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強調了「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講話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提出並深刻闡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闡明了實現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閱讀全文,本書給了我們掌握和深刻理解黨中央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的戰略構想、方針政策和基本要很大的幫助:
本書從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鬥爭開篇,從舊中國山河破碎的噩夢、舊民主主義的夢幻、新民主主義的革命的勝利到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探索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發展才是硬道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我們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總是根據人民意願和事業發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奮鬥目標,團結帶領人民為之奮鬥。1964年12月,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根據中共中央建議,首次明確提出「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並提出了「兩步走」設想:第一步,建設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部,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1975年1月,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申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並提出到1980年20世紀末分別實現第一步和第二步發展目標。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鄧小平從中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逐步形成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三步走」的戰略部署:第一步,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部,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部,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把我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一直是黨和國家的奮鬥目標。「三步走」的戰略部署正確地反映了我們這樣一個經濟落後國家實現現代化的客觀進程,意義非常重大。首先,:三步走「的戰略部署把國家現代化這樣一個遠大的宏偉目標同十多億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先解決溫飽問題,再是小康水平,再是比較富裕的的生活,使現代化的目標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抽象口號。其次,」三步走「的戰略部署引入了世界上通用的人均感念,使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階段話、具體化。從人均200多美元開始起步,經過努力達到800到1000美元,再翻兩番達到人均3000到4000美元。把一個宏大的目標具體分解到每個地區、每個人,使現代化的事業同各地區、各部門的日常工作結合起來,使各級領導和群眾都做到心中有數。最後,分」三步走「的戰略是在總結了我國經濟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考慮到我國相對落後的具體國情,實事求是地把原來到20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具體改為實現小康社會,並提出了再用30——50年的時間達到中等發達過節水平的設想,既考慮了我國現代化發展的需要,也考慮了實現現代化的條件和可能,這就從戰略部署上克服了我們長期存在的急於求成的思想,為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協調發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標。2013年8月22日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上海自由貿易區,9月27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公布。上海自由貿易區的機制創新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實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二是外商投資項目有核准機制改為備案制。相較於成立在廣東的粵港澳自由貿易園區,上海自由貿易區屬於國際性及雙邊性自貿區,側重於金融改革試點,而粵港澳自由貿易園區屬於區域性自貿區,著眼於國東省與香港、澳門兩地的經濟聯繫,更側重於珠三角地區經濟整合。國家批准設立上海自由貿易實驗區,標誌著我國區域性的國際合作平臺建設邁上了新的歷史臺階。
黨的十八大根據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我國經濟社會新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新期待,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進行了充實和完善。本書闡明了實現中國夢,中國夢,即百姓夢。中國百姓心脈之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體說,就是每個中國家庭都能過上富裕而有尊嚴的生活,每個中國的城鄉都能看到藍天白雲。
中國夢,應該是追求國家目標和實現百姓利益的結合,二者不能割裂,但對國家利益的追求,必須奠定在讓人民充分信服的基礎上,所以,中國夢首先應該是中國百姓真正想做的夢。
30多年前,鄧小平同志把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國家綱領和老百姓的夢想作了最好的結合,叫做建設小康社會。30多年後,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承前啟後,高度凝聚人心,也是因為它真實地反映了當下老百姓心底的所期、所盼、所夢。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夢,關鍵在全面二字。全面有兩個重要涵義,一是社會覆蓋之全面,所有社會人群統統都能過上小康和富裕生活;二是小康內容之全面,不僅有物質生活方面的內容,還有精神文化和政治生活方面的東西,更必須有生態環境方面的硬指標。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夢,難點在於政府目標和百姓期盼的共識與融合。強國和富民都是中國夢的題中應有之義,但在發展中怎樣合理擺放?如果說在國家工業化初創時期,以及在改革開放後的較長時間裡,由於發展的需要,強國的目標應優先考慮——例如高增長、低保障,政府集中財力把工業化、城市化的大量基礎設施先搞起來,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改革開放30多年後,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家實力極大增強,工業化和城市化進入中後期發展階段,這個時候應把民生安排放在國家戰略考慮的優先位置,這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戰略之舉。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不僅要在物質上強大起來。而且要在精神上強大起來。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兒女不僅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而且形成了源遠流長的愛國主義傳統。這種愛國主義傳統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中華民族富於進取的思想品格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相結合的偉大精神成果,已經深深融入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方面,成為各民族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強大精神力量。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契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是我們黨凝聚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作出的重要論斷。
從本書中可以看出,中國夢的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核心內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這一內涵體現了鮮明的政治屬性,彰顯了豐富的時代特徵,表達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中國夢體現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夢體現了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的統一,表達了人民的共同心願。凝聚了人民的共同智慧。中國夢是人民共同富裕的夢。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規定。在當前全球性的不平等問題日益嚴重的背景下,中國夢的價值取向彰顯了更加鮮明的時代特徵,顯示出愈加深遠的世界意義。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實現中國夢,最終要靠全體人民真抓實幹辛勤勞動。因此,我們每個人要堅持崇尚勞動,造福勞動者,樹立正確政績觀,埋頭苦幹本職工作,為新時代的中國夢盡一份自己的力量。(滎陽公司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