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導演張藝謀遊覽都江堰、青城山後,給成都人民留下一句「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從此成為了成都對外乃至旅遊形象宣傳的著名廣告詞,一下子把成都推向了世界,同時它也是一種文化寫意,道出了青城山的生命底色,寫出了青城山的文化底蘊。抑或近年對道教文化的痴迷,抑或對張先生思想的追隨,春節期間,趁著豔陽高照,我專程前往青城山,體驗了這個自然文化遺產,感悟了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旅行。
1
青城山屬道教名山,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邊,古稱「丈人山」,距成都市區68公裡,主峰老霄頂海拔達1600米,「青城天下幽」的美譽,與劍門之險、峨嵋之秀、夔門之雄享譽海內外。
我們坐纜車來到山門,那「青城山」三個大字,熠熠生輝,特別耀眼,同時又透射出了濃濃的文化味道,心裡頓生一絲滿足感。尤其抬頭遠望,這青城山被藏於蒼翠的林木之中,使道觀亭閣與天地融為一體,真正展示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教義。
買好門票,我沒有直接進入,而是去了旁邊的建福宮,其是南宋時朝廷賜名,當時稱之為「會慶建福宮」。這座始建於唐朝開元年間,重修於清朝光緒時期的老建築,立於峭壁之下,建築古樸幽靜,讓人有一種如沐道教文化之中。
建福宮共分三層,第一層叫長生殿,供奉的是晉代道教高人範長生;第二層也就是正殿,供奉著寧封子與杜光庭像。寧封子何許人也?相傳軒轅黃帝時,寧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黃帝傳授御風雲的「龍躋之術」,因此黃帝築壇拜其為「五嶽丈人」,故後世又稱青城山為丈人山,並建丈人觀紀念,足見寧封子的地位。而另一位杜光庭呢?這還得從黃巢起義說起。公元881年,黃巢軍進入長安,建立大齊政權,時年32歲的杜光庭隨唐僖宗等人逃到成都。當時皇帝正需求人才, 把持朝政的大太監鄭畋將杜光庭的文章推薦給僖宗,其閱讀後大喜,遂令披戴,賜以紫服象簡,充麟德殿文章應制,杜光庭因此與青城山結下了不解之緣,並成為了「道門領袖」。同時,其潛心研究,著書立說,還創作了《虯髯客傳》等著作,享年84歲,葬於青城山青都觀;第三層供奉的是三尊塑像,中間是道教始祖爺太上老君,左邊是全真道祖師爺東華帝君,右邊是全真道創立者王重陽。
建福宮不僅有這些文化底蘊厚重的文化之作,而且那幅堪稱「青城一絕」的對聯,那是令人回味無窮的。全聯共394個字,刻於殿內柱子上,供南來北往的遊客欣賞。
2
進入青城山,一直往西行,我們就來到了天然圖畫。途中見到的隔離墩,很有道教文化的味道,而且特別地有設計感,真正讓人難以忘懷。
天然圖畫廊是這裡的核心景觀,它是一座十角重簷式亭子,富有清朝文化味兒。不僅如此,天然圖畫的自然景觀也很美,那怪石嶙峋,那參天大樹,那亭臺樓閣,都如畫一樣的美麗,尤其是這林中的建築,帶有特別濃鬱的古風。古典的文化中浸潤著歷史的滄桑,也飽含了青城山的文化內涵,尤其見證了青城山的發展歷史。
當我們置身於此景中,真正有水乳交融的感覺,那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境,讓我想到了莊子夢蝶的典故。大自然的美景,會讓人的心靈潔淨不少。於是,一個念頭在我腦海裡誕生,這該是對黨的幹部開展廉政警示教育的最佳基地。想到這一問題,腦海裡突然聯想到了途中走廊上懸掛的一副對聯,其「清歌一曲動高寒」該不就是這個意思吧?興許如此,這對聯更是深深地扎進了我的心中,似乎還有一股無形的力量,狠狠地撞擊著我那厚實的心靈。
其實,大自然既是饋贈給人類的一道美景,但也是淨化人類心靈的過濾器。因此,我們既要學會欣賞它利用它,但又不能妄自菲薄,因為我們何尚又不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呢?因此,我們要學會用大自然的美,淨化貪贓枉法官吏的靈魂,使其放下貪慾,主動福澤萬民,才能獲得平安,進而走進自己的人間仙境。
3
當我們來到天師洞時,明媚的陽光從林間穿過,如金子般的光芒灑向景區,特別地耀眼奪目。其實,天師洞是一組宮觀建築群,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現存殿宇建於清末。
天師洞的楹聯、匾額多,但最有特色的還是立於烏龜身上的「天師洞」三字,不僅耀眼奪目,而且如龜託之任,自然隨意,渾然天成。天師洞三面環山,一面臨澗,山霧繚繞,古樹參天。導遊講,傳說張道陵曾在此講經傳道,洞中還有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自張道陵到青城山以來,江西龍虎山歷代天師就任後都要到天師殿來朝拜。
天師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為「三皇殿」,內有伏羲、神農、軒轅三皇石像各一尊,而神座前是唐開元皇帝書碑。說到這裡,還有一個傳說,說是唐代佛教發展很快,清城山上發生佛道地盤之爭,官司打到皇帝那裡,皇帝下詔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道家勝利了,可詔書把清城山的清字寫成了沒有水旁的青了。於是,清城山從此變成了青城山,並一直沿用至今。這個故事正印證了「世間好話書說盡,天下名山僧佔多」的俗言。
皇帝之重視,道家文化之濡染,使青城山成為了名人雅士拜謁的地方。傳1943年,徐悲鴻曾來青城寫生,就在天師洞獨居,先後創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圖《國殤》、《山鬼》等作品,還送了青城道士《奔馬》和《天馬》圖,現已製成石刻陳列觀中。
天師洞還有一處道教宮觀建築,那就是三清殿,其建於1923年,殿內供奉道教至高無上的三位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化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且殿上掛有一對聯:上聯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下聯寫的是「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便是道教文化的精髓。三清殿前還有一株古銀杏樹,高約50餘米,直徑2米有餘。相傳乃張天師手植,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因而,道家視其為「鎮山之寶」。
4
過南面的擲筆槽,就到了祖師殿。說到擲筆槽,還有個傳說,說是張天師為降伏青城山上的妖魔鬼怪,念咒畫符之後,硃筆一擲,筆跡裂山為槽,人們便叫它為擲筆槽。
祖師殿呢?始建於晉代,初建建築物早已廢存,現存殿宇是清朝同治年間修建的,裡面供奉著真武大帝和三豐祖師。其數次易名,最先叫洞天觀,後叫祖師殿,又叫真武宮。足見這祖師殿歷久彌長。
說到祖師殿,它曾經還是抗日指揮部,因為抗日戰爭時期,馮玉祥將軍曾三次來到青城山,最後一次就住在祖師殿。當時,他得知日本無條件投降後,特別地興奮,立即在祖師殿刻碑築亭為紀念,並取名為「聞勝」。馮將軍的愛國精神,不知感動了多少中華兒女,至少我的心靈是受到了極大教育的。
5
一路爬坡上坎,經歷九道拐的跋涉,我們終於以無比興奮的心情,站到了青城山的主峰絕頂上。來到主峰上,回望來時見到的許多小亭子,感到特別地貼近自然,因為它們全是由天然木料嫁接而成的,沒有雕琢粉飾的成分,尤其是樹木天然的枝幹,都自然而靈性地掛在亭上,那種美不覺侵入心海,同時又富有歷史代入感,因為那枝蔓上無不承載著歷史的記憶。
矗立在主峰上的樓閣,就是老君閣。老君閣是1992年興建的,於1995年竣工,共有六層之高。整個建築設計是上圓下方,熟悉中國古典文化的人,都會明白中國人的哲學思維,其意味著天圓地方之意;老君閣每層還有八個角,這自然與老子的道家文化有關,寓意太極中的八卦,即易有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而整個樓閣外觀呈塔型,頂上如接三圓寶,意寓天地人之意。
在這樓閣之中,還以徐悲鴻先生當年在青城山根據老子騎青牛出關的畫作《紫氣東來》,這畫像雖然不出自大師之手,但大師的神韻卻得以充分展示,畫像自然為老君閣增色了不少。
6
上清宮是我們最後一站,這座建於晉代的建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它是青城山現存38處宮觀中位置最高的一處,這在成都平原已經算相當高的海拔了。因此,我們站在上清宮,真有「一覽眾山小」的感概,特別是看到「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心中對三山五嶽頓生一絲感嘆。
來到宮前,有導遊正在為遊客介紹著,說什麼這「上清宮」三字兒是蔣介石題寫的。蔣中正先生的字兒飄逸不?這問題一下子在我的腦海裡誕生,於是走近細細地端詳起來,真覺得這字兒寫得不錯,發自肺腑地佩服帝王將相的才華,因為不學無術的我輩與其比較那真叫叫人狗血。
上清宮內還供奉著道家始祖老子塑像,同時還將老子的《道德經》木刻而存,自然起到了傳道授業的目的。看到《道德經》,我自然倍感親切,因為我正在研讀此書,欲從管理學入手,撰寫《與老子對話》一書,也想把書名定為《老子說你來聽》,意在自我注釋解讀老子的傑作,傳達老子想要傳遞的聲音,自然心裡有一種別樣的情懷,於是感慨萬端:世道有影卻無形,老耳講道成永恆;青城山中有瑰寶,道法自然享太平。老子思想傳萬代,惠澤萬民勝皇恩;中線接續再創新,道教文化更精神。
7
我們下得山來,看到鬱鬱蔥蔥的山林,看到文化飄香的美景,特別是從山上徐徐吹來的陣陣清風,讓人感到特別地愜意,真有一種天然氧吧的味道。因此,我不覺讚嘆起這「青城天下幽」的美來,並即興賦詩一首,聊表心意,取名《青城山遊感》: 佳節隨願青城往,李耳道陵站身旁; 尋道無蹤心不慌,青城山上放光芒。理論創新與時進,中線思想續華章;道家文化傳萬代,古今無聲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