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低調?悟透《道德經》第28章中的3句話,你就明白了

2020-12-13 琢磨君專欄

琢磨君專欄——解讀國學經典,弘揚傳統文化,分享人生智慧!關注我,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現代人常愛說「低調奢華有內涵」,還說「低調才是王道」。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低調呢?

其實,很多人是嘴上喊著低調,內心和行為一點也不低調,甚至截然相反。正所謂是「非知之難,行之惟難」,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不難,但做起來卻很不容易,知易行難啊!

真正低調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實力,要不然就是虛偽、假謙虛。如果你本事實力很弱,還故作謙虛低調,就會更加讓人看不起。

《易經》謙卦云:地中有山,謙。即:《謙卦》的卦象是艮(山)下坤(地)上,為高山隱藏於地中之表象,象徵高才美德隱藏於心中而不外露,所以稱作謙。

所以說,真正的謙虛低調,是有實力後的內藏鋒芒,不顯山露水;上善若水,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甘願處於卑微的地位,以謙虛的態度自我約束。

其實,當我們讀懂了道德經第28章,特別是其中的3句話,我們就能明白什麼是真正的低調!

第一句:知其雄,守其雌。

老子道德經原文翻譯是: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溪澗。甘願作天下的溪澗,永恆的德性就不會離失,恢復到嬰兒般單純的狀態。這是!

「雄」代表強勢、剛強的意思;「雌」代表柔軟、示弱的意思。一個人喜歡查清是非並不明智,能夠查清而又不去查清才算高明;一定要取勝並非勇敢,能夠取勝而又不去取勝才可稱為勇敢。

正如老子道德經所說的「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真正的強者是自己和自己比,自強不息,內練一口真氣。就如金庸先生所說:「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

真正的強者,不是逞強,而是明知道自己有本事,但不炫耀、不顯擺。人群中,那些大智若愚,或許很安靜的人,往往都是狠角色,因為他們實力足夠強大,內心足夠自信,根本不需要通過譁眾取寵來證明自己。

一個人越是厲害,越是謙虛低調,越懂得甘居下位,好像弱弱的樣子,實則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真正優秀的男人都有女性氣,同時又是真正的男子漢。這樣一來,他們不僅有剛強的一面,還有女性柔美、細膩的一面。而這樣的人,往往能夠成大器、做大事。

正如魯迅所說:「古之成大事者,必是北人南相,南人北相之人」,作家維吉尼亞·伍爾芙所也說:「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

第二句:知其白,守其黑。

老子道德經原文翻譯是:深知什麼是明亮,卻安於暗昧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模式。甘願做天下的模式,永恆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復到不可窮極的真理。

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發現:這個世界存在很多灰色低調,並不是非黑即白。如果我們做人做事過於愛憎分明,則會發現自己不能與周圍人和事相融,最後處處受阻。

一個人,如果心中對於美好與醜陋的界限過於分明,就會與外界格格不入;心中對於賢智與愚拙的界限過於分明,他人就不會親近你。

真正聰明的人,內心精明而外表渾厚,對美好與醜陋的事平衡接納,對賢智與愚拙的人共享益處。這便是「知其白,守其黑」,外圓內方,與外界和而不同,能夠出淤泥而不染。

相關焦點

  • 什麼是低調?悟透《道德經》第28章中的3句話,你就明白了
    現代人常愛說「低調奢華有內涵」,還說「低調才是王道」。那麼,什麼是真正的低調呢?其實,很多人是嘴上喊著低調,內心和行為一點也不低調,甚至截然相反。正所謂是「非知之難,行之惟難」,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不難,但做起來卻很不容易,知易行難啊!真正低調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實力,要不然就是虛偽、假謙虛。如果你本事實力很弱,還故作謙虛低調,就會更加讓人看不起。《易經》謙卦云:地中有山,謙。
  • 老子《道德經》中的這2個「道」,你若能悟透一個,也不是一般人
    魯迅先生說:「不讀《道德經》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因此,我們即使再忙,也要抽空讀一讀《道德經》,學習借鑑古人的大智慧。但我們又該如何讀懂《道德經》呢?其實,老子在《道德經》中主要闡述了2個「道」,我們若能悟透這2個道,也就讀懂了《道德經》。你若能悟透其中一個,也不是一般人!
  • 《道德經》中流傳千年的3句話,讓你悟透天道、地道、人道的秘密
    中國文化在先秦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盛況,而在諸子百家中,道家對宇宙跟社會人生有著獨特的理解跟解釋,在我國歷史的發展中有著重大的價值跟生命力。而《道德經》這本書是道家的開山之作,可以說是我國智慧的瑰寶,對我們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病態和危機,我們依然能從老子的智慧中汲取營養來應對和解決。
  • 《道德經》中蘊涵天地至理的一句話,悟透了生命得以升華
    《道德經》四十章原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大意:循環往復的變化,是道的運動規律,微妙、柔弱是道發揮作用的關鍵。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道」的無中。
  • 《道德經》第23章第2句話,告訴我們:什麼是強者思維
    文章作者:琢磨君讀《道德經》,真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般人,只是記得開篇的「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真正讀懂讀完的人,會明白最後一句「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才是全書精華。有項課後作業,就是手抄《道德經》,並且選出印象最深刻的十句話。白巖松驚奇地發現學生們選得最多的一句話,出自於《道德經》第二十三章中第2句話——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越是優秀的強者越喜歡這句話呢?
  • 《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說到這裡,以上是個人理解。得感謝老子,因為一部《道德經》治好了當初折磨我一年多的抑鬱症,如今生活裡諸多的不如意,尤其是與人爭執時,都會想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把自己的格局瞬時放大,即時也就沒有了爭執的情緒了。
  • 《道德經》:生死悟透,現實看透,活得通透
    有位網友私信我說,《道德經》太難懂了,一會兒道,一會兒德;一會兒天,一會兒地,一會兒人,一會兒物,惟恍惟惚,雲裡霧裡,老子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我回答道:「《道德經》五千多字,如果你讀通透了,其核心就告訴我們四個字——好好活著!」
  • 《道德經》裡這3句話,領悟透了會受益,網友表示:學到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想必很多人都聽說過,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呢?作為中國人,如果還沒看過《道德經》,一定要抓緊時間去閱讀。這是一本博大精深、蘊含著宇宙奧秘的中國古代哲學,老子的這本《道德經》給了很多人以思考。其中有經典的3句話,蘊含了中國人的生存智慧與處世哲學,領悟透了並在實踐中踐行,將會受益終身!
  • 《道德經》裡有十句話,讀懂了就悟透了人生
    《道德經》五千言,洋洋灑灑,信手拈來,道的真義,答案自在其中。它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長期影響了人們的思想和生活,老子通過對世態人情的深徹洞察和深刻思索,點點滴滴積綻成了關於人性修養、處世哲學、治國之道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學。據聯合國統計《道德經》己翻譯成70餘種文字,傳播到120多個國家。
  • 道德經最智慧的3句話:讓你悟通天道的秘密,反敗為勝,成為強者
    道德經最智慧的3句話:讓你悟通天道的秘密,反敗為勝,成為強者人生在世,不管是誰,都會有成為強者的念頭,而在成為強者的路上,勢必就得先打敗強者,進而才能成功上位。那麼如何才能打敗強者呢?老子早就在2000多年前,在《道德經》中給我們作出了一個做好的回答。
  • 每周一章1分鐘,共讀《道德經》· 第十章
    「老子《道德經》,全球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外文經典。這樣一本風靡西方世界的中文經典,至少應該讀一讀。每周一章「1分鐘」,全球華人共讀《道德經》。附林語堂翻譯的《道德經》英文版,感受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之Tao。」
  • 《道德經》中這5句話堪稱經典,字雖不多,卻是人生「成敗法則」
    該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下篇為《德經》,故後人改為《道德經》。《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相傳為老子所著,其中蘊含的哲理簡單而意味深遠,其中最經典的5句話更是蘊含了中國式的生存智慧,領悟透了並在實踐中踐行的話,受益終身。
  • 道德經證解第28章,人生知進取與退守,將自我合於生活,終逆襲
    每個人在面對自我成長之道路,都曾有過生活的困惑關於「道德經」的證解,結合生活、世態、時政等,總是免不了停停寫寫。看到頭條的「創作熱詞」中,「道德經經典名句」成為了文化領域用戶喜愛的熱詞,想來,讀者們隨著疫情時政等的發展,還是迫切地希望從《道德經》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啟示。寫「道德經」的證解,並不代表我在當下的生活裡,是一個多麼「得道」或「成功」的人士。
  • 伯陽去太乙山,紫真先生說了6句話,概括了《道德經》所有思想
    在《老子傳奇》中,青年老子(李耳)心繫天下,想要去尋求出一條治世之道,便去太乙山拜訪紫真先生,我經過資料查找,並無找到這一人物原型,史料上也並未記載,對於老子的師傅是誰這個問題也一直是許多人好奇的,有人說是鴻鈞道人,也有人說是常縱,至於到底是誰,或者是哪幾位,我們不得而知,但對於這影視中呈現出來的這六句話卻是老子《道德經》中的核心思想
  • 《道德經》:悟透這句話,好運已經不遠,往往福至心靈!
    在老子《道德經》之中,有這麼一句話: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句話非常關鍵,可以這麼說,悟透這句話,好運已經不遠,往往福至心靈先解釋一下此句何意——想要做好學問,就必須不斷地增加自己的想法和認知;而若想成為與大道融合之人,則需要不斷地減去自己主觀上的思維分辨,完全隨順於自然法則,物來順應,無為而為。那麼,老子是否主張「歸零」?
  • 道德經第37章:諸葛亮敗給司馬懿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是無為而治嗎
    大家好,我是雅風,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第37章。按照通行本所做的分章,這是道經的最後一章,從第38章開始,就是德經的內容了。我們在開篇第一講老子其書一文中講過,道德經傳世通行本分為81章,《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 ,而1973年中國考古界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兩組老子帛書則不分章,而且是德經內容在前,道經內容在後;所以老子一書也有人稱為德道經,說德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道是德的升華,所以說德在前,道在後;而通行本認為,道為體,德為用,遵道而行才叫有德。
  • 《道德經》第一章的第一句話如果沒悟透那你肯定看不懂《道德經》
    以道解道帛書版《老子五千言》也就是大家所說的《道德經》第一章的第一句是這樣說的:「道可道,非恆道也。」與傳世本《道德經》略有不同,傳世本是:「道可道,非常道。」一個是「恆」一個是「常」,雖然字不同但意思是一樣的,都做永恆不變講。
  • 道德經第5章——天地不仁
    第二層次涵義:照應第38章「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亦與第18章:「大道廢,有仁義」相照應,天道地德,當然天地不仁了。天地執道施德,而非仁。故天地不仁,亦即天地具道德,天地也可以看做是道德的化身。
  • 佛教:《金剛經》最經典的3句話,悟透功德無量!
    《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意思是,以能斷金剛的智慧到彼岸,為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如今社會上流傳的版本多以姚琴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翻譯的最為流行。《金剛經》在佛經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大乘般若智慧的重要思想之一。
  • 品讀老子《道德經》第77章:悟透「天道」和「人道」
    文章作者: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老子道德經最主要是向世人闡述2個「道」:天道和人道,而且很多時候,天道和人道是相同的,天道可以推及到人道。那麼什麼是天道?什麼又是人道呢?其實,老子在《道德經》第77章中明確說明了,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