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由「忘穿春秋事」為大家簡單解說:魯迅的文章,給中國的學生帶去了太多的「黑暗記憶」了。初中、高中,幾乎每一個年級,都有魯迅的文章入選。而他的文章,又是那麼的深奧、奇崛。學生們閱歷不深,讀魯迅的文章,當然是猶如讀天書,且其中大部分又要求背誦。課本上,對魯迅的解讀,往往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一副悲苦形象。對他的文章的定性是,像「匕首」一樣鋒利。無形之中,我們讀到的魯迅,是悲苦的,是憤怒的,是不苟言笑的,難以接近的,若不是文學愛好者,誰還會去更深度地閱讀魯迅、了解魯迅?所以,與其說網友們黑魯迅,不如說網友們黑被教科書所塑造出來的魯迅。這,只是人們對權威的一種叛逆。
其實,不單是魯迅,在娛樂至死時代,出現在課本上的許多文學人物都免不了被消費、被娛樂。前幾年,不是流行過一段塗改杜甫、李白等詩人的插圖嗎?杜甫成為戴墨鏡的酷老頭,李白成為大唐第一古惑仔,朱自清的《背影》被人改編成段子,英語課本裡的插圖被人看出了愛情的意味。這些,都是與魯迅被黑同性質的現象。大多數人因為缺乏對魯迅的深刻了解,所以喜歡跟風黑;因為懶得思考,所以喜歡從眾。魯迅的文章與觀點,當然有其不足之處。他與弟弟周作人的絕交之事,也是文學史上的一大公案,值得討論的地方甚多。有人偏偏就拎出來「偷看弟媳洗澡」這類莫須有之事,拼命地黑魯迅人品。但不管如何,要對魯迅作出判斷,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他的作品之中去。只要翻一遍《魯迅全集》,黑子應該會少很多。他對中國小說史的研究,可謂是開天闢地。《中國小說史略》,至今鮮有超越者;《故事新編》的實驗性與先鋒性,跟餘華、莫言們相比,毫不遜色。其雜文與散文,更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高峰。即使是到了現代,魯迅的雜文所鞭撻之事,亦不過時。
前些天,我再去翻了翻魯迅的文章,深深地感覺到他不但金剛怒目,亦是菩薩低眉。看似憤怒,其實是溫柔。魯迅文章的底色很溫柔。用馬東形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底色悲涼」。魯迅揭示人性的黑暗和醜陋非常深刻,他的文學成就、他的文學語言和寫作技巧高不可攀,「吃人」二字猶如一道強光照見人心最最黑暗之處。但他把人性的弱點當成「國民劣根性」來批判,好像和這個勤勞善良的民族尤其是其中的弱者受害者有仇,這個立腳點是錯誤的。他「哀其不幸」的人物後來都成為最最惡毒的外號,比如誰誰誰是孔乙己,誰誰誰是阿Q,誰誰誰是祥林嫂。他的祖父,由於科舉作弊,不僅使家族蒙羞,而且讓家境墮入困頓,他的童年,飽受白眼,被目為乞丐,他由此看見幾千年來的「吃人」,由此憎恨科舉制度,「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推測中國人」,這是精神創傷導致的病態,從這個立場描寫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於文學來說,未嘗不可,用以指導社會認識,用以改造中國人的人性,使人人刻薄兇狠甚至目空傳統的一切,現在我們嘗到苦果了!
科舉制度未必是壞制度,他是各階層精英地位上升的相對公平的途徑,也是選拔人才、保證精英治國的有效措施。何況連慈禧太后的清朝都知道它「不好」而已經主動廢止,用得著再寫一篇讓愚眾快意的《孔乙己》來罵知識分子的街從而讓日後知識分子成為賤民和笑料有了「思想根據」嗎?「逆子貳臣」不錯,但不要做知識階層的叛徒!魯迅的文學天才和成就至今無人超越,他已達到後現代的先鋒與高超,在全世界作家尚以現代派為最先鋒的時候。就文學而言,魯迅是走在世界前面的。當年施摯存先生的小說《梅雨之夕》,標準的現代派意識流,全國人民一片茫然,直到今天才入選大學語文,可當年魯迅的《故事新編》不僅有超現實的描寫(比如頭顱在油鍋裡打架),而且在全世界作家都還不懂對傳統價值解構搞笑的時候,就像今天的周星星一樣搞起笑來,遠遠的走在施摯存先生前面。現在,大學生已經能讀懂施摯存,魯迅那後現代先鋒的《故事新編》大學生讀了也許會會心一笑,但未必能夠讀懂,就像他們發現了周星馳,他們發現了周星馳其實是用喜劇表演悲劇,但他們只是一片讚嘆,說不出一個所以然,所謂「看第一遍笑,看第二遍哭,看第三遍呆若木雞」。
在遙遠的當年,魯迅是怎樣在前無古人的情況下,具備後現代文學特質:主題模糊、解構傳統、多元價值的?這簡直是一個天大的疑案。不過,答案其實也很簡單:他是一個太偉大的天才!他的寫作,充滿未來世界的智慧!以上是由「忘穿春秋事」為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