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中國好漢唱的歌,其中幾句歌詞是這樣的:
大河向東流哇
天上的星星參北鬥哇
說走咱就走哇
風風火火闖九州哇
好漢們一路向東,參看著天上北鬥星,說走就走地離開家鄉,風風火火,真的闖到了一個叫做"九州"的地方。
▲古代大陸人到「九州」的主要路徑
九州地區是日本列島最靠西的地方,古代,大陸人不管是從東南沿海直接渡海,還是經由朝鮮半島再跨海,最先登陸的都是九州的海岸。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從中國福建出發的偷渡船,也一般是抵達九州的某個人少的海灣,偷偷把人放上去。
這一地區由於最靠近大陸和朝鮮半島,在古代是跟大陸的貿易及人員來往必經之地,比現在東京所在地的關東地區發達且重要多了。同時,這個地區在古代也是重點防禦地區,設有一個直轄的太宰府衙門,總管各種政務及防務。當年的「元寇」鐵騎踏遍歐亞大陸,滅了大宋,壓服朝鮮,又集結戰船,兩次殺奔九州,遭遇日本武士頑強抵抗,又被巨大「神風」掀翻了船,只剩下很少一部分人逃了回去。日本因而保住了一方淨土,沒有被野蠻人荼毒。
明代以前渡海到日本的大陸人很難再回大陸,人員和文化技術基本上是大陸到日本的單向流動。明代造船與航海技術在大陸也有很多發展進步,一些到了日本的大陸人,可以再返回去影響大陸了。
說說幾位明代比較有名,來到日本九州島的大陸好漢:
1.鄭成功
鄭成功出生在日本九州長崎。據說她母親懷胎九月了還在海邊拾貝,胎兒突然要出來,他母親來不及回家,就在海邊的石碓後邊生下了鄭成功。
鄭成功在日本長到七歲,隨父親返回福建,再之後就開始了他的反清復明,以及割據臺灣的戰鬥生涯。傳說他請求過當時的日本幕府支援,但幕府忌憚清軍,並沒有支援他。只是有一些日本的武士隨著他去了大陸,參加了抗擊清軍,攻佔南京的戰鬥。
▲傳說中鄭成功出生的地方,被後人立了一塊「兒誕石」
2.王直
王直不是英雄,是個大名鼎鼎的「倭寇」頭目。明朝實行海禁政策,反而使得一些沿海的窮苦人子弟冒險往外跑。王直是渡海跑到了九州的其中之一人。他開始在長崎外海的五島列島活動,後跟日本倭寇聯手,不斷在大陸的東南沿海搶掠,也做一些走私貿易。
王直的「生意」漸漸做大,招募了好些他老家那裡的年輕人出來跟他一起幹,「倭寇」的隊伍裡,大陸人逐漸佔了大多數,王直也成了「倭寇」的大頭目,一次出動可以帶著37條船進犯到大陸沿海的太倉、江陰、崇明等地。
1560年,王直被浙江巡撫以許與官位誘騙回去,抓捕處決。
400多年後,1980年代,九州長崎縣五島的福江市的一群日本人去到王直的老家,安徽省某村,給王直修了墓,還立了碑。那些日本人是王直引出來的當年當了「倭寇」的大陸人的後代。
▲長崎的平戶市,一處王直宅邸的遺蹟碑
3.朱舜水
朱舜水老家在餘姚,是個中過科舉的讀書人。明亡後一直支持南明政權和鄭成功父子的「反清復明」運動,並參加了鄭成功的攻打南京的軍事行動,還代表鄭成功到日本招募支援者。鄭成功「北伐」軍事行動失敗後,復明無望,朱舜水渡海流亡日本。最先達到、居住的地方也是九州的長崎。之後朱舜水被德川光圀,既德川家的親藩「水戶藩」的第二代藩主,請到了關東地區的水戶藩。
德川光圀是是德川家康的孫子,也就是電視劇《水戶黃門》的主人公,他熱愛儒學,請到了明朝遺臣朱舜水後如獲至寶,在水戶藩發展出了以儒學為正統的「水戶學」,並且認為他們超越滿清,繼承了真正的儒學精髓。「水戶學」這一支著書編史,對日本江戶時代的統治和幕府後來的思想發展有著相當的影響。
▲朱舜水畫像
朱舜水簡介:明清之際的學者和教育家。名之瑜,字楚嶼,又作魯嶼,號舜水,漢族,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明末貢生。清兵入關後,流亡在外參加抗清復明活動。南明亡後,東渡定居日本,在長崎、江戶(今東京)授徒講學,傳播儒家思想,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著有《朱舜水集》。其學特點是提倡「實理實學、學以致用」,認為「學問之道,貴在實行,聖賢之學,俱在踐履」,他的思想在日本有一定的影響(水戶學)。
朱舜水還把細湯麵的吃法帶了過來,德川光圀嘗了之後大為喜歡,成為在日本推廣拉麵(日本對細湯麵的叫法)的第一人。幾百年後,日本人造出了方便麵,不僅反饋回中國,還方便了全世界人,這是後話。
德川光圀為了向不食清祿的舜水老師表敬,在自己的庭園裡建造了一座「得仁堂」。
▲小石川後樂園內的得仁堂
這個「得仁堂」,寬沿尖頂,木造方堂,裡面供奉的是兩位中國古代「賢人」。「得仁」二字來自於《論語》中的「求仁得仁」,講的是伯夷、叔齊兩兄弟認為周武王殘暴,恥於吃周粟的故事。得仁堂裡供奉的就是伯夷和叔齊的木像,朱舜水也像那兩位古代賢人一樣,堅決不食清粟,而且還宣傳他的「尊王攘夷」思想。朱舜水的「王」是漢人明朝皇帝,「夷」是滿清韃虜。
朱舜水再也沒能回到他念念不忘的故鄉,在日本去世。水戶藩為他整理了遺作,彙編成『舜水先生文集』全28巻,現存於神奈川大學圖書館。
朱舜水的思想直接影響了幕末的維新志士們,他們高舉的「尊王攘夷」大旗,是尊天皇倒幕府,攘的是西洋外夷。最終,日本的明治維新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大大影響了清末民初的中國大陸。日本創造的許多新詞被大陸拿來就用,日本的法律,警察制度等都被大陸學習借鑑。只是大陸維新失敗,走上了革命道路。
以上這三位明朝好漢,風風火火闖九州,大幹一場,被日本人記住了,被日本人紀念了。日本人對於歷史人物的記錄,對歷史遺蹟的保護,恐怕要勝於他們在大陸的故鄉。
▲東京大學內,朱舜水先生終焉之地
日本最頂尖的大學,東京大學農學部,還設有一個「朱舜水先生終焉之地」的紀念碑。這位400多年前的餘姚人,現在靜靜地,安息在東京的一隅。
憶江南一首
-雪田
東瀛渡
不食清廷祿
和歌吟唱四百載
石橋圓月映春秋
夢回江南遊
日語與日本資訊塾」第六季!歡迎有志者加入。
相關文章:
看了日本高中教科書,我有點汗顏!
日本丟掉了派出所,中國引入了公務員
日本轉型成功的幾個橋段,您最認可哪條?
和美軍開戰,國破城傾之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