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延續《我和我的祖國》集體創作的方式,通過五個故事單元,講述了發生在中國東西南北中五大地域的家鄉故事。
通常來說,越在意越珍貴的情緒,人們越會謹慎表達,比如愛情、親情或鄉愁,所以才有了「近鄉情更怯」的感嘆,故鄉魂牽夢繞,思念千頭萬緒,總刻骨銘心又不知從何說起。詩文如是,電影更難,究竟如何影像化展示家鄉,《我和我的家鄉》用五段故事,給出了答案。
《我和我的家鄉》由張藝謀擔任總監製,寧浩擔任總導演,多位知名導演分別執導了五個故事單元。五個單元各有主題,《北京好人》關乎農村醫保,《天上掉下個UFO》聚焦鄉村創業,《最後一課》講述支教往事,《回鄉之路》回顧抗沙歷程,而壓軸的《神筆馬亮》則展現了「最美鄉村」。這是發生在中國東西南北中五大地域的故事,藏著許多人魂牽夢縈的故鄉的影子。
在結構上,《我和我的家鄉》延續了去年《我和我的祖國》單元故事的模式,同樣是多段敘事,同樣是不同風格導演同場競技,影片作為非傳統意義上的續作,依舊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我和我的家鄉》成為國慶檔票房冠軍,僅國慶8天,便收穫票房超18億元。相比於去年的愛國情懷,今年電影主打的喜劇元素尤其受歡迎,畢竟在這壓抑的年份,觀眾太需要笑聲了。
雖然是同場競技,但兩部電影還是有著本質區別。去年的同場競技,有著共同的主題,就是振興中華愛我中國,在這個主題下,無論是大漠孤煙還是市井小巷,表現形式不同,但精神統一。今年的《我和我的家鄉》沒有共同的主題,只有規定的形式:東西南北中,多段落多角度敘事。於是,我們在五個故事中,可以看到五種不同的主題,品味五種不一樣的味道,回到五個不一樣的家鄉。
寧浩執導的《北京好人》,如同醇酒,味道深藏不露,但韻味綿長。葛優一如既往地表現穩定,「張北京」這個接地氣的角色也被演繹得爐火純青。有趣的是,一向擅長快節奏敘事的寧浩,這一次故意放慢節奏,京郊的鄉村、翠綠的古樹、瓦房犬吠、憨厚農民,這才是接地氣的生活,而接地氣的生活才連著真正的家鄉。
陳思誠是今年導演陣容中的新人,他的《天上掉下個UFO》原本也最令人期待,畢竟有著王寶強、黃渤這樣的國內喜劇最強組合陣容。然而,這個單元也是該片遭遇批評最多的單元。故事試圖用一個荒誕的科幻外殼,裝入大山裡鄉村的創新元素,體現西南山區日新月異的變化。然而因為劇本打磨不夠精細,當故事變形之後,邏輯骨架坍塌,喜劇成了鬧劇,鄉味自然無處可尋,難以獲得觀眾共鳴。
《最後一課》同樣存在劇本問題,但所幸有讓人再次驚豔的範偉,每一次範偉都能在演技上有所突破。故事中,範偉扮演老年教師,遊蕩在煥然一新的故鄉小村,而思維困在20世紀90年代某一天的雷雨午後。當日的窮困落魄和期望,交織著今日的富強繁華和夢幻,家鄉的巨大變化被巧妙展示出來。這個故事單元也是最具匠心的。
如果說範偉帶來的是驚豔,那麼鄧超帶來的則是驚喜,過往的綜藝舞臺上,他和俞白眉的組合,常歡笑有餘、幽默不足,更多是包袱和段子的堆砌,漸漸固化了觀眾對鄧超的印象。然而此次的《回鄉之路》,故事細膩動人,喜劇元素安排得合情合理,演員演技也集體在線。
如果說範偉代表著電影五個單元中男演員的演技巔峰,那麼閆妮則是電影中女演員的演技擔當。她扮演的直播女王,一顰一笑,拿捏都恰到好處。雖然故事的結尾,鄧超飾演的角色忽然拔高,有些突兀,但瑕不掩瑜,《回鄉之路》有著回味之韻。
最後壓軸的《神筆馬亮》,由開心麻花團隊打造,承載著人們對笑聲的期望,也如願交上了完美的答卷。無論從笑點、演技到故事、立意,這個故事單元都無懈可擊。沈騰和馬麗演繹的幸福愛情與鄉村的奮鬥脫貧,交織成時代的鳴奏曲,令人歡欣鼓舞。以往類似的鄉村主題,常帶著說教感,而《神筆馬亮》的優秀之處,便是將主題融入好看的故事中,不動聲色又春風化雨般傳遞正能量。
從技術角度而言,《我和我的家鄉》依舊存在瑕疵,比如節奏拖沓、質量不一,但從觀影角度而言,《我和我的家鄉》不失為一部優秀的喜劇影片。它的笑意並不浮誇,幽默並不低級,相反它的歡笑來自我們每個人身邊,帶著中國的氣息,而這氣息,正是其成功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