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魯迅先生的兩棵棗樹成了學生時代的噩夢,老師給出的幾種分析都讓小編覺得太扯,難道就不能單純的認為魯迅先生出現了筆誤麼?
關於這句話,學術界爭論不休,似乎每一個人都能從中讀出自己的理解。這就是魯迅,一個思想遠在眾人之上的偉人。可以說魯迅先生是我們需要永遠瞻仰,並將他視為民族脊梁的最佳代言人。這樣的人不可能單純的說起兩棵樹,其中必有深意。可惜每個人說出的深意都未必就是魯迅先生的本意。可有兩句話就不同了,這是魯迅先生的遺言,說的擲地有聲又簡單明了,不需要旁人解讀,就能明白所有:「讓他們怨恨去,我一個都不寬恕。」
魯迅先生一生無愧天地,這樣的人物本該在歷史的進程中多陪我麼走幾步。可人生就是這樣不講理,在魯迅先生55歲那年,疾病猛烈攻擊下,他最終還是沒能挺下來。魯迅先生的死訊讓無數國人哀痛,上海集聚了六千多人的送葬隊伍,這些人讀了魯迅的太多思想,從渾渾噩噩中被他罵醒,選擇了全新的人生。可就在人們在他的鼓勵中戰鬥時,他卻離開了,除了哀悼他,人們什麼都做不了。
妻子許廣平收到魯迅先生的一封遺囑,上邊明確寫到:1.不辦喪事,不收一文錢,老朋友除外。2.趕緊收斂埋掉。3.不用紀念.4.趕緊重新開始你的生活。5.孩子如是沒有才能,隨便找點事情謀生,不要當掛名的文學家。6.別人的許諾,不必當真。7. 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魯迅先生的遺囑就像他的為人一樣,不喜歡張揚,與其紀念,不如趕緊重新繼續自己的人生。他不想被紀念,可人們卻忍不住紀念他。人們自發地來為他送葬。從殯儀館到公墓,整整十多公裡的路程。沒有一個人想提前走開,他們跟隨靈柩,送魯迅先生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路。
幫魯迅先生扶靈抬棺的人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人。在宋夫人的領頭下,他們一路相送,輪流為他抬棺。這些人中有文學巨匠巴金、葉聖陶、張天翼、聶紺弩、胡風、蕭軍。治喪委員會的蔡元培、馬相伯、宋慶齡、內山完造、A·史沫特萊、沈鈞儒、茅盾、蕭三等人也都到場。
在魯迅先生的棺木上,蓋著一張旗幟,上邊繡著三個字,在此之前還是在此之後,都從未出現在任何一個人的棺木上。這三個字就是「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