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綿陽,古稱「涪城」,是唐代詩人李白的故鄉和夏王朝締造者大禹的誕生地。深厚的文化底蘊,讓這座園林般的城市遍布奇山秀水和歷史遺蹟,自古就有「蜀道明珠」、「富樂之鄉」等美譽。來到綿陽,最值得一看的景點,是位於龜山之巔的越王樓,這裡也是俯瞰綿陽市區的最佳地點。
說起「江南三大名樓」,大家都耳熟能詳,其實早在唐代,越王樓就與三大名樓齊名,被譽為唐代四大名樓之首,民間自古有「越王樓霸氣、黃鶴樓大氣、滕王閣才氣、嶽陽樓秀氣」之說。然而由于越王樓只是臨涪江而建,與其它三座長江邊的名樓相比,名氣要小一些。
很多人以為越王樓是越王勾踐修的,其實,這個越王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八個兒子李貞。李貞雖然不是皇后所生的嫡子,但因才華出眾,被先後封為漢王和越王。據史料記載:公元656年,李貞出任綿州刺史,他參照王府的營造規劃,根據龜山的地形地貌,歷時3年耗銀50萬兩修建了這座高達十丈(百尺)的越王樓。
由于越王樓的規模和高度是當時的四大名樓之首(滕王閣高九丈,黃鶴樓高六丈,嶽陽樓高三丈),自完工之日起,天下文人雅士便紛至沓來,留下了無數讚美詩篇,其中尤以李白《上樓詩》、杜甫《越王樓歌》、陸遊《登越王樓》等最為著名。
除了詩仙李白、詩聖杜甫之外,唐代以後的著名詩壇泰鬥幾乎都為越王樓賦過詩,其中流傳千古的詩作多達154篇,超過黃鶴樓的112篇和滕王閣的86篇。此外,自唐代以來的歷代畫家也多為越王樓作過畫,故有學者稱越王樓為「天下詩文第一樓」,有著「一座越王樓,半部中國文學史」的美譽。
千百年來,越王樓曾屢毀屢建,至清乾隆初年,僅存越王臺遺址。現在恢復重建的越王樓佔地面積84.2畝,共15層,有鬥拱4636個,呈唐式昂鬥飛簷歇山式,設計抗震級別7.5級。整個樓閣風格繁複,氣勢與當年相比毫不遜色,其99米的高度也超過57.2米的滕王閣、52.6米的黃鶴樓、32米的嶽陽樓,為全國仿古建築之最。
越王樓內部的連環畫,講述了李貞父子的人生經歷。值得一提的是,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李貞父子因舉兵起義被滿門抄斬,直到唐玄宗末期才得以平反。因此李白的那首「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在當時沒敢提「越王」二字,將其改為危樓。
登上越王樓頂,可以360°俯瞰綿陽主城區全景。一汪碧綠如翡翠的江水從市中心流淌而過,東方紅大橋上穿流如梭的車輛、市中心的高層建築,以及不遠處三江匯流的壯觀景象盡收眼底。抬頭仰望,天空仿佛近在咫尺,讓遊人更真切地體會到「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語境。
越王樓外懸掛著199盞宮燈,大小夜景燈具超過10萬盞,每到傍晚時分這裡就會上演美輪美奐的燈光秀。夜幕下的涪江兩岸燈火輝煌,絢麗多姿,配合著優美的背景音樂,宛如一幅動態的美麗畫卷呈現在眼前,讓遊客感受到「東風夜放花千樹,涪江兩岸不夜天」的璀璨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