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臺灣小朋友們在街心公園嬉戲。莊宗達攝
「媽媽,我今天還要去蕩鞦韆,真的是太好玩了!」話音剛落,6歲的梓萱已經穿好鞋子,在家門口等媽媽一起出門了。梓萱和媽媽要去蕩鞦韆的地方,並不是大型遊樂場,而是家門口的街心公園——新店遊五公園。
這座公園位於新北市新店區安民街269巷,緊鄰五重溪。它面積不大,僅數百平方米,但卻是附近居民出了巷弄就可以享受得到的幸福:公園入口處有三棵大樹,枝繁葉茂,公園因此成為綠意盎然、躲避酷暑的休憩場所。公園裡既有滑梯、鞦韆、迷你攀巖等遊樂設施,讓小朋友們可以嬉戲;也設計有環形步道、成人單槓、座椅等,方便成年人們的休憩、社交、運動。
有趣的是,梓萱的小夥伴婧怡,也喜歡在晚飯後去家附近的街心公園玩耍。婧怡的家住在臺北市士林區,不遠處有一座前港公園。這座公園最吸引小朋們的,是一個叫「天空樹遊戲組」的遊樂設施。這個遊樂設施長得像參天大樹,正好與公園的老樹交相輝映。孩子們可以在此攀爬、乘坐各式滑梯,還可以在晚上欣賞周圍老樹上的燈光,十分有趣。
這樣的街心公園在臺灣隨處可見,是臺灣民眾家門口的「小確幸」。但這種「小確幸」並非從天而降。
記者通過走訪發現,雖然島內各地的街心公園大小不一,但往往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形狀不規則。有專業人士告訴記者,早年臺灣並不重視社區營造,所以居民區裡也沒有街心公園的建設。即便社區內有部分空地,但它們要麼被堆放雜物、設置鐵皮屋,要麼被當成各家的小菜園,凌亂得很。隨著島內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區營造意識的增強,臺灣民眾越來越在意社區生活品質的提升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於是,建設街心公園成為大家最直接的選擇。
要建公園,地從哪裡來?於是,有關部門聯合當地民眾共同來清理社區內被違法佔用的土地,拆除違建,建設街心公園,實現居民走出家門就可擁有陽光、清風、園林的夢想。即便像新店安民街那樣建築稠密、有溪流阻擋,也不妨礙那裡建起一座綠樹成蔭、設施完備的街心公園。
街心公園的建設有的主要依靠各縣市政府的工務局。例如新北市政府積極推動公園綠地計劃及成立「公共建設用地基金」,一方面以競購、項目協議及活化公有地的方式開闢公園,另一方面協調有關部門解決違法佔用公有土地問題,並透過拆除大隊鐵腕執法,獲得建設用地。自新北市政府2010年升格以來(原為臺北縣政府),新北市工務局已成功開闢400座以上的街心公園。
另外也有一部分街心公園主要由社區自行建設。臺中市西屯區何德裡街心公園是當地居民喜愛的休憩場所。在成為街心公園之前,這裡還是雜草荒蕪的空地。部分居民在這裡圈一小塊用來種菜,但因各自打理,所以頗為雜亂。一到夏天,這個街角空地成為了蚊蟲的聚集區,居民們都繞著走。前些年,在何德裡裡長林志雄和志工們的努力下,空地變成了街心公園,社區的環境也更美了。如果趕上重要的節日,何德裡的街心公園還會點亮彩燈、擺上各類裝飾,透露著濃濃的節慶氛圍,讓居民們在此共話佳節,共享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