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環球時報報導了5名印度「獵人」的事情。實際上,印度派遣情報人員從1963年就已經開始了,當時,美國中情局和印度合作建立培訓班,就是所謂的無線電特種滲透培訓班,在印度海爾營地舉行,第一批就133名遠程偵察和無線電偵察兵。
這些人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行動,一般一個小組2-5人,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偵察情報,特別是軍事目標,通訊系統和傳感器部署等等。再通過先進無線電儀器進行發報。這些小組被部署在沿線的甘託克,查克拉達、圖廷,尼泊爾最東部的瓦隆衝古拉以及木斯塘等地。
在1966年10月,軍區統一指揮邊防部隊,在定日、聶拉木、定結地區通往境外的山口、道路實施封堵、設伏和搜剿抓獲大批特務。隨後又在墨脫縣,在貢嘎機場等等地抓捕多名特務,繳獲到手槍,無線電臺和文件等等。
一直到1970年,我們一共抓捕美國培訓的印度特務情報人員100多人。繳獲超短波電臺10套,竊聽器84個,太陽能中轉臺10個,太陽能發電機和風能發電機各1臺以及一批武器。
後來在1974年8月,在米林縣深山當中,還發現特務人員隱藏的超短波竊聽器8個,太陽能中轉臺1部。在1975年8月,在波密縣發現,短波竊聽器8個、太陽能中轉臺1部。
我們以排為單位,邊偵察邊戰鬥,不怕撲空,不怕疲勞,積極偵查。由於邊偵邊打是屬於遊剿性質的,因此,要求在行動中要加強觀察,善於從細微的徵候中發現線索,跟蹤追擊,窮追猛打。
印度和美國合作還在尼泊爾木斯塘山區組織了1支叛軍,美國中情局向其提供武器、裝備、經費、教官,並參與指揮。這些叛軍中有數百人曾在太平洋上的塞班島和美國科羅拉多州接受中情局的秘密訓練。這些人都是印度組織起來送到尼泊爾山區的木斯塘。
美國從印度及其他地方組織了大批先進武器、無線電通訊設備和生活物資運給四水六崗叛軍。到1973年尼泊爾國王訪問我國,隨後尼泊爾國王下令剿滅隱藏在尼泊爾山區,由美國和印度支持的四水六崗叛軍。當時,叛軍在深山當中有十多個基地,一個基地大約有10-20個木房子,大約3000人。
當時,尼泊爾動員了3500名士兵和2000名武裝警察,還有300名歸順叛軍一起發動進攻,在1974年春天,絕大部分叛軍繳械投降。最後一任木斯塘叛軍司令、第二批被空投回藏的塞班島受訓人員旺堆拒不投降,企圖率領一股人馬突圍去印度,結果在廷克斯山口被尼泊爾軍隊擊斃。
再比如1888年德國研發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連發步槍,僅僅12年後的1900年江南製造局就已經開始生產中國自己研製的快利連發步槍了。有一次1個日本軍官在看到這種步槍後連聲讚嘆說性能要比日本的村田式步槍好。
在1868年,生產出我國第一艘輪船,在1880年實驗性製造1艘潛艇,到1889年已經可以生產2000噸級平遠號鐵甲艦了,到1911年,清朝海軍已經有24艘國產軍艦。也就是說從1861年安慶軍械局建立開始,只用了39年時間,清朝軍工業就從只能製造鳥槍,紅夷大炮,抬搶這樣的古代水平,一下子進步到了各種生產所有近代陸軍輕重武器和海軍鐵甲艦的能力。
但是,清朝工業基礎太差,只能進行一般規模生產,對付日常裝備和小規模戰爭還可以,如果發生大規模戰爭,清朝軍工業則無法提供大規模生產力。因為,清朝還缺乏足夠數量和規模的鋼鐵廠,冶金廠,煤礦,電力建設和鐵路建設,大批量的技工學校和管理人員。
同時,清朝軍工業是官商合營,效率很低,可以仿造各種武器,但是,管理不善,產品的廢品率之高,浪費現象之驚人。因此,很難成為,德國克虜伯,日本的三井、三菱這樣的軍工巨頭。
另外,清朝末年引進的是碳素鋼技術,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進入到了合金鋼時代。當時軍閥混戰,沒有及時跟上世界發展潮流,導致,我們製造火炮的能力越來越弱,到了抗戰時期,八年時間就只生產了98門小口徑戰防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