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優衣庫韓國最大門店下月關門 該店開業當日曾創下銷售170萬美元的紀錄 近日,優衣庫宣布其在韓國首爾明洞的全球旗艦店將在2021年1月31日正式關閉。 公開資料顯示,首爾明洞的優衣庫於2011年11月11日開業,該店面積 3966 平方米,是公司的全球第六家旗艦店,也是
原標題:優衣庫韓國最大門店下月關門 該店開業當日曾創下銷售170萬美元的紀錄
近日,優衣庫宣布其在韓國首爾明洞的全球旗艦店將在2021年1月31日正式關閉。
公開資料顯示,首爾明洞的優衣庫於2011年11月11日開業,該店面積 3966 平方米,是公司的全球第六家旗艦店,也是迄今僅次於紐約全球旗艦店的世界第二大門店。
該店開業當日曾創下銷售 20 億韓元(170 萬美元)的紀錄,不過這種輝煌並未延續,如今也不得不走入閉店的結局。
至於閉店原因,主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中韓兩國貿易糾紛兩方面影響。
據公開的數據顯示,在韓國運營優衣庫的迅銷公司(Fast Retailing Co.)在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期間的運營虧損為883億韓元(合8,130萬美元)。
2018年,韓國 法院下令日本公司賠償日本戰時強迫勞動的韓國受害者,隨後韓國實施了貿易限制。自2019年7月以來,韓國消費者抵制日本產品,以抗議日本對一些運往韓國的關鍵工業材料的出口限制。
以性價比著稱的優衣庫在中國市場悄悄漲價了。
最近,經常逛優衣庫的消費者發現,此前基本上可以閉著眼睛盡情挑,一身行頭配齊了也就千八百的價格,如今一件衣服的單價就好幾百。幾乎一夜之間,「優衣庫漲價」的消息不脛而走。
當然,這種漲價之所以被認為是「悄悄」漲價,原因在於官方沒有放在明面上說,還給出解釋,價格平穩,部分產品還降價了。但是消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更何況,經常光顧優衣庫的大部分也是對價格更加敏感的客群。
疫情期間,包括服裝、餐飲等很多實體店鋪經營情況都不好,更有甚者關門大吉,優衣庫卻選擇在這個節骨眼上漲價,似乎有點不符合常理,但是仔細分析一下,或許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眼下,能夠發揮正向作用的可能只有中國市場了。截至目前,優衣庫在中國的門店數量已經超過本土市場日本的數量。而在疫情期間,大中華區的表現格外顯眼,是 沒有出現虧損的市場。
從業績來看,2019財年,優衣庫國際收入突破一萬億日元,達到10260億日元;2020財年第一季度,優衣庫日本銷售額同比下跌5.32%至2330億日元;優衣庫海外收入則同比下跌3.6%至2807億日元,創十年來最大跌幅。
相比之下,中國市場和國內疫情的相對穩定,讓優衣庫有更大的信心將其作為未來發展的重點,業內甚至有觀點將中國市場視為優衣庫的救命稻草。
所以,選擇在還能夠賺到錢的市場上多賺點錢,用來彌補那些虧損的市場,邏輯上是講得通的。
另一方面,從具體生產來看,疫情衝擊下,全世界的供應鏈都受到衝擊,這就無形中增大了企業的成本。今年4月,優衣庫母公司迅銷集團曾發布公告稱,公司會履行對供應商的承諾,還採取了包括調節生產進度等在內的相關措施。
此外,原料成本也因為疫情的原因有所上漲。
這些似乎都能為優衣庫在中國市場的漲價提供很好的理由,但問題是,漲價了還會不會被認可,這是個問題。
在中國,優衣庫一直以來給消費者的固有印象都是「性價比高」,消費者看中的就是能用相對低廉的價格買到質量還不錯的衣服,但現在一漲價,就不是以前的感覺了。
倒也不是說買不起了,而是覺得不值了。還有另外一些消費者,大可以選擇價位低的品牌產品去購買,因為本來人們對於快時尚品牌的忠誠度就不是很高。無論是ZARA、H&M,還是其他本土的快時尚品牌,能夠替代優衣庫的不在少數。
而能夠接受高價的消費者,想必也會去買更高端一點的產品,而不是用同樣的價格來購買優衣庫。
「要了解用戶的心理和品牌的定位,中國人接受優衣庫就是性價比,大環境不好還漲價?」曾在國內外多家服裝企業供職過的業內人士童先生對小編說。他堅持認為,消費者會用實際行動給予最慘烈的回擊,「這一次優衣庫可能做錯了。」
其實,優衣庫不是第一次漲價,而且此前漲價的效果並不怎麼好。
早在2014-2015年期間,優衣庫秋冬季產品就出現過漲價,當時是受到了匯率的影響,日元的貶值導致原材料成本增加以及代工工廠的勞動力生產成本攀升,迅銷集團決定進行兩次不同程度的提價。2014年7月,優衣庫秋冬產品平均漲價5%,2015年優衣庫產品平均漲價幅度達到10%。
那次漲價的結果是,彌補了日元貶值與原料成本增加的損失,但卻使得客流量明顯減少,之後,迅銷集團又不得不對價格進行重新的調整,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大幅降價,最大降幅達到30%。折騰一通,一切回到原點。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