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黃河課題組:生態大廊道,黃河大文章

2020-12-11 大河網

寫在前面的話:

今年的植樹節,正值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期,又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深遠背景,顯得與往年格外不同。省領導集體到位於鄭州市花園口鎮的黃河岸邊植樹,並同步啟動我省沿黃生態廊道示範工程集中開工,意義尤其重大。唱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的出彩河南樂章,是篇大文章。既守住「綠水青山」,又收穫「金山銀山」,必須找到精準的切入點,下好高效的「先手棋」。生態廊道建設因此承載了更為厚重的使命和任務。近一個時期,本報課題組與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交流,並結合前一階段實地走訪沿黃各地的所見所聞撰寫此文,提出觀點與廣大讀者分享。

□河南日報黃河課題組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裡寫入胸懷間。

鄭州黃河花園口南去不遠,黃河博物館,館內陳列的兩張照片令人印象深刻:一張是斷流時期的黃河河口,河床龜裂,溼地無存;一張是河口生態恢復的照片,花紅草綠,如詩如畫。兩相對比,黃河生態巨變清晰可見。

從三門峽沿河而下到濮陽,黃河流域河南段無數自然和人文景觀令人讚嘆。今日之黃河,在改善流域生態環境、防止土地荒漠化、提供客水補充等方面日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謀劃實施沿黃生態廊道、河道和灘區綜合提升治理等重大項目。本月初發布的《2020年河南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要點》明確提出,要「在全流域率先樹立河南標杆」。植樹節當天公布我省2020年沿黃生態建設任務單……所有這些,都為河南做好黃河這篇大文章吹響了衝鋒號。

那麼,什麼是生態廊道?為什麼要把生態廊道建設作為黃河流域河南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切入點和抓手?又將如何建好沿黃生態廊道?回答好這些問題,對於河南意義重大。

黃河岸邊的「綠色飄帶」。資料圖片

擦亮黃河底色

生態廊道建設是打造「生態河」的必由之路

毗鄰黃河的三門峽天鵝湖國家城市溼地公園芳草萋萋、天鵝蹁躚,在冬春之際顯得尤為熱鬧。

因三門峽大壩建設而興起的三門峽市,被譽為「黃河明珠」,近年來又有了另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天鵝之城。每年10月到翌年3月,會有成千上萬隻白天鵝來到這裡的溼地公園越冬,在黃河岸邊覓食嬉戲。

三門峽市溼地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地圍繞天鵝棲息地水質改善做了大量工作,採取換補水、清水藻、種水生植物等多種措施,黃河三門峽水庫的水質也不斷提升,由2016年的四類水提升為2018年的三類水。隨著生態環境改善,生物多樣性也在恢復,各種珍稀鳥類紛紛落戶。

城市因河而生,城市因河聞名。天鵝湖黃河溼地不斷延展,已經使沿黃左右岸成為三門峽市的「綠色飄帶」。

這條「綠色飄帶」,就是生態廊道。它正從三門峽往東,將整個河南段點染起來,並終將成貫通之勢。

生態廊道,是指在生態環境中呈線性或帶狀布局、能夠溝通連接空間分布上較為孤立和分散的生態景觀單元的景觀生態系統空間類型,能夠滿足物種的擴散、遷移和交換,是構建區域山水林田湖草完整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我省在沿黃地區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培植生態保育林29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和改善流域環境的效果十分明顯。但是必須看到,得到治理的僅僅只有1400平方公裡,仍有1.69萬平方公裡的水土流失面積亟待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時明確指出河南的兩大短板,一是城鎮化率低,一是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差。河南段在整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中任務最重,困難最多。而同時,河南的沿黃生態廊道建設又是最有條件、最富前景的。對沿黃生態廊道提質升級,就是河南以點帶面的那個「點」所在。

從生態區位上看,河南段為寬河段,河道最寬處達24公裡,黃河灘區面積達2290平方公裡,是我省稀缺的河岸生態資源之一。作為流域內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河南段尤其是黃淮海平原地帶,唯有沿黃兩岸擁有廣闊的幅員和空間可以擺布如此宏大的生態項目。這是河南的優勢所在,也是發展必需。

從生態功能上看,河南段灘區是我省「黃河灘區生態涵養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獨特的自然生態資源,是「平原生態涵養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目前,黃河下遊已劃定2個國家級和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城市生態空間稀缺,人民群眾親近黃河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加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成為沿黃群眾的共識。建設沿黃生態廊道,對改善河南的生態環境總體情況、改善沿黃各市的局地小氣候、扮靚母親河的顏值以及滿足人民更加優美的生態環境需求,都將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生態是黃河保護治理的底色。建設沿黃生態廊道,把黃河打造成一條生態河,要處理好河與林的關係,打造堤內綠網、堤外綠廊、城市綠芯的區域生態格局——

黃河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極廣。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的重大要求,正確處理河與林的關係,必須樹立大生態、大環保、大格局、大統籌理念。一方面,強化黃河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健全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細化主體功能區空間布局,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另一方面,開展生態系統綜合治理,做好水源涵養,實施國土綠化提速行動,有序退耕還草、還溼,強化對生態系統脆弱、環境容量較小流域的保護與修復。

打造河南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沿黃大堤及防洪工程林木層次分明,各種綠化樹木錯落有致,苗木花卉相互輝映,構築了一條沿黃綠色生態長廊。我省2020年沿黃生態建設任務單明確,將在鄭州、開封、洛陽、新鄉、三門峽、焦作、安陽、濮陽8個省轄市和濟源示範區,啟動實施包括生態涵養、溼地保護、田園風光、文化展示、旅遊休閒、高效農業等功能的沿黃生態廊道建設工程18個,國土綠化面積24.7萬畝,建設生態廊道373.83公裡,投資額170.85億元。

構建綠色協調可持續的生態布局。統籌打造沿黃生態廊道,構建堤內綠網、堤外綠廊、城市綠芯的區域生態格局。堤內「綠網」,主要依託黃河臨河「嫩灘」、保育林帶、溼地涵養帶等,在保證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實施綠色補植和生態修復行動,推進景觀綠化提檔升級,發展特色生態農業,織密織牢生態環境保護網,構建生物多樣、生態安全、風景優美的生態空間。堤外「綠廊」,主要是以南北兩岸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固堤林為主的防護林帶為軸,進一步加強綠化建設,選用珍貴樹種、常綠樹種,營造混交林,加快建設溼地公園和體現黃河文化的主題公園,規劃建設自行車道和景觀步道,打造集生態屏障、弘揚文化、休閒觀光三位一體的綜合廊道。城市「綠芯」,就是沿線城市依託現有水系、公園和綠地等,系統增補森林、溼地、沙區植被等生態空間。

每年10月到翌年3月,三門峽天鵝湖國家城市溼地公園會有成千上萬隻白天鵝來到這裡越冬,在黃河岸邊覓食嬉戲(2019年12月18日攝)。聶冬晗 攝

築牢黃河底線

生態廊道建設是打造「平安河」的重要手段

每年汛期,小浪底觀瀑節已成當地的一張名片。水庫閘門打開,人造洪峰噴薄而出,引來不少遊客前來欣賞。站在小浪底壩上,不見濁浪浩浩東傾,唯有萬頃碧波如畫。據水庫管理人員介紹,這雄奇壯美的景象背後,是調水調沙、人工「清洗」黃河的創舉。小浪底庫容126.5億立方米,其中75億立方米是用來攔沙,能保證黃河下遊河道20年不淤積抬高,剩下的庫容,在非汛期蓄清水,汛期排渾水,通過衝淤平衡保持長期使用。

黃河河南段是黃河治理開發中的關鍵河段,在黃河整體保護治理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這裡是築牢生態屏障的重要防線。該河段是黃河中遊水利樞紐工程布局最集中的河段,布有三門峽、小浪底、陸渾、故縣、河口村等控制性水利工程,在「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下遊防洪工程體系中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也為保障黃淮海平原12萬平方公裡防洪保護區的防洪安全、生態安全和穩定發展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這裡是確保黃河安瀾的突出難點。黃河素有「銅頭鐵尾豆腐腰」之說,河南正處於「豆腐腰」位置,存在「二級懸河」、主流遊蕩多變等防洪安全隱患,確保黃河安瀾也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必須處理好的重大問題。

平安是黃河保護治理的底線。建設沿黃生態廊道,把黃河打造成一條平安河,要處理好水與沙的關係,兼顧「治」和「建」,確保黃河堤防不決口、河道不斷流、河床不抬高、水質不超標、河湖不侵佔——

在水利專家當中,流傳著這樣的「行話」:「治水不治沙,萬事一場空」「黃河鬥水,泥居其七」。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係不協調,是黃河複雜難治的癥結所在。儘管多年沒出大的問題,但黃河水害隱患還像一把利劍懸在頭上,絲毫不能放鬆警惕。水沙調控,是治理黃河的「牛鼻子」,必須緊緊抓住,下大力氣加強生態修復和涵養水源,提速國土綠化,減緩黃河下遊淤積,變「害河」為「利河」。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的方針,儘快退耕還林、還草、還溼,編織成生態廊道這一綠色保護繩,是非常實用有效的手段。

構築黃河長久安瀾的治理體系。要牢牢抓住黃河水沙關係調節這一關鍵環節,以保障沿岸群眾安居樂業為前提,以提高防洪和水安全保障能力為基礎,加快推進黃河工程與非工程措施建設,實現黃河沿岸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雙贏。強化對黃河水沙調控的總體布局及其運行機制的關鍵技術研究,豐富創新水沙關係協調舉措。建設完善水沙調控和防汛體系,維持穩定的輸水輸沙通道。

建立健全災害應急響應機制。推進沿黃地區防汛預報預警體系和群策群防體系建設,針對不同級別洪水和不同險情,修訂完善防洪預案和工程搶險方案。加強防汛隊伍建設,提升搶險救災隊伍、物資和裝備統籌保障能力,構建安全可靠的防洪減災體系。完善引黃抗旱保障體系,科學開發利用黃河水資源。

厚植黃河底蘊

生態廊道建設是打造「文脈河」的最佳載體

在5000年的中華文明史中,河南作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長達3000多年。從映照中華文明曙光的仰韶文化,到黃帝在靈寶荊山下鑄鼎祭天,從二里頭夏都遺址揭開「最早的中國」的神秘面紗,到「絲綢之路」唯一道路遺址的崤函古道,黃河文化一直都是中華文化的根與魂。

中原文化在黃河文化中處於中心地位,中原大地創造的每一項奇蹟、綻放的每一個精彩,都浸潤著黃河文化的滋養。大力弘揚黃河文化,是河南肩負的重大歷史使命。

把河南段建設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示範區,培育華夏文明之源、黃河文化之魂的主地標地位,必須要有載體。

面對黃河說黃河,才能講好黃河故事,擦亮黃河符號。河南沿黃文化遺存豐厚,山水景觀富集,如果以生態廊道作為紐帶互相連接起來,實施黃河旅遊精品工程,做好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課題,就能實現既有厚重歷史、又有時代價值,既有社會效益、又有經濟效益的目的。

黃河生態文化帶,其落腳點一個是生態,另一個就是文化。謂其一,就是在貫穿東西的黃河水道中,保持良好的生態平衡和生態環境,形成一個人工促成的、可持續的由人為到自然的生態廊道,為生態環境的總體改善打下重要的基礎。謂其二,就是立足於黃河流域所展示的博大精深的中華主流文化,將文化與生態有機地進行融合,形成優秀傳統文化的活態展示和體驗。

文化是黃河保護治理的底蘊。建設沿黃生態廊道,把黃河打造成一條文脈河,要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係,突出「魂」和「源」,講好黃河故事,凝聚精神力量——

打造黃河文明傳承保護利用核心區。從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和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出發,堅持保護和開發相協調、傳承與創新相融合,構建黃河遺產廊道,打造載體,穿珠成鏈,講好黃河故事,擦亮黃河符號,更好地彰顯華夏文明的影響力、吸引力、感召力,把黃河打造成傳承歷史的文脈河。

建設傳承創新的文旅品牌體系。一方面,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與傳承,以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重點,沿線布局建設黃河國家博物館、文化產業園、展覽館等,全面啟動黃河母親地標復興,定鼎中國歷史的時空中樞,構建特色突出、互為補充的黃河文化綜合展示體系。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建立黃河文化信息數據公共平臺,推進黃河文化創意創新行動,引導黃河文化融入文化創意、休閒旅遊、傳統設計等領域,推動黃河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和社會化應用。要認真思考鄭州沿黃生態廊道對於建設國際名城的支撐意義。城市框架的拉大,大都市的建設,必須要有大的氣派,大的構想,大的謀劃。而鄭州跨河發展,日益成為各方面的共識。環視國內外重要城市,我們發現,有大江大河穿城而過,城市會更有朝氣,更有魄力,更有魅力。

提升發展底氣

生態廊道建設是打造「幸福河」的強大支撐

告別黃河灘,搬進「小洋樓」,封丘縣李莊鎮數萬群眾「搬」來了幸福新生活;原陽縣太平鎮水牛趙村,把生態農業和創意農業有機結合起來,為沿黃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蘭考縣東壩頭鄉,昔日荒涼的景象不見了,黃河大米、黃河鯉魚成了特色產品,不毛之地成為蘭考名副其實的後花園,打破了「黃河百害,唯富河套」的歷史。

沿黃地區是河南的製造中心、創新中心和人口集聚中心、消費中心,城鎮化水平位於全省前列,該區域集中了全省製造業精華,匯集了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中國(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等多項國家戰略,承擔著引領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重任。

發展是黃河保護治理的底氣。建設沿黃生態廊道,把黃河打造成一條幸福河,要處理好發展和環境的關係,破解缺水難題,助力沿黃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解決黃河灘區居民生產生活問題,必須「人水分離」。而生態廊道建設恰恰在黃河沿岸形成生態屏障的同時,也為灘區居民發展林下經濟、花卉林果、休閒觀光等產業創造了良好條件,確保灘區居民遷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在推進高質量發展方面,黃河流域河南段的核心問題是「缺水」。河南段的取水指標幾乎用盡,發展的潛力、後勁不足,制約和瓶頸作用凸顯,人均水資源量僅437立方米。尤其是未來鄭州建設規模更大的國家中心城市,必須解決缺水問題,把水資源承載能力的剛性約束線儘量上抬,優化水資源的配置體系。

缺水問題如何破解,無外乎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開源,就要打造好南北兩岸的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建設好「嫩灘」、保育林帶和實地涵養帶,確保黃河河南段不受汙染,使沿黃的生態更加安全。節流,就要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倒逼沿黃地區走綠色化、智能化、技術化、服務化的路子,徹底改變傳統產業佔比高,工業產品結構「底盤重」的基本省情,把沿黃地區打造成為引領帶動河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鐵扁擔」。

打造高質量發展產業支撐體系。發揮沿黃地區產業基礎、區位交通、開放通道等優勢,從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工則工、宜商則商,以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構建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產業支撐體系。

建立共享均等的民生保障體系。我省沿黃地區自然條件較為惡劣、貧困地區集中連片,脫貧和民生改善任務艱巨。建設沿黃生態廊道是撬動當地發展的有力槓桿,根據沿黃地區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和發展特點,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文化景觀旅遊、特色林果、畜牧養殖、綠色生態等產業,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和發展後勁,有利於從根本上解決長遠生計和發展問題,鞏固黃河灘區居民遷建、易地扶貧搬遷和脫貧攻堅成果。

推動形成文明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充分認識到健康文明生產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也讓人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理念,經過這次疫情將更加深入人心。生態廊道建設正是對「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原則的具體實踐,對國土綠化、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等硬指標方面會有很大提升,更會對人們樹立起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思想自覺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而其影響,必將深遠而長久。(課題組成員:劉雅鳴 萬川明 曾鳴 欒姍 歸欣)

相關焦點

  • 開封博物館、開封黃河生態廊道等在河南黃河文化旅遊系列
    近日,「大河之旅 老家河南——河南黃河文化旅遊系列主題推廣活動」在河南藝術中心文化廣場啟動,省文旅廳發布河南黃河沿線十大主推產品、十大主題活動和十大配套活動。開封古城牆、開封博物館、鼓樓夜市、開封黃河生態廊道、禹王臺公園和蘭考東壩頭榜上有名。
  • 張金良:黃河下遊-生態廊道
    但現有部分人外遷,處於流動狀態,裡面有耕地340萬畝,整個灘區土地資源、風光資源、文化資源和生態資源比較豐富,整個黃河下遊這條千裡懸河,已經成為貫通河南、山東的生態廊道,同時也是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的分水嶺:
  • 今年我省黃河生態廊道建設「小目標」定了,啥功能、定位如何?
    河南發布黃河生態廊道建設小目標,2021年將在黃河幹支流打造3.6萬畝生態廊道,任務完成後,黃河生態廊道綠化部分將初步實現全線貫通。未來,沿著黃河一路向東,從三門峽的靈寶市到濮陽市的臺前縣,沿線1400餘裡,驢友們都會有美景相伴。
  • 黃河生態廊道美
    奔騰的黃河水從壺口瀑布陡然而下,如行空天馬,在縱橫的溝壑間蕩起滾滾煙塵,瀰漫著濃烈的黃土氣息,咆哮著一路南向,悠然轉了個彎,進入河南境內,收斂了放蕩不羈的豪邁,溫馴地躺在河床下,靜靜地向東流去。朝霞漫天時,我曾在這裡看見在薄霧靄嵐中穿行的黃河;在午間的綠樹濃蔭間看到過氣喘籲籲的黃河;傍晚,在群山蒼茫間,黃河披一身金光,如蜿蜒的蛟龍在大地上遊走入海。
  • 突出重點統籌聯動推進黃河生態廊道提質升級
    面對國家賦予的歷史使命,河南省委省政府牢記囑託、對標對表,將黃河生態廊道建設作為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具體舉措和「先手棋」,推動黃河生態廊道提質升級,扮靚母親河,力爭在黃河全流域樹立起河南標杆。
  • 河南陝州:生態陝州結碩果·黃河廊道美如畫
    三門峽市陝州段黃河生態廊道美景如畫扮靚母親河,對黃河生態廊道提質升級,打造集生態屏障、文化弘揚、休閒觀光。生態是黃河保護治理的底色。建設沿黃生態廊道,把黃河打造成一條生態河,通過實施綠化美化,全面構建沿黃生態景觀廊道,提升三門峽沿黃生態環境品質,築牢黃河生態屏障。
  • 三門峽將沿著黃河岸建條190公裡長的生態廊道
    這是三門峽黃河流域(湖濱區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將要呈現給世人的一部分。在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的當下,連同百裡黃河生態廊道的打造,這些項目不僅是工作的重要抓手,隨著項目的實施,三門峽也將讓綠色生態成為母親河的「裙擺」。今後看梯田,去三門峽就行想去看梯田?其實不必總惦念著哈尼、龍脊、加榜。
  • 傳承黃河文化 講好黃河故事——河南洛陽著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昨日,《光明日報》頭條刊發《傳承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河南洛陽著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一文。文章稱:作為黃河流域重要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當前,河南洛陽正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全面深化文化傳承創新體系,堅持生態保護為先、確保安瀾為底、統籌治理為要、傳承文化為魂、高質量發展為本,把黃河建成水清岸綠景美惠民的生態河幸福河、傳承歷史的文脈河,著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今日全文轉發,敬請關注。
  • 六穩六保看河南:百裡黃河廊道,處處都是景點,太美了!
    天藍,雲淡,樹綠,花紅,雄渾壯觀的黃河岸邊,處處皆是美景。六穩六保看河南:百裡黃河廊道,處處都是景點,太美了!7月20日下午,「六穩」「六保」看河南集中採訪團來到三門峽百裡黃河生態廊道。該廊道沿著黃河規劃,在原來防護堤壩道路和鄉村農耕道路基礎上,通過加固提升道路,綠化美化沿途景觀,治理入河支流,沿著黃河這條主線,把溼地串起來,把中心城區與鄉村串起來,把三門峽黃河文化元素串起來,讓黃河融入城市的發展,讓綠色生態成為母親河的裙擺。
  • 千裡騎行看黃河|從函谷關到天鵝湖 黃河廊道美如畫
    過了函谷關,騎上黃河廊道,「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生態之美在這裡得到了充分彰顯,沿黃廊道草木豐茂、花果飄香,水鳥在溼地裡覓食,遊人沿廊道遊賞……近日,河南省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這只是三門峽「百裡黃河生態廊道」的一段。三門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負責同志介紹,廊道規劃總長度約200公裡,正在分期建設,將建成沿黃108公裡綠網,修復21.6萬畝溼地,形成50萬畝高標準農田,有效改善了黃河三門峽河段生態環境,同時帶動了一批文化旅遊項目。記者沿廊道騎行看到,黃河兩岸河灘被綠色植被覆蓋,如同牽著一條綠飄帶在大地上蜿蜒。
  • 在黃河 觀黃河 聽黃河 學黃河 河大民生學院黃河·中國文旅創新暨...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龔硯慶 通訊員 徐楠 攝影 王曉楓  12月17日,在開封黑崗口黃河觀景臺,隨著河南大學民生學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龐安超與開封市第一黃河河務局局長潘佳良共同揭開了「實習實訓基地」的牌子,河大民生學院黃河·中國文旅創新基地暨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正式成立
  • 河南發布黃河沿線十大文旅產品
    河南日報訊(記者 溫小娟 劉春香)為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機遇,擦亮河南文旅強省名片,7月6日晚,「大河之旅老家河南」河南黃河文化旅遊主題系列推廣活動在鄭州啟動。副省長何金平出席啟動儀式。此次活動整合了全省沿黃文化旅遊資源,推出了一系列新產品、新體驗、新玩法,各大景區積極配合推出系列優惠政策,旨在進一步激發文旅市場活力,助力文旅產業快速復甦。啟動儀式上,主辦方重點推介了河南黃河沿線十大主推產品、十大主題活動、十大配套活動。
  • 「沿著總書記的足跡看黃河」之河南篇1:「鄭」落實,鄭新融合跨黃河
    從今天起,沿黃九省區主流媒體將聯袂推出2020全國兩會特別策劃——「沿著總書記的足跡看黃河」系列報導,唱響「黃河大合唱」,向廣大讀者呈現黃河生態之改善、區域經濟之發展,展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賦予沿黃各省區的定位與使命,以及上、中、下遊各省區在協同推進大治理、保護黃河大生態方面的措施與行動。黃河大合唱,一眼可萬裡,萬裡寫入大家胸懷間。
  • 黃河大合唱的河南交響
    作為黃河流域中下遊分界的戰略要地,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召開之地,今日之河南,在總書記親自謀劃的治理和保護大江大河戰略大棋局中,責任尤其大,擔子尤其重。   2019年11月底,中共河南省委十屆十次全會召開,響亮地提出「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擔當作為,在中部地區崛起中奮勇爭先」。
  • 三門峽將沿著黃河岸建條190公裡長的生態廊道,未來美景可期
    河南商報記者 陳詩昂/文 圖今年秋初,在三門峽黃河大壩南側,將有一片數千畝的油葵花海。這是三門峽黃河流域(湖濱區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將要呈現給世人的一部分。在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的當下,連同百裡黃河生態廊道的打造,這些項目不僅是工作的重要抓手,隨著項目的實施,三門峽也將讓綠色生態成為母親河的「裙擺」。
  • 金三角「黃河之旅」謀劃大聯動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小萍 劉春香 龔鳴「美美地吃上一個肉夾饃,再來上一碗羊肉湯。」9月6日,三門峽靈寶市函谷關景區前新開的「秦人碼頭」夜遊地,熱鬧非凡,許多人慕名而來,品嘗著名的靈寶小吃。山西人陝西人跑到河南吃小吃,說怪也不怪。
  • 黃河邊彈唱幸福的歌
    蜿蜒曲折的黃河與燦爛陽光共生輝,黃河歌謠與自然融合一體,那麼愜意的場景與美好時光讓人心曠神怡。近幾年,三門峽遵循黃河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理念,加快沿黃河兩岸生態建設,目前正在推進的百裡黃河生態廊道建設工程總投資40億元,總長度190公裡。
  • 三門峽:唱響黃河 開啟精彩
    ◆三門峽日報直播┃第26屆三門峽黃河文化旅遊節開幕式9月6日晚,在氣勢磅礴的樂聲中,「中流砥柱」《黃河大合唱》交響音樂會在三門峽國際文博城大劇院盛大舉行,同時也拉開了第二十六屆三門峽黃河文化旅遊節的大幕。
  • 打造百裡黃河生態廊道:齊河借力黃河國際生態城向文旅醫養健康產業發力
    齊河借力黃河國際生態城向文旅醫養健康產業發力打造百裡黃河生態廊道「我們致力於在黃河岸邊打造一個旅遊綜合體。泉城歐樂堡動物王國項目中注入了黃河文化元素,彰顯地域文化特色,目前正建設博物館群。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展品包括黃河象、和政羊等黃河流域的骨架化石,讓孩子們在研學同時了解黃河流域生態文化。」
  • 河南孟津:著力打造河清岸綠景美的惠民幸福黃河廊道
    行走在河南省孟津縣東部(白鶴、會盟)黃河沿岸的「樂道」上,沿黃大堤兩側,樹木成林,黃河之水浩蕩東流,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黃河溼地生態修復,黃河生態環境整治,黃河生態廊道建設……孟津縣準確把握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大力實施黃河溼地保護,先後投資建成扣馬、臺蔭、黃河橋3處溼地恢復示範區,面積達1.9萬畝,溼地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生態環境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