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基輔市僅50公裡路程的波亞爾卡市是蘇聯時期的著名無產階級作家、堅強的布爾什維克戰士、《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作者尼古拉 · 阿列克謝耶維奇 · 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的故鄉。幾乎所有來烏克蘭旅遊的中國遊客都會光顧這裡,作為有一些蘇聯情結的我當然也不例外。
2013年9月的一天,冒著時而淅瀝、時而瓢潑的陣雨,我們從基輔驅車專程前來拜訪。
這棟灰色小房便是1974年在奧斯特洛夫斯基誕辰70周年之際由當時的烏克蘭蘇維埃政府修建的紀念館
奧斯特洛夫斯基10歲的時候,全家逃難來此,他當時在一所小學就讀,12歲時輟學當童工,15歲參加革命,16歲負傷,20歲任當地共青團的領導工作。這期間他一直帶病堅持工作,致使病情逐漸發展、惡化,終於在23歲時身體完全失去了知覺。
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半身銅像,他手中拿著一本書和一把軍刀,象徵他輝煌而短暫的一生
奧斯特洛夫斯基紀念館的原址是在他曾經工作過的工地附近的孤兒院,為波亞爾卡市引以為豪的思想和文史地標。雖然館室不大,卻用翔實的文字、圖片以及珍貴的歷史實物,真實還原了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和他創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艱難經歷。
一位臉「難看」,又不怎麼耐心的老大媽做了我們的臨時講解員
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家人及他當時生活的背景資料
少年時期的奧斯特洛夫斯基就是一位小英雄
讓我想到了一個久違的、曾經是那樣時髦的政治用詞:階級鬥爭
偉大人物也有消沉、徘徊的時候,面對困境,他曾經嘆息:「我們唯一不會改正的缺點是軟弱」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期,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醫院修養期間萌發了創作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想法。當時他已經接近雙目失明,但仍以頑強的毅力用盲文完成了寫作。然而小說寄出之後,卻由於郵局或出版社的疏忽,將手稿意外遺失。奧斯特洛夫斯基憑著驚人的意志和記憶,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再次完成了這部小說。
奧斯特洛夫斯基與戰友、家人,右下是他的妻子拉 · 波 · 奧斯特洛夫斯卡婭
客觀地說,奧斯特洛夫斯基在肉體上是相當痛苦的,他短暫的32年人生幾乎一半是在病痛的折磨之中度過。在最後的幾年裡,他不但四肢完全癱瘓,還雙目失明。然而他的精神又是無比幸福的(起碼他自己這樣認為),因為他生活在了自己的信仰之中,而對於這個信仰他至死都從來沒有動搖和破滅過。
奧斯特洛夫斯基身後獲得無數的榮耀,圖片展示的是蘇聯各地修建的奧斯特洛夫斯基紀念碑
奧斯特洛夫斯基及家庭成員曾經使用過的部分生產、生活用具
閱讀過的書籍
奧斯特洛夫斯基的畫像及雕塑(以上二幅)
長期以來,中國與烏克蘭保持著各方面的合作及友好交往關係,即使在這樣一個小角落,也可以看到中國的印跡。
中國出版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樣書以及兩國官方與民間交流的紀實文字和照片
這一專櫃展出了中國「同志」來此參觀後留下的紀念物,我看到時任國務委員陳至立女士曾經到訪過這裡
還有一件事不得不提,1999年,中央電視臺、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聯合投資拍攝了中國版的20集電視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並作為建國50周年的獻禮節目被列為當年的重點劇目。演員全部來自烏克蘭,電視劇當年投拍,當年完成,當年播出,「中國速度」再一次得到了充分的「彰顯」。據說此劇還在國內拿到了一系列的獎項。
中國版20集電視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烏克蘭拍攝的有關資料展覽
細看上面的資料內容我有了一些新的發現,所謂三家聯合投資拍攝不過是一個名義,實際上還有一家文化公司在具體操作。我不想對此做任何的評價,不過那份加蓋公章的文件居然有那麼多的錯誤,讓人看後觸目驚心。下面將文字放大一些,供大家開眼: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竟然變成了「鋼鐵怎麼樣連成的」
文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劇名,一共八個字,居然出現四處錯誤:少了一個字,多了一個字,錯了一個字,而電視劇名應該用書名號,不應用雙引號。再有,單位落款與印章不符,一個是「中國萬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另一個是「北京萬科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字數和內容都有差異。真是的,你丟人現眼在國內還不行,還要到國外來敗壞聲譽?你是欺負烏克蘭人不懂中文嗎?害得人家將這麼一個不倫不類的東西恭恭敬敬地貼在牆上展覽,招搖過市,我們看的都跟著臉熱啊!難道這麼多的中國來訪者就沒有人提出過異議嗎?試問:像這類毫無文化可言的公司,讓他們來傳播文化,若干年之後的中國還能有文化嗎?
中國版電視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保爾·柯察金的扮演者安德列·薩米寧和冬尼婭的扮演者列霞·薩瑪耶娃
電視劇中的兩位主角,烏克蘭的帥哥美女,據說在拍攝過程中日久生情,建立起了戀人關係,電視劇拍攝完畢不久便喜結連理。多年後的今天,相信他們早已經有了自己的孩子吧?祝福他們。
與紀念館同在一個院子裡的是一所小學校,不時看到有家長前來接送孩子
小學校正門矗立著保爾 · 柯察金的立身銅像,與紀念館前的奧斯特洛夫斯基銅像遙相呼應(以上二幅)
一位長相甜美的小女孩走過來好奇地打量我們這些東方來客,我順勢給她拍了一張半身像,她很配合
奧斯特洛夫斯基創作的最後幾年是在蘇聯的海濱城市索契度過的,蘇聯政府於1936年專門在那裡為他修建了豪華的別墅,可惜他僅享用了六個月便與世長辭了。
奧斯特洛夫斯基死後被葬在莫斯科著名的新聖女公墓。本人曾於2011年到訪過那裡,併入園參觀了他的墓碑。
俄羅斯莫斯科新聖女公墓中的奧斯特洛夫斯基墓碑
最後讓我們回味一下他的一句名言: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 。只可惜尼古拉 · 奧斯特洛夫斯基的繼任者們並沒有搞好這個 「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 ,甚至將 「事業」 搞砸了, 「鬥爭」 也不會繼續下去,因為他的國家解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