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過故宮嗎,就是去過也是在浩浩的人群中跟著走馬觀花地看一遍吧。下面這幾條知識很多人都不知道,你知道嗎?
故宮名字的由來
故宮原名紫禁城,是因為天帝住「紫宮」,那天子也要住「紫」。至于禁城就容易了,皇宮內院,豈是老百姓隨意走動的地方?
1924年馮玉祥將軍發動「北京政變」,趕跑了還躲在紫禁城中的溥儀。第二年,成立故宮博物院,供百姓參觀。從那時起,紫禁城變成了「過去的皇宮」,所以被稱為故宮。
午門的謬誤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大門,但不是皇城的正門。皇城的正門是天安門。午門因位於正中子午線上而得名。
午門主要是皇帝頒發詔書的地方。常聽說「推出午門斬首」,在皇宮的正大門殺人?大家想多了。午門跟本就不是殺人的地方,「柴市」或「菜市口」才是。只是明朝時候大臣忤逆了皇帝,會被摁在午門打板子,而且有沒熬住被打死的,所以大家對午門這個地方很忌憚。時候久了,以訛傳訛就成了「午門斬首」。
故宮的地磚
故宮裡當然沒有孬東西,什麼都要講究,就是故宮各大殿的地磚摳出一塊來,也夠你小康幾年的了。
那個叫「金磚」好,只不過金磚不是金子做的,是用蘇州的土做的,土要「黏而不散,粉而不沙」,選好了先晾一年,去去「土性」,然後再泡開成泥團,讓牛去踩,直到瓷實得連氣泡都沒了,再進行塑形。磚坯要先陰乾大半年,然後入窯。入窯後先煙燻一個月去潮,然後經過劈柴燒一個月,整柴燒一個月,松枝燒四十天,這才出窯。出窯的金磚必須「敲之有聲,斷之無孔」。如果一窯中有六塊不過關,這一窯就全廢。出了窯還沒完,還要打磨和泡油,最後成品的地磚和鏡子一樣能照人。
好傢夥,這一窯磚,別說手藝材料,單說功夫,整整兩年多,多少大瓦房都蓋了。
隆宗門上的箭頭
嘉慶十八年,在太監的引領下,天理教起義攻入紫禁城,雖然最後被鎮壓了,但激烈的戰鬥卻在故宮的隆宗門上留下了一個箭簇,一直到現在還在。
隆宗門是連接皇宮內外庭之間的一道門,如此要害的地方一直插著一箭,難怪清朝在嘉慶之後每況愈下呢。
故宮的銅缸
故宮裡有很多銅缸,上面被刮的一道道的,是就要這效果還是後來被破壞了?故宮裡的銅缸又叫「吉祥缸」、「太平缸」,主要用來儲水防火的。銅缸原本都是鎏金的,是八國聯軍佔領北京的時候,在紫禁城大肆掠奪,甚至連銅缸上的鍍金也被用刺刀掛去,那些刮痕正是當時刺刀留下的。
神武門的由來
神武門其實就是玄武門,故宮的北大門,南朱雀北玄武。但是康熙皇帝叫玄燁,避諱這個玄字,所以改成了神武門。
故宮的房間數為什麼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
明成祖朱棣其實是個很有雄心的人。紫禁城原本他想建宮室萬間。但後來據說天宮才萬間,想想人間謙虛點,差半間吧。
差的半間在文淵閣。文淵閣是個二層樓,樓上一整間,樓下六小間。但樓下西頭的一間尤其小,古時四根柱子算一間屋,這屋只有兩根柱子,所以算半間。
事實上故宮歷史上多次火災,房屋的數量也不斷變化。現代人計算故宮建築群,計980座8708間。
大門上的銅釘
門大了,自然要用板子拼出來,慢慢的就出現了門釘。到了清朝門釘早已變成了裝飾品或級別的證明。門釘為銅製,故宮是皇家最高等級,每扇門橫縱各九列,共九九八十一顆門釘。只有東華門例外,東華門俗稱「陰門」或「鬼門」(走棺材的),所以門釘用「陰數」,就是偶數,所以是縱九橫八,共七十二顆門釘。
太和殿上無滿文
不知大家發現沒有,故宮內廷的宮殿,如乾清宮、坤寧宮等匾額上都是滿漢兩種文字,而外廷的宮殿如太和殿等都只有漢字。
明朝時候的故宮當然不會有滿文,滿文匾額是順治皇帝加上去的。一直到大清結束,袁世凱鬧「洪憲」,引發民怨。為了向百姓們強調他不是復闢滿清,所以把外廷匾額上的滿文都去除了。這不過這樣的小動作與他逆行歷史潮流相比,實在沒什麼作用,所以他的皇帝夢也僅僅做了83天而已。
故宮的世界之最
故宮前面的天安門廣場,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故宮是世界最大的宮殿建築群,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木建築群,「牆倒屋不塌」就是對木結構優勢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