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29 10:50:24 來源:大江晚報
創意從拾破爛開始
用易拉罐來做雕塑裝置作品,首先要有的就是易拉罐。根據作品的設計,製作一個三米高的「易拉罐人」,需要200多個廢棄的易拉罐,那麼整件作品就需要六、七百個易拉罐,這對於創作者來說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是廢棄的,還不能有損壞,而且需要在很短時間內收集齊,的確很傷腦筋」創作者之一的張琴波告訴記者,要找這麼多的易拉罐,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去垃圾處理廠,於是那段時間,大家幾乎跑遍了學校周邊的垃圾處理站,最遠的還跑到了荊山。「很多時候去了,廢棄的垃圾已經經過處理,許多易拉罐都軋扁了,大家就只能在一大堆垃圾中翻找,一次能找二、三十個就很不錯了。」張琴波說,那時是六月份,天氣越來越熱,垃圾堆的氣味燻得人頭暈目眩,可是沒辦法,大家只能硬著頭皮耐心地找,然後把收集到的易拉罐用麻袋裝好扛回學校。「有一次從垃圾處理廠回來,正好遇到下雨,渾身上下髒兮兮的,背上還扛著個麻袋,走在校園裡,許多異樣的目光投過來,真的感覺挺狼狽的。」
嬌生慣養和創意無關
如果說收集材料的過程是辛苦和狼狽,那麼,在程瑤和學生看來,如何將「易拉罐人」更有表現力,才是真正考驗功力的地方。「要用鐵絲將易拉罐串起來,鐵絲細了不行,容易變形,粗了吧,串起來又很費勁。」程瑤說,讓她很感動的是,這些平時在家嬌生慣養的「90後」學生一點沒有退縮,700多個易拉罐串下來,一個個的手都磨出了水泡,卻沒一個人哼一聲。
「易拉罐人」的造型和姿態是整個作品的關鍵。剛開始,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想像,為「易拉罐人」設計了很多姿勢,可是等到掛到牆壁上再一看,效果完全不是那回事。沒辦法,大家只好選出一個人做「模特」,貼著牆擺出各種造型,其他人看著覺得好,再將「易拉罐人」按照「模特」的造型擰。還別說,這樣的方法很有效,最後創作出來「易拉罐人」還真是栩栩如生。由於製作時間很緊,學生們還在教學樓裡「包」下了一間教室,最後甚至晚上吃住都在教室裡,通宵達旦趕進度。「那段時間,學生們都很亢奮,一門心思撲在了作品創作上,經過20多天的緊張製作,《攀》這一作品終於順利完成。當四個身背書包、腳踏運動鞋的「易拉罐人」,出現在安徽工程大學藝術學院七號教學樓的牆壁上時,整個校園都轟動了,大家紛紛跑來看這一充滿創意的作品。「當時,樓下全是圍觀的同學,黑壓壓的一片,連對面教學樓的學生都湧到窗前看,都是一片叫好聲。」張琴波說,作品中有兩個「易拉罐人」的姿態是正沿著牆壁努力向上攀登,寓意大學生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還有一個已經登上樓頂,正伸手拉後面的同伴,這象徵著大學生互幫互助的友情。
創意設計源自生活
雖然付出了很多,但畢竟是全國性的大賽,所有的創作者都沒奢望能獲獎,因此當消息傳來時,大家都興奮地跳了起來。作為作品的指導老師,程瑤說,能夠獲獎,作品的設計是亮點。設計來源於生活,善於在生活中發現點點滴滴是設計之源。其次就是劍走偏鋒,萬花叢中一點綠是最搶眼的。「最重要的還是同學的努力,雖然當時他們只是大一的學生,是個年輕的團隊,但他們知道自己的實力,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有希望,他們把所有的課餘時間都用於作品的創作,這讓我很感動。當然,同學們還要保持一個「勝不驕」的心態,未來的路還很長,今後接受的考驗還有很多。」 記者 季鯤
700多個廢棄的易拉罐,被設計成四個栩栩如生的「易拉罐人」,沿著教學樓的牆壁向上攀登……如果不是親眼看見,你也許不會相信廢棄的易拉罐也能成為藝術作品。在不久前結束的第四屆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上,這個名為《攀》的易拉罐雕塑裝置,以其獨特的創意思維和表現手法榮獲全國三等獎,而這個奇妙的作品則出自於安徽工程大學藝術學院程瑤老師和她的學生之手。#p#分頁標題#e#
在本屆廣告藝術大賽上,「積極樂觀 美好生活」可持續發展理念是唯一的公益選題,而程瑤和學生們就將參賽作品瞄準了這一選題。「低碳環保是學生和社會關注的話題,而雕塑裝置也是首次被列為大賽創作作品形式,我們將作品的主題確定為《攀》,就是想表現出大學生青春的活力和積極樂觀的心態,事實證明,這樣的選擇確實給作品加分不少。」作品指導老師程瑤對記者說。
責任編輯:duyu123
免責聲明: 網站內所有新聞頁面未標有來源:「安青網-安徽青年報」或「安青網」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安青網聯繫。轉載稿件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