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一過,氣溫就蹭蹭往上竄,炎炎正午30多度的高溫,而隨著武漢梅雨季節的到來,眼下武漢正式步入了又悶又熱的夏天。
武漢夏天熱得有多麼難受?池莉曾這樣寫道,她的北方友人「一提起武漢的夏天,有如談虎,必然色變。他這一輩子,無論如何,是絕對不會在夏天來武漢的了。 」
而在這裡生活多年的武漢人自己,從曾經的竹床蒲扇,到現在的電扇空調,避暑方式雖然在不斷變更,但是永遠不變的是夏天的飲食習慣。
白天家裡餐桌上的下飯泡菜;晚上出門宵夜,光著膀子一口酒下一口滷菜,是幾十年來武漢人過夏天的標配。
我們用一個下午,去了武漢3家藏在武漢老街道裡的人氣老店,去回憶原汁原味的老武漢夏天味道。
車二泡菜
「三德裡在地圖上找不到,你要直接定位車二泡菜」
車二泡菜在武漢最老裡份三德裡。這裡是清朝大鹽商所建,距今已經115年。走在裡面能看到保留完好的石庫門2層樓房,一部分老屋連同中山大道保護改造項目一起,正在做打圍保護。
「三德裡在地圖上找不到的,你要直接定位車二泡菜」,來的路上街坊是這樣跟我們說。
但是地圖上定位車二泡菜,其實也是找不到正確地址的,因為這家店已經從原來的社區裡弄,搬到了海壽街的門面上。經過這麼多年,這家深入人心的泡菜老店,也一點點有了新的改變。
車二泡菜,名字由來是老闆娘姓車行二。上世紀80年代,老闆夫妻剛開始掛上「車二」的牌子做生意時,只有一輛小推車,在巷口叫賣。隨著街坊的口口相傳,生意越來越好,不少遠在廣州的朋友都特地買來吃。
從前的小推車,也已經發展到有大大小小二十多個泡菜罈子的門面。現在的車老闆,也已經60多歲了,她每天早上開始準備好泡菜的食材,剩下店裡生意就基本交給了女兒打理。與我們聊完天,她就回到了社區裡會牌友了,似乎已經開始了「半退休」的狀態。
除了門面的變化,車二家的泡菜,也已經從最初只有泡蘿蔔、泡辣椒和酸豆角等傳統的7個品種,擴展到現在的18種,特別是屬於新品的花菜跟苦瓜,非常暢銷,我們去的時候,竟已售罄了。
然而車二家的味道,以及那用了40年的泡菜老水卻從未變過。這泡菜水是從車老闆外婆那一代代傳下來的,顏色已接近乳白,上面還浮著一片片白點。這白點就是珍貴的乳酸菌,是泡菜水的關鍵。
這珍貴的老水,再加上車老闆獨門的泡菜手藝,造就了這酸脆可口的泡菜味道。
武漢酷熱難當的夏天,媽媽每次不想做飯,就會特地去車二買來泡菜,煮些稀飯,一家人就能吃好。吃習慣了車二家的泡蘿蔔,每次吃外面餐廳贈送的餐前涼菜,都覺得不夠味,不及它十分之一的酸爽。
臨走車老闆的女兒還給我們推薦她爸爸做的泡椒,紅豔豔的泡椒,味道聞起來特別正。第二天早上在家下面,特意加上這個泡椒,整碗面頓時變得鮮辣可口,本來沒有胃口的人,也忍不住食指大動。吃完辣的直嚯,但又覺得特別爽!
地址:海壽街三德裡社區大門旁
人均:10元
第二家吳長子滷菜,位於一條頗有名氣的歷史老街——統一街。統一街的名氣來自於它的書香:從抗戰時期,這裡滿街都是大大小小各種「本幫」「洋幫」書局。
然而時代變遷,條石路改鋪了水泥,雖然書香早已不見,但是老武漢的美食卻在這裡生根發芽,其中,吳長子滷菜就是一家有24年歷史的老店。
走入逶迤蛇行的統一街,千萬不要迷信導航,你只用問問附近的居民「吳長子」麼昂走?他們絕對會告訴你詳盡的方位,仿佛在介紹自家位置一般。
吳長子就是這樣一家藏在深巷裡的街坊美味。最初的吳老闆現在已經把手藝傳給了他的侄兒。滷菜店每天4點半開門,我們到的時候,小吳老闆已經完成白天滷菜的準備工作,開始了短暫的休息時間。因為晚上6點到12點之間,才是這家滷菜店最忙的時候。
這家店最為人稱道的是這一口口徑約在一米二左右的大滷鍋。滷鍋裡的牛肉製品有牛肉、牛肚、牛筋;豬肉製品有豬耳朵、豬尾巴、豬蹄子、豬腸子,豬肚子;滷雞翅、滷鴨翅、火腿腸、滷藕;豆製品有乾子、千張、豆棍、素雞……在這口鍋裡,似乎能把肉菜和豆製品一鍋滷盡,無所不包。
而讓街坊們吃了這麼多年還念念不忘的,是滷水滷料的調味,滷水是老滷水,格外入味透香。
一直在案板上工作的是老吳老闆的妻子,這項工作,她一做就是20幾年。我問她,這滷味有什麼訣竅?她說,哪能有什麼訣竅?都是按照傳統的方法來滷就是了。
說它傳統,也確實如此,它不像外面袋裝滷味那種辛辣,每種滷味入口前味清淡爽口,但卻後勁十足,加上老闆最後倒上去的醬汁,辣中帶著鹹鮮,十分有味。
特別喜歡他們家的酸辣麵。這家雖是賣滷味,但是面卻擔的很勁道。大夏天吃酸辣麵,一把鼻涕一把汗的感覺特別爽。
食客中有個妹子,一邊買滷味,一邊跟老闆寒暄,她說,今天特地過來,就想看看這家店還在不在。這妹子小時候就住這邊,吃著這家滷味長大,今天又想來解饞了。
天一點點暗下來,傍晚時分的滷味攤也繁忙起來。不斷有食客過來,切一盤雜七雜八的滷菜,再點一瓶冰啤酒。享受在這裡最愜意的休閒時光。
來到這裡就會發現一個道理:大夏天吃滷菜,就要在這樣的叼角蒼蠅館子,不用講究形象,光著膀子,吃著滷菜,喝著大酒,看看就很「過癮」!
還可以不時跟老闆「嘴」兩句。這家滷菜攤,吃的大概不僅是種味道,還是一種20年來的信任感,跟濃的化不開的老武漢風情吧。
地址:統一街洪益巷(近武漢關小學)
人均:19元
華燈初上的夜晚,我們穿過打圍的中山大道,拐入坤厚裡。這裡曾經是德國租界,當時雖然是華人所建,但是這裡的建築風格延續了古老的歐式建築,每個單元都是兩扇黑漆大門,顯得十分古樸淳厚。
大門口牌坊往巷子裡走幾步,就是坤厚裡老街坊吃了20多年的滷菜店。
雖然就在車來車往的中山大道旁,但是這家滷菜店稍微不留意就會錯過,因為太不起眼。20年來,它沒有做過招牌,所以我們只能稱這家店為「坤厚裡的滷菜」,它唯一有的只是門口掛著的價目表。
來的基本上是老食客,直接走到裡屋,點好想要的滷味,老闆娘就會麻利的切好,加上香菜、蒜、香油等佐料,在盆裡拌好,倒出來裝盤,就可以上桌了。
這家的滷味跟吳長子不同,調味中並沒有那最後淋上去的辣椒調味醬汁,適合不那麼能吃辣的人。但是它的味道卻絕不至於清淡:滷藕脆嫩、滷香腸香甜、滷千張入味有嚼勁...
所有的滷製品在初入口能吃到他們本來的鮮味,隨後滷汁的鹹鮮帶著佐料的香湧入口中,讓人停不下筷子。
這裡還有一大特色,是就老吊子煨湯。
雖然武漢人愛喝吊子湯,特別是越老的吊子,湯味越香。但是吊子這種老物件卻越來越少見到。
這家店就有3口老吊子。20年來也只煨最傳統的3種湯:排骨藕湯、牛肉白蘿蔔湯、羊肉紅蘿蔔湯(夏天沒有)。而且一天就賣兩種,吊子裡賣完了,就只能等第二天再來喝。
一鍋湯的價格在18元—22元之間,夠2—3個人吃,鍋底下還有酒精爐加熱,湯的味道不用多說,就是記憶中那股鮮香醇厚。
傍晚來這裡點幾個滷菜,加上一鍋湯,搞點酒,聊個天,如果還不頂餓的話,這裡還有涼麵、炒麵、炒年糕,價格都非常親民。
老闆每天早上便開始了一天的準備:洗菜、滷菜、煨湯,忙到下午4點半就準備出攤,到晚上12點左右,所有的東西賣完,就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周而復始,這樣的日子,他堅持了20年。
他說,我這店沒什麼可宣傳的,就是做做街坊生意罷了。
但是好味道堅持了20年,被街坊認可了20年,這也是一種了不起了吧。
裡弄外,是忙著修地鐵、舊貌換新顏的中山大道,再往江邊方向走,就是燈紅酒綠的各式流行餐廳。
而一旦踏入這裡:走過弄堂口一桌桌吃滷菜喝酒的人,再往裡走,就能感到歷史建築裡寧靜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時光仿佛是被定格住,從未改變一樣。
老武漢的夏天,似乎就留在這裡,像未曾改變一樣。
地址:中山大道一元路交匯處坤厚裡(老闆不願意太多人來吃,故只放地址省去路線圖)
-end-
出品:武漢十點半文化傳播
攝影:阿當
編輯/主管:Yume17
號外武漢原創發布,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