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五五畫廊
GALLERY 55
五五畫廊榮幸地宣布,藝術家詹蕤在上海的首個個展 「7278/12」 將於11月8日下午開幕。
詹蕤:7278/12
展期:2016年11月8日-12月4日
開幕:2016年11月8日·15:00-18:00
時間,在詹蕤的藝術中,被表述為一系列事件。無論陰晴雨雪,股市漲跌,抑或是出勤記錄 . 現代生活的種種信息與數據,被他從體制化的日常世界中撈取,網結在一個個周期性的時間框架中。如同索緒爾現代語言學理論的視覺排演,極簡而模型化的視覺表皮,是詹蕤製造的一個個語言系統。作為能指的顏色與幾何形狀,在單個系統內彼此不會重疊,同時它們又能共同覆蓋事件指涉的信息全域,不會存在缺失,通過變化具體的顏色與幾何形狀,詹蕤重現了一個個(組)事件的起伏變化。詹蕤作品的語法原則,在能指(視覺)與所指(信息)之間搭建了一條語言迴路,當觀者的目光沿著這條迴路,返回到對信息的關注時,我們會突然意識到,人物、事件、時間與空間,網格中的每個單元所指稱都是生活的一個片段,但此刻它們卻被設置於具體的生命之外,在邏各斯的欲望支配下,差異的他者變成了同一的主體。
在最新的系列作品 「7278/12」 中,詹蕤讓自己成為這個 「同一與差異」 遊戲中的主角。7278是他作為美術學院教師每個月的固定工資收入;12代表了一年的12個月。畫面結構為10 x 10個15.7 x 7.7釐米的方格(100 元人民幣的尺寸)。詹蕤將7278元人民幣的紙幣尺幅(100元=15.5 x 7.7釐米;50元=15 x 7釐米; 20元=14.5 x 7釐米;5元=13.5 x 6.3釐米; 1元=13 x 6.3釐米)填充進方格。畫面主體框架結構重複使用12次,但每個月的畫面顏色或填充方式都各不同。畫框的四個側面也為作品的一部分,整體框架結構延伸到四個側邊,使之成為一個相對開放的視覺結構。
相比詹蕤以往的作品,「7278/12」 系列的語法原則接近於一種算法的數據處理,只是,詹蕤在此尋求的不是最優化的解決之道,而是從欲望的實現轉向對欲望的呈現。雖然,作為體制的框架 - 現實原則依舊存在,但詹蕤卻在不斷變化著與之對話的形式,試圖讓 「看」 的愉悅身體將對象和世界驅趕到遠處。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 「7278/12」 如同一個幻想的心理空間,在這裡,生命的狀態被建構為了一種可能性的疊加。(孫冬冬)
詹蕤1980年出生於湖北武漢;2004年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獲學士學位; 2006年畢業於英國倫敦藝術大學美術系,獲碩士學位;現生活、工作於武漢。
詹蕤近年來參加的主要展覽包括: 「亞洲藝術公路」 (2016,清洲市立美術館,韓國); 「引子」 (2016,IL Ponte畫廊,義大利);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2015,武漢合美術館,個展); 「輕抽象的星叢 - 方法鏈」 (2015,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青年的尺度 - 華宇青年獎」 (2015,三亞藝術季); 「他者·距離」 (2014,湖北省美術館 / 高雄市立美術館); 「再現代 - 第三屆美術文獻展」 (2014,湖北省美術館); 「漸」 (2013,武漢美術館 / 今日美術館); 「除了健康,金錢是世上最好的東西」 (2012,揚子江論壇,個展); 「股票、天氣與性生活」 (2011年,博而勵畫廊,個展); 「視覺的結構」 (2011,A4當代藝術中心)等。
Gallery 55 is proud to present Wuhan based artist Zhan Rui’s first solo exhibition in Shanghai 「7278/12」 from the 8th of Nov. through the 4th of Dec. 2016.
Zhan Rui: 7278/12
7 Nov. - 4 Dec. 2016
Opening reception:
Tuesday 8 Nov. 2016 from 3 to 6 p.m.
Time is re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a series of events in Zhan Rui’s works. Change of weather, ups and downs of the stock market, or the attendance records ... a variety of information and data of the modern day life are scooped by him from the everyday institutionalized world, and then pigeon-holed into a periodic time frame like a knot. Similar to a visual rehearsal of Saussure’s modern linguistic theories, a minimalist model of the visual epidermis forms individual language systems created by the artist. The colors and geometric shapes won’t overlap each other within a single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they would jointly cover fully the information domain, without a single miss. Through changing the specific color and geometrical shape, Zhan Rui reproduced the ups and downs of each event. The principles of syntax of his work build a language loop between the signifier and the signified. When the viewer turns back to focus on information along the circuit, s/he would suddenly realize that people, events, time and space form every single episode of life in the grids. By then, s/he is set aside of concrete life. Dominated by Logos』 desire, the different other becomes the same subject.
In the new series of work 「7278/12」, Zhan Rui made himself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play of 「The same and the different」. His new painting series "7278/12" comprises 12 pieces of canvas works sized at 175 x 95 cm. 7278 represents his monthly income from his teaching job at the art academy. 12 represents 12 months of a year. The structure of each work is made of 10 x 10 rectangular squares at 15.7 x 7.7 cm (the shape of an 100 Yuan note). The artist fills up those rectangular squares with the size of 7278 Yuan (the calculation method goes: 100 Yuan note = 15.7 x 7.7 cm; 50 Yuan note = 15 x 7 cm; 20 Yuan note = 14.5 x 7 cm; 5 Yuan note = 13.5 x 6.3 cm; 1 Yuan note = 13 x 3 cm) . The main structure was repeatedly used 12 times. The colour and filling patterns are different from month to month. The four sides of the frame are taken as part of the art work, as the overall frame structure stretched out to four sides utterly, becoming an relatively open visual structure.
Compared with Zhan Rui’s previous works, the grammatical principle of "7278/12" series is close to data processing of an algorithm, but Zhan Rui is not seeking the solution of optimization, but the change from the realization of desire to the presentation of desire. Although, as the framework of system - the principle of reality still exists, Zhan Rui is constantly changing the form of dialogue with them, trying to let the physical pleasure of 「seeing」 to drive the object and the world away. Therefore, in a sense, "7278/12" serves as a psychological space of fantasy, where the state of life is constructed as a superposition of possibility. (Sun Dongdong)
Zhan Rui was born in China in 1980. He graduated from Hubei Academy of Fine Arts with a B.A. in painting in 2004. He received a M.A. from the Fine Arts Dept., University of the Arts in London in 2006. Currently, he lives and works in Wuhan, China. Zhan Rui's works are collected by many institutions, which includes: M+ Museum for Visual Culture (H.K.); YUZ Art Museum (Shanghai, China); United Art Museum (Wuhan, China) and Wuhan Art Museum (Wuhan, China); etc.
Zhan Rui’s recent major exhibitions include: 「Asian Art Superhighway」 (2016, Cheongju Art Museum, South Korea); 「Intro」 (2016, IL Ponte Gallery, Italy); 「Everything is going to be alright」 (2015, United Art Museum, Wuhan, China, solo); 「Soft abstraction as Constellation - Chain of Methods」 (2015, Hong Kong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re, Hong Kong); 「Huayu Art Prize」 (2015, Art Sanya, Sanya, China)』 「The Other - The Distance」 (2014, Hubei Museum of Art, Wuhan, China / Kaohsiung Museum of Fine Arts, Taiwan); Re-Modernization: 3rd Documentary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2014, Hubei Museum of Art, Wuhan, China); "Gradualness」 (2013, Wuhan Art Museum, China / Beijing Today Art Museum, China); 「After good health, money is the best thing to have」 (2012, The Yangtze River Space, Wuhan, China, solo); 「The Stock Exchange, Weather and Sex」 (2011, Boers-Li Gallery,Beijing, China, solo); 「Visual Structure」 (2011, A4 Contemporary Arts Centre, Chengdu, China); etc.
2 | 八大畫廊
Pata Gallery Shanghai
克麗絲與邏各斯的對話-郭夢垚的個展
Crystellógos - Mengyao GUO's solo exhibition
Mengyao Guo, Ups,oil on linen,80*80cm,2016
郭夢垚,同上,亞麻布上油畫,80*80cm,2016
誠摯邀請
INVITATION
克麗絲與邏各斯的對話-郭夢垚的個展
Crystellógos - Mengyao GUO's solo exhibition
展覽訊息/Information
[展覽主題/Exhibition Theme]
克麗絲與邏各斯的對話-郭夢垚的個展
Crystellógos - Mengyao GUO's solo exhibition
[展覽藝術家/Artist]
郭夢垚/Guo Mengyao
[策展人/Curator]
林書傳/Lin Shuchuan
[展期/Duration]
2016.11.5 --2016.12.22
[開幕/Opening]
2016. 11.5 3-6 pm
[地點/Address]
八大畫廊 上海
Pata Gallery Shanghai
期待大家的光臨!
3 | 學古齋
尹錫男-「空房」(The Hollow)將於2016年11月5日至2017年1月15日在學古齋畫廊舉辦。展覽在2016年11月5日下午4點開幕。
空房
文/崔秀瑩
學古齋畫廊上海空間開館至今已有三年。從開館展《眼壓》起,到之後的金·麥爾遜、馬六明、白南準、李禹煥、鄭相和、河鍾賢、金陽平、趙能智、申美璟、吳世烈等藝術家的展覽,學古齋一直致力於尋找解讀世事的優秀藝術家。
尹錫男是韓國女性主義藝術的代表,她的創作一直圍繞女性的歷史、人生、母性等主題展開。作為開業三周年的紀念,尹錫男個展「空房」規模雖不算大,但匯集了《魚市II》、《粉色房間》、《木瓦》系列、女人像、水墨自畫像等貫通藝術家作品體系的一系列代表作品。
坐著的女人, 2016, 綜合材料, 尺寸可變
設置於展覽入口處作品《坐著的女人》是尹錫男塑造的女性主題作品中的象徵性符號。白色絲綢長裙垂至地面,主角如同拍證件照一般正面端坐,她身著貝片組成的花朵與樹木紋樣裝飾的服裝,周圍以蓮花裝飾,畫面充滿了淡雅與古色古香的氣息。但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人物所坐的椅子腿由尖爪支撐而起,顯得特別細長。坐在這樣的高凳上,女人的裙子卻十分空蕩,腿腳卻並未落在地面,也許蜷縮在裙中。人物坐在讓人心覺不安的椅子上,未露出腿腳的造型也無法給人穩定之感,但她的姿態卻是毫無畏懼的,雙目直視前方。藝術家通過這樣的女性形象,展現了女性外柔內剛的特質。《坐著的女人》糅合了尹錫男作品中的歷史傑出女性形象,如金萬德、許蘭雪軒、李梅窗、羅蕙錫、崔承喜等;以及「外祖母—母親—藝術家本人—女兒」這種大眾家族史傳承下最顯著的細膩、強韌的母性特徵和一心為他人的女性形象。與此同時,作品也代表了一直努力成為生活主宰的女性們。
木瓦 28. 思考的力量, 2013,綜合材料, 107.5x40cm
藝術家長期以來都在從事女性主題的創作。作品背景蘊含了她真實的生活經歷以及對人生的沉思。1939年出生於滿洲的尹錫男於解放後回到韓國,與其他五個兄妹一起長大。她的父親是韓國最早的電影導演、小說家尹白南,父親在尹錫男15歲時病逝。這位貧窮的小說家的太太不過是39歲的主婦,就這樣她肩負起養育六個子女的重任,在戰後混亂的局勢下勞動,做些小買賣把兒女撫養長大。當時,母親甚至自己活土做磚、砌牆建房,那種苦難艱辛讓人難以想像。
「父親去世後幾乎分文未留。母親那些隱忍的歲月如何用語言去表達呢。應該可以稱作『倖存』吧。」[1]
親身體驗坎坷曲折的韓國現代史,母親成為尹錫男人生的精神及經濟支柱。也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婚後過著平淡主婦生活的她在四十歲時開始了自己的藝術生涯。冥冥之中,第一個作品主角便是自己的母親。在2003年作品《魚市II》中,藝術家塑造的女性主人公努力撐著脖子,頭頂鯨魚,力量集中於雙肩,一隻手臂自然下垂,她用手勢引導著成群結隊的魚兒,展現了母親那種人生支柱的形象。此外作品用木頭製成,視覺上傳達出粗糙、沉重之感,這也更加形象地表現出她沉重的人生。
木瓦 , 2016, 綜合材料, 124x49cm
尹錫男的作品中,木材這一元素最常出現,通常來自廢木材、二手家具、舊搓衣板、木瓦房收集來的木瓦等材料。藝術家把已被使用完畢的丟棄之物重新加工、上色,作為藝術作品賦予它們新的生命。為廢舊木材除塵、衝洗,修理過程十分自然。對於木材本身的外形,她也並不進行人工改造,而是長時間的擦拭、注視、對話,為之尋找一個最為合適的臉龐,在此期間,她始終扮演著一位嚮導的角色。這樣的創作方式,在《木瓦》系列作品中明顯的表現出來。木瓦片多為松木材質,是山民們作為房屋頂棚廣泛使用的類似瓦片作用的材料。但木瓦在風雨中的壽命並不長;此外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山林保護政策的實施,以及城市開發產業的原因,現在已經很難尋覓。也許因為好運,尹錫男找到了留存下的木瓦房,並因此得以收購到廢棄木瓦片。差點被報廢處理的木瓦們現在都蛻變成富有個性的面孔,成為承載著一個個不同故事的存在。
木瓦, 2016, 綜合材料, 104x44cm
與前面講述女性與母性主題的兩件作品不同,裝置作品《房間》系列通過粉色、藍色、白色、綠色等色彩,將人們的內心活動體現於空間中,具有象徵性和抒情化的特點。比如說《綠色房間》通過清新的綠色,對生命和自然進行讚美;《白色房間》通過白色光線營造出的來世,懷念母親。從1995年開始持續進行的《粉色房間》系列,則是同時呈現出隱秘的欲望和不安感的作品。如作品名稱一樣,作品空間被粉色填滿。藝術家把彩色韓紙剪成各種傳統紋樣、幾何圖形,一些自然的植物形象,還有女性圖形,如此反覆,並用這些韓紙覆蓋牆壁。在空間的一處,設置了高大尖爪託舉起的怪誕沙發,上面散布著圓錐,地板上布滿粉色玻璃球。如果不留神踩上了玻璃球,會非常容易滑倒。擺著誰都不歡迎的姿態,奇異欲望在蠢蠢欲動,然後上湧滿溢。在創作《粉色房間》時,尹錫男幾乎每晚都要做噩夢,她把那種不安感用「讓人瘋狂」的螢光粉色來表現。[2]
木瓦 4. 她很懇切…, 2015, 綜合材料, 99x44cm
順應家長制時代,身為女性,同時也是一名藝術家,她的欲望和鬱悶重疊的空間卻只有通過一邊面鏡子延伸的牆壁才勉強在夢裡得以掙脫。就像《愛麗絲鏡中奇遇記》裡通過鏡子進入到一個奇異世界的情景一樣,通過粉紅房間的鏡子,用想像的空間拓寬視野,那些反射的圖形也使得現實與虛空的分界變得模糊。也許尹錫男的粉紅房間就是現實中空著的一間房。畢竟人類的欲望與虛無就像硬幣的兩面……
步入蓮花, 2016, 韓紙水墨, 75x48cm
[1] Art in Culture, 2009
[2]尹蘭芝,《尹錫男的另類美學》,2015
4 | 天線空間
ANTENNA SPACE
唐納天:幻獸
Nadim Abbas: Chimera
2016.11.9–2017.1.10
Nadim Abbas』 science fiction inspired work often constructs spatial situations that double as visual puns. In this play on the language of forms, the deployment of literature or visually presented text is mingled with scientific and mathematical methodologies. Mundane and familiar objects are also inserted into these settings, hinting at ways in which the speculative imagination can manifest itself in our everyday surroundings.
唐納天的科幻創作經常以裝置和情境創造一種雙關式的語言遊戲。其中,文學或視覺的文本,會混雜著科學、數學及生物學材料的使用。而日常材料也經常被放進這些場景中,提示著這些科幻事物實際上在生活周遭如何現身。
《奶凍,n種方式》(局部),噴墨列印,82×82 cm
Blancmange, n ways (Detail), archival inkjet print, 2016
5 | 全攝影畫廊 OFOTO Gallery
一個藝術 ANART
本來空,本來滿——郭棚個展
ESSENTIALLY EMPTY, ESSENTIALLY FULL
- Guo Peng Solo Exhibition
開幕 / Opening: 2016.11.05 / 16:00 - 19:00
展期 / Duration: 2016.11.05 -2017.01.06/ 10:00 - 18:00 (每天)
害怕的是真理被隱瞞,赫胥黎擔心的是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繁瑣的世事中;奧威爾擔心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受制文化,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文化。簡而言之,奧威爾擔心我們憎恨的東西會毀掉我們,而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用多年前讀的《娛樂至死》中的片段作為藝術家郭棚的個展開幕文章的開篇,我想再合適不過了。
事實上,尼爾.波茲曼的這本書出版在電視剛剛普及在美國的近30年前,放在今天來看一切公眾話語都以日漸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甚至進化為一種文化規則,一切文化內容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主動甚至挖空心思地尋求關注率,其結果就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嚴格意義上來講,郭棚不能歸為攝影家,他是以攝影為創作媒介經過多重創作來表達自己的思考,對世界的關注及個體內在情感的藝術家。
在這一次的展覽上,《重幕》這組作品,藝術家從雜誌等公眾媒介汲取幾千張公共圖像,針對當下流行的彈幕現象,用打孔器在圖片上面按照彈幕生成機制打孔,將圖片排列組合,形成彈幕牆,此處為滿,然而,何為滿?藝術家試圖從心理概念中找到某種歸處,心理距離是由轉變我們對待外物的態度而來的一種孤立無援的態度,其對立面是所謂的實踐態度。然而,在當下的時代,影像已經取代文字成為無處不在的傳播媒介,「世界被構想和把握為圖像」已經演變成
「世界被製造和無限複製為圖像」,這對藝術家的創作來講是一種考驗和挑戰,而此處對孤立的表達就是另一組作品《已知與未知》,將幾千張空白的相紙再創作於牆上,組合成大小不等的雲團。「雲」是數據,是可變,是隨時消散。這與熱鬧的《重幕》形成鮮明甚至諷刺性的對比。為此,我聯想到了莎士比亞的戲劇《暴風雨》在第四幕,米蘭公爵普絡斯彼羅用魔法召喚來精靈,上演了一幕假面劇,演出後他對愛慕他女兒的王子說:「人間的一切就像這虛幻的戲劇一樣,將如煙雲散去。」
縱觀郭棚從2003年至今的作品,非常明晰地從一種個體本能的表達逐漸外化到對社會的探索。郭棚無疑是幸運的,他跟隨自己的直覺,通過思考和摸索,打破了攝影界限的規幃,找到了自己的創作語言。他的創作自成秩序和邏輯,而美是很抽象的,或者到了今天,藝術家們面對無法歸納的現世和未來總要硬著頭皮走下去,美無法被定義,但美一定可以實現一種共鳴。
在最初的作品裡,我理解郭棚的創作欲望來自於青春和記憶,從2003年的系列作品《祝你們幸福》開始,郭棚在街頭隨機拍攝情侶,並保持書信往來,這是一個少年對兩性關係的初步探索,到2004年的《風景線》和《失樂園》,2005年的《夢遊》,《你快樂所以我快樂》及《消失的風景》,藝術家表現出一種超越年齡的人文思考,他親自拍攝,衝洗到切割圖像再創作,在破立之間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關於青春,欲望,情感,他自己說:因為這種方式,他平穩的度過了自己的青春期,並養成一種內斂,沉靜和豐富的思考型個性。影像一直是他運用的手段,同時加入了後期製作,布面丙烯,紙上丙烯的繪畫,除了展現藝術家的多重探索,更是一種耐人尋味的多層解讀,以更多重的方式去面對人們的視覺圖像處境。而接下來的創作時期,他以更豐富的元素展現思考,那些被他隨身攜帶直至磨損的照片,通過不同的陳列,組合,已經突破了照片本身的寓意,以一種嶄新的面貌表達藝術家對世界的敘事性理解。到了近期的作品,破繭而出體現一種禪意,格局大開,重複性的圖像運用反而更充分地展現藝術家的格局。他開始突破個體,以弱化本我的狀態面向這個世界。
本來空,本來滿。如同何者靜,何者動,有一種宿命的傷感和困惑,然而在這二者之間,充滿的則是孜孜的探索,莎士比亞曾慨嘆:一場虛幻的盛典消散了。也許,這正是另一個有意義的開始,在信息瘋狂碎片化的時代,能留下的當我們成為歷史的時刻彌足珍貴。我對郭棚充滿期待。
那片山,那些人
曹應斌、宋海冬作品展
THE MOUNTAIN,THE PEOPLE
Cao Yingbin, Song Haidong Art Exhibition
開幕 / Opening: 2016.11.05 / 16:00- 19:00
展期 / Duration: 2016.11.05 -2017.01.06/ 10:00 - 18:00 (每天)
正式與應斌兄熟絡,約摸在二年前系裡策劃年度展。那段時光,蒙他賞光選送了水彩山水畫,以嵩山為景點綴著人物。沒用宣紙翰墨,亦不走傳移摹寫追尋氣韻之路。然迄今我仍以為他與時下藝壇藝品迥異,不同在何處。揣摩良久,忽然開朗。他畫出了情懷,畫出了國人特有的情懷。面對畫作人們依稀領受到嵩山吹來徐徐的薰風。是那麼的不同,有溫潤之氣息。還有些許調皮。細琢磨有三點;水彩畫與淺絳國畫近,使軟毫筆紙上沾水調淺淡之色繪畫。易呈現亦夢亦幻的意象。
其二,畫作作者在自然山水中,臨遇動心一刻所繪。(應斌兄曾向筆者透露:嵩山系列始,大部分畫作在山山水水行旅中起的稿。)
其三,畫家畫的嵩山是神山。自漢以來歷代帝王年年當個大事要往神山封禪。嵩山這座山我拜訪兩三回。那巍巍然赫赫然的景象,確實不凡。有帝王之氣。仰之肅然起敬。推測以敬畏心去感受繪畫的。
理清思緒好愉悅,終於尋覓到探看的視角。
讓人驚喜,這回展應斌兄近期新作能見著了。老羅他們無疑給了個難逢的機會。好企盼!
記得念中學時,父親剛出牛棚,攜二哥與我遊走老城豫園。青山綠水,亭榭飛簷,花香鳥語,紅鱗嬉戲。父親滄桑的臉閃過淺淺一笑。就這樣我莫名迷上了那山那水。
做人甚要緊。好慚愧,予亦時不時覺到身心出「情況」。多多查看吧。
讀書解惑。古書畫與出土文物簡牘讓今人方便撩開被遮蔽的(古人統一場)面紗。
譬如四季是如何生活的?文人畫的前生是怎樣的?傳移摹寫——粉本摹寫的傳統是怎麼來的?古代文人又是如何詩意入畫?他們究竟以怎樣的宗教情懷從於藝?疑問一大堆,畢竟我們相隔統一場已有大半個世紀了。
同時我們亦明白我們有長於古人的條件。古書畫都集中在幾大博物館可方便品賞研讀。
其二,四九年後大量新出土文物與簡牘帛書,可釋讀,可摹寫。
其三,古書畫拍賣預展與古玩集市觀摩亦頗為方便。
其四,不少模糊含混的文獻近來得以澄清。譬如古代山川祭祀、道家內丹研究與唐宋秘篆文等等。
看山看水亦是功課。
焚一爐香,畫著習著習著畫著,不知覺體味出了樂趣,其中不乏有諸般多樣的實驗。亦有心手相增長之欣悅。(在路上)磕磕絆絆不會少。然覺到曙光在前方,心底會泛起滋滋蜜香的味兒,好甜。
上面囉嗦拉扯這些是我與曹應斌向友人觀眾交代關於展覽及作品的點滴因緣。
感謝各位拔亢光臨。更應感激全攝影的黃雲鶴兄,羅永進兄熱情關照,鼎力相助。另外曉琦小姐付出諸多辛勞也要特別感謝。再次由衷地感銘。
二零一六年孟秋
宋海冬寫於海上
6 | 星雲文教館美術館
日期
2016年11月16日 至 2016年12月17日
(星期二至日9:00 至 18:00 星期一休館)承辦:
陳向東老師闡述:禪境是大美的;禪,勾人心魄;禪,是慈悲的清淨無染的;禪是平等正覺跟觀者互動。祈願慈悲的佛陀,給觀者種下覺悟得渡的因緣,以達到心靈的彼岸,究竟解脫。陳老師透過生活的體驗,體悟到生活無處不是禪,把自己體悟到的透過畫畫記錄下來……
曾記得孩提時代,有著月光的夏夜,孩子們盡情的嬉戲,沐浴在月光裡,享受著大自然的恩賜。讓皎潔的月光蕩滌純淨孩子們本自潔淨的心靈。 兒時懵懂的我總想逃避,月光下自己那串長長的影子,無論我快跑,慢走……它總是緊緊的跟在身後並形影不離。小時的我由於內心對影子有著莫名的恐懼。太多的不明白,一直縈繞著絆隨我長高長大…… 今年春節,偶遇佳緣聽受覺真大和尚關於智慧人生的開示。兒時影子之迷終於迎刃而解;「原來這一切都是我們心識的作用。內緣和外緣作用下的變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影子,都是自己的影子,有的活在自己的影子裡,有的活在別人的影子裡……」
比如創作畫,我們心識的影像即想法情感的投射表達在畫布上而以。也就是大家對事物的善與惡,美與醜,憎與愛的覺受。一幅好的藝術作品往往會憾動,觸擊我們內心感受。並展開聯想。從精神領域即意識形態裡得到共鳴和升華。一本佛家經典,一幅清涼莊嚴之佛像,如果與之默契,它能給予你寧靜和力量……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大象無形,大愛無痕這是佛家教人怎樣關心關愛身邊的人和自然環境……因緣生因緣滅;一切無常,苦空無我,清淨涅磐……今聞佛陀之大智慧,古人之偉大,幸甚啊!貼近之,內心無比歡喜,這是我畫佛教題材的緣由。願與大家分享內心的感動,喜悅。並祝願大家常得佛之清涼,飽滿富足,智慧增長,阿彌陀佛!
時尚類藝術資訊 | 實用類藝術資訊 | 人物 | 展訊
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M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