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作者 胡東輝
最近,包括工農中建交郵六大國有銀行在內,已有17家銀行宣布暫停個人帳戶貴金屬交易新開戶,主要涉及個人帳戶貴金屬及代理上海黃金交易所的個人貴金屬交易業務兩類。並非是這些銀行不約而同,或所見略同,而是接到了監管部門的窗口指導。至於是「暫停」還是「長停」,就要看這些個人帳戶貴金屬交易是否合法合規了。
交易合規性問題被迴避
原油寶事件殷鑑不遠。中行的原油寶業務本來自身風險不大,所有損失其實都可以轉嫁到客戶身上,但是最終中行承擔了巨大的損失,原因就在於其原油寶業務本身的合規性存疑。中行,包括其他銀行,開設的原油寶交易其實都是虛擬交易盤,客戶其實是在跟其他客戶和銀行做對手交易。而銀行將客戶交易軋差剩下的頭寸全部接盤,再到境外的期貨交易所去做反向對衝交易,客戶的資金實際上根本就沒有走出銀行系統。
只要將客戶的所有交易記錄都攤開到桌面上,真相就會大白。中行最終選擇與客戶妥協,承擔了很大一部分損失,就是不想觸動原油寶交易是否合規的紅線。後來有關部門對此事件的調查報告被列為「國家秘密」,未予公開。如果原油寶業務合法合規,只是在具體操作細節上存在不合規的情況,完全可以明確澄清原油寶業務究竟是怎麼交易的。既然不公開,懂的人自然懂。原油寶業務也是暫停新開戶,這一暫停也就沒了下文。
虛擬交易的套路都一樣
現在輪到個人帳戶貴金屬交易了,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紙黃金交易。這個情況其實跟原油寶交易差不多,實際上也是銀行開出的虛擬交易盤。客戶是在銀行開戶,並沒有在上海黃金交易所開戶,他們到哪裡去買所謂的紙黃金等貴金屬呢?其實就是在銀行的系統裡買。銀行有這麼多黃金供客戶來買嗎?當然是沒有的,是虛擬的,所以叫紙黃金。套路都是一樣的,客戶跟客戶做買賣交易,軋不平的頭寸就由銀行來做對手盤,然後銀行到上海黃金交易所去做反向對衝交易。
與原油寶交易一樣,在個人帳戶貴金屬交易中,銀行自身是不用承擔什麼風險的,所有的風險都是客戶的,銀行只是開了一個虛擬交易平臺。這就是銀行的各種「紙」上交易品種會越來越多的原因,銀行找到了傳統業務以外的賺錢門道。在原油寶出事之前,人們從來沒有聽說過這類交易出現什麼問題,如果不是出現了原油期貨負價格這種顛覆性的事件,原油寶也不會出事。既然這些業務對銀行是如此安全,為什麼現在監管部門要叫停呢?問題還是出在合法合規上。
客戶風險也是銀行風險
有媒體猜測,監管部門叫停銀行個人貴金屬交易新開戶是因為有客戶投訴。但極少數的客戶投訴會導致大面積叫停銀行已經存續了多年的業務嗎?這未免也太高估客戶投訴的能量了。最關鍵的原因還在於銀行的這些非傳統業務合法性存疑。根據《商業銀行法》,銀行是不能自行開設交易平臺進行虛擬交易的,但現實是銀行的這類虛擬交易平臺越開越多,已經變成了銀行的「成熟」業務。一旦發生類似原油寶事件這樣的極端情況,銀行就會陷入極其被動的處境。
顯而易見,現在叫停銀行個人帳戶貴金屬交易新開戶,其實是原油寶事件的「餘震」。當時迴避的原則性問題,終究一直擺在那裡,並且隨時可能發酵。通俗地說,那是一顆雷,說不定什麼時候會爆。與其提心弔膽等它爆,還不如主動排雷。想想看,現在已經有17家銀行被叫停,可以想見這是一顆多麼大的雷,真要爆了,就是系統性風險。不要以為客戶的風險不是銀行的風險。原油寶事件已經證明,客戶的風險,也是銀行的風險,銀行想置身事外、獨善其身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