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新:皇家宮殿中的當代藝術
從地鐵盧浮-皇宮站一出來,就能看見法國藝術家讓•米歇爾•奧託尼埃爾(Jean.Michel.Othoniel)的作品——夜遊神的亭子。2000年,為了紀念巴黎地鐵誕生百年,地鐵公司公開招募藝術家製作紀念作品。
讓的作品入選。這亭子覆蓋了地鐵的出入口,由兩個圓頂組成,一個主要由紅色和黃色的暖色大玻璃珠串接而成,頂上站著一個金色的小人,似乎是太陽和白天的象徵。
另一個圓頂由藍色和綠色的大玻璃珠串接,頂上則站著一個紫色的小人,象徵著月亮和夜晚。亭子的圓頂由鋁製的同樣是珠子形狀的柱子支撐。出口兩邊的圍欄由手工鍛鐵的圓環連綴,有的圓環中鑲嵌著珠寶般的彩色玻璃。
這件作品的另一部分在地鐵下面,牆面上有一個凹進的玻璃櫥窗,同樣由新藝術風格強烈的鑄鐵框住,裡面如同鳥蛋般臥著一堆彩色的大玻璃珠子。奧託尼埃爾先生的作品結合了巴洛克藝術、新藝術鐵藝和刻奇(Kitsch)藝術的風格,特別是使用了跟威尼斯手工藝人合制的彩色玻璃。這種材質在當代藝術中非常罕見,更別提在公共藝術作品中。但它們給地鐵出口帶來一種驚喜和節日氣氛,讓這個出口所處的肅穆的克萊特廣場立刻有了生氣和光彩。從這個地鐵口出來,你的右手就是皇宮。穿過拱廊,進入皇宮的中庭,就能看到另一位當代法國藝術家達尼埃爾•比朗(Daniel Buren)的作品:兩座高臺。這個作品開始建立於1986年,一度因人反對而被擱置,後來巴黎政府力排眾議,讓藝術家完成了他所期待的水流和照明。
它也被稱為「達尼埃爾的柱子」,由260根等粗不等高的柱子構成,每根柱子都被漆上黑白相間的豎紋。這些柱子不會過一人高,有的只到普通人的小腿,仿佛從地裡長出來的古怪蘑菇。柱子間有溝渠流水和照明。水、光和柱子的節奏感,完全可以對抗古代的柱廊,而且帶來新的能量。人們特別喜愛在其中穿梭,小朋友還把它們當作過家家的桌子。
達尼埃爾的柱子在榮譽中庭,與它相鄰的奧爾良中庭裡,有比利時藝術家波爾•比裡(Pol Bury)於1985年創作的「類球體」。十多個不鏽鋼橢球體躺在一個六邊形平臺上,水流從這個平臺流瀉到下面的水池中。
球面的柔和與母性,緩解了達尼埃爾柱子以及皇宮花園造成的筆直的線條和尖銳的幾何感。球面的金屬光澤帶來了現代氣息,且反映著四周建築和巴黎的天空。
巴黎皇家宮殿最早是紅衣主教黎塞留的住宅,建成於1639年,後來曾經是奧爾良公爵和路易十五的宮殿。今天它的一部分成為法蘭西喜劇院,兩個大中庭則成為由住宅環繞的公園。這個區域的當代公共藝術之密集,反映出巴黎在美學方面的包容和接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