直在外旅行,他先後遊覽了浙江、江西、湖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在此期間,他每天無論多麼疲倦,無論在什麼地方住宿,都會堅持把自己的旅行見聞記錄下來,因此才有了後來的《徐霞客遊記》。徐霞客這一生,可以說除了因家中發生重大事件而在家逗留之外,幾乎沒有停止過旅行。徐霞客驚人的旅行經歷,的確可以說明他是一位「千古奇人」。

崇禎十四年(1641年),徐霞客在家鄉病逝。他死後,他的兒子將他的遊記編輯整理成冊,並命名為《徐霞客遊記》,然後出版。此後,錢謙等民間藏書家因深知《徐霞客遊記》既是徐霞客畢生「手攀星嶽,足躡遐荒」的地理考察記錄,又是「世間真文字」,所以對它做了大量的校訂、增補、刊行等工作,從而使它得以保存並流傳後世。不過,徐霞客一生先後寫了兩千多萬字的遊記,流傳下來的仍然只有一小部分。

《徐霞客遊記》可以說是徐霞客徒步跋涉了大半個中國,在戰勝了風雨、野獸和飢餓,經歷了九死一生之後才寫成的,共有四十多萬字,它主要按日期記述了作者從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三月到崇禎十二年(1639年)之間的旅行觀察所得,它既具有科學性又具有文學性,包括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方面的知識,是中國比較詳細地記錄地理環境的遊記。對於地理學家來說,它就是一份珍貴的地理科學報告:一是詳細而又科學地記述了喀斯特地貌的類型分布和各地區之間的差異,並著重闡述了喀斯特洞穴的特徵、類型及成因等,居於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徐霞客去世後一百多年,歐洲人才開始考察喀斯特地貌。二是糾正了古代文獻中記載的有關中國水道源流、山脈的錯誤。三是明確指出了地形、氣溫、風速等地理環境對植物各方面的影響。四是科學地分析了火山噴發出的紅色浮石的質地和成因。五是詳細地描述了地熱現象。六是描述了各地的經濟、交通、風俗民情等情況。在考古學方面,它也是不可多得的研究資料。

相關焦點

  • 李寄,這位徐霞客的嫡親兒子,才是其父名揚天下的功臣
    李寄,這位徐霞客的嫡親兒子,才是其父名揚天下的功臣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被稱為「千古奇人」,在沒有>汽車飛機的時代,其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一生只活了54年,卻用32年時間在外遊歷考察了那麼多的名山大川,寫出百萬字的《徐霞客遊記》,其功實在空前無比。
  • 徐霞客一生純遊玩不工作,遊遍大半個全國,那麼他的經費從哪來?
    300多年前,有一個人,他真正意義上體會了一把「說走就走的旅行」,這個人的名字如今家喻戶曉,他叫徐霞客。徐霞客,明朝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經過30年的考察撰寫了一部60萬字的地理學專著,《徐霞客遊記》。每每提到徐霞客,筆者總會想到《明朝那些事兒》這部書,當年明月把徐霞客作為該部書的壓軸人物。
  • 明代的窮遊典範——徐霞客,他靠什麼跑遍大半個中國?
    ,有那麼一個人,將自己一生中一多半的時間都用在了路上,徒步(有的時候也騎馬乘船)走過了祖國的大江南北,足跡遍布如今的2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但是徐有勉不以為意,他支持兒子選擇自己的路。在父親的影響下,做兒子的在偏科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很早就立下「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大志。
  • 徐霞客,明代著名旅行家,有三十多年的遊歷生涯
    明朝後期,我國科學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出現了一位偉大的地理學家,他叫徐霞客。徐霞客自幼聰明好學,他喜歡讀歷史、地理、遊記這樣的書籍,他的志向就是長大之後遊遍祖國的大好河山。那些取得成功的人,都是小時候就有著遠大的志向,並且敢於去實踐的人。
  • 他是古代真正的旅行家,一生走了大半個中國,過著蘇軾憧憬的生活
    歡迎轉發分享~   明朝是奇人輩出的朝代,有兩個人讓我們記憶猶新,他們都不將金榜題名列為頭等大事,一位想的是「當讀書做聖人耳」,一位想的是「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無論人世間的磨礪,還是道路險阻,他們最終都成了聖人,前者是「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後者便是我要說的徐霞客。
  • 旅行鼻祖徐霞客,究竟開創了多少領域的先河?
    徐霞客留給人們最多的記憶,就是用腳步丈量中國。在遙遠的明朝,憑藉一雙腳,徒步旅行當今的21省,留下一部《徐霞客遊記》,流傳至今。他在明朝時期被譽為「千古奇人」,在今天更是被譽為「遊聖」。其實,徐霞客的貢獻遠非這些,他更是開創了無數先河,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 他歷盡千辛萬苦,走遍大半個中國,最終寫成《徐霞客遊記》
    這位賢母為激勵其子,不顧八十高齡,強要兒子陪同去遊歷了家鄉的山山水水。每次都步行於前,以示自己體健不老。兒子終不負賢母期望,從二十二歲起,手提竹杖,頭戴峨冠出遊,歷其終生,三十四年間未曾輟步,他跋山涉水,大半個中國的大川山河都留下的他的足跡,終於成為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偉大旅行家。
  • 中國旅遊日 | 徐霞客追尋詩和遠方:心之所向,素履而往
    徐霞客,歷代地理學家公認的「千古奇人」。他是一介平民,卻窮其一生,用足跡丈量了大半個中國,終成千古「遊聖」。他遊歷天下30餘年,寫下60餘萬字旅行日記——後被整理成《徐霞客遊記》。此書後來有學者譽之為「中華地理學的奠基之作」。
  • 講述:歷史名人徐霞客的「千古奇人」之謎
    這些探險家成為他心中的偶像,他也想像他們一樣,做個探險家,考察祖國的壯麗河山,決心為地理事業貢獻一生。徐霞客二十二歲那年,帶上母親為他準備的行裝,告別了新婚的妻子,踏上了探險考察的徵程。一開始,他主要是到名山大川去尋訪名勝古蹟。他先後遊歷了太湖、洞庭山、天台山、雁蕩山、泰山、武夷山和北方的五臺山、恆山等名山。
  • 他歷盡千辛萬苦,走遍大半個中國,最終寫成《徐霞客遊記》
    這位賢母為激勵其子,不顧八十高齡,強要兒子陪同去遊歷了家鄉的山山水水。每次都步行於前,以示自己體健不老。兒子終不負賢母期望,從二十二歲起,手提竹杖,頭戴峨冠出遊,歷其終生,三十四年間未曾輟步,他跋山涉水,大半個中國的大川山河都留下的他的足跡,終於成為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偉大旅行家。
  • 《徐霞客遊記》的由來
    徐霞客是我國明代晚期獻身於科學事業的人。他從小喜歡地理書籍,立志旅遊和考察。為了探索大自然的奧妙,研究祖國的山川風貌。他從22歲開始,大約用了30年左右的時間,先後遊歷了我國16個省區。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他到過三川(長江、黃河、珠江)和五嶽,也去過人跡罕至的邊疆山洞和荒崖。當時的交通條件十分不便,困難很多。但是,徐霞客為了更好地得到第一手資料,就連馬和船都很少利用,他喜歡徒步跋涉,有時甚至自己背著行李趕路。為了求得真知,他不怕艱險,百折不撓,常常捨身忘死,夜以繼日地工作。「遇有名勝之區,無不披奇扶奧,一山一水,亦必尋其源而探其脈。」
  • 《徐霞客遊記》的作者,被稱為「千古奇人」,是世界地理學史的瑰寶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 。"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 ,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遊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徐霞客遊記》,開闢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徐霞客遊記》開篇之日(5月19日)被定為中國旅遊日。
  • 徐霞客與金華山霞客古道
    徐霞客與金華山有特殊的情緣。  在《徐霞客遊記·浙遊日記》中,惜字如金的徐霞客卻洋洋灑灑用了4000餘字的篇幅,描述遊歷考察金華山喀斯特溶洞地貌的經歷。  明崇禎九年(1636年),50歲開外的徐霞客經過精心準備,開始了「萬裡遐徵」。他從江陰故裡出發,途經浙江、江西、湖南,穿越廣西、貴州,最後抵達雲南。
  • 《徐霞客遊記》的由來
    徐霞客是我國明代晚期獻身於科學事業的人。他從小喜歡地理書籍,立志旅遊和考察。為了探索大自然的奧妙,研究祖國的山川風貌。他從22歲開始,大約用了30年左右的時間,先後遊歷了我國16個省區。東到浙江普陀山,西至雲南騰衝,南臨廣西南寧一帶,北迄河北薊縣盤山。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
  • 驢友祖師爺徐霞客,用腳丈量山川大河
    而他還有個人盡皆知的名字——徐霞客。 在當時,大多數人都苦讀詩書,以求有天可以金榜題名,而徐霞客卻對此完全沒有興趣,一心只想到處旅遊,在當時來說他的行為完全是讓世人覺得匪夷所思,以至於當時的文人領袖錢謙益對他的評價也是「千古奇人」。
  • 徐霞客:我的億萬資產都敗在了旅遊上
    事實上,徐霞客從少年開始遊歷名山大川,50歲病倒回家,我幫他算了經濟帳,如果他從22歲開始到結束旅程,28年花的銀子可以砸死滿載幾百列火車的肥貓。憑什麼徐霞客在沒有飛機、沒有火車,沒有汽車的明朝,遊山玩水晃晃悠悠了30年!一本日記把自己送上了旅遊祖師爺的寶座。
  • 為什麼只認徐霞客為旅行鼻祖?他的旅行有何與眾不同?
    徐霞客,本名徐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文學家,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巖溶學家、洞穴學家。徒步旅行30餘年,足跡遍布當今的21個省、市、自治區,被譽為「中國旅行鼻祖」、「遊聖」、「千古奇人」。徐霞客旅行與他人最大的不同,首先是徐霞客的旅行是專業的。
  • 《徐霞客山河異志》:兩個關鍵意象,揭秘徐霞客與朱常洛迥異人生
    在瀚如煙海的歷史中,「千古奇人」徐霞客,雖是一介布衣,卻窮盡一生,用足跡丈量山川湖海,歷人所未歷之險、見人所未見之觀,親身涉險,考察長江源頭,糾正古書典籍的錯誤記載之處。徐霞客旅行30多年, 3次遇強盜、4次斷食絕糧、徒步行經21省、上百次出生入死……所歷艱難險阻不一而足,僅為後世留下一部六十多萬字的《徐霞客遊記》。這本載述他生平旅行經歷的地理名著,被稱為「明末社會的百科全書」、 「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千古奇書」,於後世而言,價值匪淺。
  • 《徐霞客山河異志》:兩個關鍵意象,揭秘徐霞客與朱常洛迥異人生
    陸遊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教導兒子,唯有腳踏實地踐行,才能獲得真知。在瀚如煙海的歷史中,「千古奇人」徐霞客,雖是一介布衣,卻窮盡一生,用足跡丈量山川湖海,歷人所未歷之險、見人所未見之觀,親身涉險,考察長江源頭,糾正古書典籍的錯誤記載之處。
  • 徐霞客:明朝最會玩的男人
    徐霞客本可以做一個衣食無憂的富二代,卻偏要深入孤山野嶺30餘年,3次遇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