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
7月10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防範疫情輸入風險、加強進口冷鏈食品監管有關信息舉行發布會。
會上,海關總署通報:全國海關對進口冷鏈食品開展了新冠病毒風險監測。到昨天24時,全國海關共抽樣檢測樣本227934個,在從裝載厄瓜多三個企業生產的凍南美白蝦貨櫃內壁一個樣本中、五個外包裝樣本中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海關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長畢克新介紹,對檢出陽性的樣本,經核酸序列分析並經專家研判,檢測結果提示厄瓜多三家企業產品的貨櫃環境、貨物外包裝存在被新冠病毒汙染風險。專家研判認為,檢出結果不代表具有傳染性,但反映出相關企業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實不到位。海關總署決定,自即日起暫停厄瓜多上述三家企業在華註冊資格,暫停上述三家企業產品的進口,對暫扣的貨物退貨、銷毀。
之前是三文魚攜帶新冠病毒,這次又在進口的凍南美白蝦中檢出,新冠病毒究竟會不會通過食物傳播?
國外食品企業防疫形勢嚴峻
我國加強進口食品監管
據報導,6月18日,英國威爾斯公共衛生部證實,位於威爾斯蘭蓋夫尼市的禽肉生產企業兩姐妹食品集團工廠因出現新冠病毒停產並關閉。6月20日,德國最大肉類加工企業通尼斯集團有1029名員工確診感染新冠病毒。
畢克新指出,隨著境外疫情的快速發展,特別是一些國家「帶疫復工」,冷鏈環節受汙染的風險加大。海關總署為此加強了對進口冷鏈食品的源頭管控。中國海關開展進口冷鏈食品等新冠病毒的核酸檢測,是預防新冠病毒從進口冷鏈食品渠道傳入風險的重要舉措。
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司長李興乾表示,經過最近半年的艱苦努力,中國國內疫情傳播已經基本阻斷,外貿運行有所回穩,但仍然面臨疫情反彈的壓力。新冠病毒汙染食品或食品包裝,並在冷凍食品運輸過程中留存和傳播的問題引發高度關注。在此背景下,中方對進口冷鏈食品加強監管,以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相關做法完全符合國際標準和國際規則。
市場監管總局食品經營司副司長黨倩英表示,市場監管部門高度重視進口食品的質量安全,與海關總署建立了密切的分工協作機制和信息通報機制。對於在國內市場銷售的食品,無論是在國內生產的還是從國外進口的,都要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規定進行嚴格監管。對於海關進口食品抽檢發現的問題和通報的信息,市場監管部門將督促國內經銷商及時採取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該停售的停售,該下架的下架,該召回的召回,該處置的處置。
冷凍冷藏海鮮和肉類會不會成為傳染源?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李寧研究員表示,據一項7月3日發布預印版研究顯示,將新冠病毒接種在去毛的豬的皮膚上來觀察不同溫度下新冠病毒存活的穩定性,研究結果顯示,新冠病毒在豬的皮膚上是可以存活的。
但她認為,這一試驗的目的是用豬的皮膚來模擬人的手的皮膚,從而預測這個病毒在人的手的皮膚上存活時間,而並非證明新冠病毒可以通過豬肉傳播。
圖源:視覺中國
李寧表示,冷凍水產品和冷藏肉類食品是否可以作為新冠肺炎傳染源的疑問,基於國際組織相關權威機構的觀點和現有的證據,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李寧說:世界衛生組織、歐洲食品安全局、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和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這些權威組織和機構都有明確的觀點,觀點也是比較一致的,那就是新冠病毒主要是經人的呼吸道、飛沫和人與人密切接觸傳播的,經消化道感染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到目前尚無新冠病毒經食物傳播的證據。截至目前,全球確診報告的1000多萬病例中沒有因進食食品而出現病例的報導。
食品被病毒汙染概率小
也要做到這5點
李寧表示,截至7月7日,包括浙江、雲南、河南、山東、寧夏等地上報的近6萬份食品等樣品中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綜合來看,食品被新冠病毒汙染的概率非常小。
但她同時強調,食品在生產加工銷售的各個環節,如果周圍的環境被新冠病毒汙染,或者食品從業人員本身就是新冠病毒的感染者,都可能對食品造成汙染。
「因此,一定要牢記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做好食品安全的五個要點:保持清潔、生熟分開、燒熟煮透,保持食物的安全溫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食材。」李寧提醒,一定要生的和熟的分開,用的容器,包括案板、刀具等等都要注意,特別要注意的是處理生的肉、生水產品等食品時,避免交叉汙染;一定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在處理食物,包括包裝材料的整個過程中,之前之後都要勤洗手,而且這個過程中避免用不乾淨的手觸摸口眼鼻。
與此同時,監管方面,市場監管部門採取了一系列的監管措施,嚴防嚴管嚴控食品安全風險。黨倩英表示,今年3月份,市場監管部門專門發布了《關於加強冷藏冷凍食品質量安全管理的公告》,對提供冷藏冷凍食品貯存服務業務的機構提出了備案要求,明確食品生產經營者要對冷藏冷凍食品貯存和運輸服務提供者進行審核、監督和過程管理。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劉義陽
審核:朱麗
終審:冷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