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普通市民一般只買價格相對較低的大米。圖為東京一家超市內,市民在選購大米。 |
在日本農林水產省的辦公室裡,澤瀨正明關注著日本大米在中國的銷售狀況。他的身份是日本農林水產省綜合食料局食糧部食糧貿易課課長輔佐,負責糧食貿易方面的事務。
半年前,日本恢復對華出口大米,第一批24噸大米同時在北京、上海的少數商場銷售,兩地分別都是12噸。很快,這批大米就脫銷了,這超出了澤瀨正明的意料。
「銷售情況比預想的要好。去年7月底上市,北京在去年8月中旬就賣光了,上海在9月份也沒貨了。不少顧客還詢問,什麼時候會到貨。
」澤瀨正明告訴記者。
這批迅速脫銷的日本大米的價格並不普通,它的品種是日本新潟縣產的「越光」和宮城縣產的「一見鍾情」大米。「越光」大米零售價為每袋2公斤198元,「一見鍾情」大米為每袋2公斤188元,分別折合每公斤99元和94元。和一些中國產的大米相比,其價格是中國大米價格的25倍之多,媒體稱之為「天價」大米。
在銷售的第一天,北京、上海兩地各銷售出日本大米300袋和500袋。
澤瀨正明說:「從第一批大米銷售的反饋看,我們吃了一驚。第一是賣得快,第二是賣得貴,這都超過了我們的意料。我們還得知,那種每袋198元的大米比每袋188元的賣得更快。」
在隨機採訪中,一些東京市民告訴記者,他們不會買類似品牌的大米,「因為太貴了。我們一般都買價格相對較低的米。」
比日本國內貴兩三倍日本天價大米銷路如此之好,顯然得益於中國出現的高消費群體。澤瀨正明還注意到,一次性購買20袋、30袋的顧客比較多。「有些大公司,為答謝他們的客戶,把這些大米作為禮品饋贈;有些機構,為獎勵員工,購買大米作為獎品。此外,一些富裕階層,購買得也比較多。」
在這日本大米的銷售過程中,高價格並沒有阻止眾多超市向經銷渠道商提出申請希望能夠上天價大米的貨。
與日本方面籤訂首單大米進口合同的是中國的中糧集團,為獨家代理。中糧集團對媒體的說法是,日本進口大米將主要定位於中國國內以大米為主食的大城市高端消費者,零售價是在綜合了日本的成本價、運費、關稅及風險因素等基礎上制定的。
「主要包含了關稅和運輸成本,運輸費用比關稅還高,關稅才1%,而運輸費用大約佔5%~10%。」澤瀨正明表示。
記者了解到,「越光」和「一見鍾情」大米在中國的售價,比日本國內貴了很多,是日本國內售價的2~3倍。「在日本,同樣品種的大米,每袋2公斤的售價,約合60~70元人民幣。」澤瀨正明介紹說。
此外,它們在中國香港的售價,也比在中國內地便宜。澤瀨正明告訴記者:「同樣類型的大米,在香港每公斤的售價約合65元人民幣。我們估計,在中國內地,也大概賣這個價錢,但沒想到1公斤賣到了99元,比香港賣得貴,覺得有些意外。」
在澤瀨正明看來,在中國內地市場,今後日本大米降價的可能性很大。他還希望,日本能夠長久地向中國出口大米。
日本首相出馬推銷大米從2002年開始,中國對日本大米關上了大門。中國採用了新的檢疫制度,按照新的檢疫標準,發現進口的日本大米中有日本特有的害蟲。
此後,日本一直希望中國恢復進口,因為後者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消費國。去年4月,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特意向溫家寶總理推銷日本大米。去年4月11日,在溫總理訪日期間,日本前任農林水產大臣松岡利勝與中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局長李長江就恢復日本大米對華出口正式籤署協議。
隨後,中國的中糧集團與日本全國農業協同合作社聯合會籤訂了首單大米進口合同。這批大米共24噸,總金額為11萬美元。一位經銷商表示,為了這次日本大米能夠順利登陸中國,多家公司參與了運作:日本全國農業協同合作社聯合會負責出口、中糧集團負責進口、伊藤忠集團有限公司負責銷售,另有兩家公司分別負責宣傳和營銷。
由於這是2002年中國對日本大米關閉大門後的首次開放,帶有「破冰」意義的大米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不僅日本前農林水產大臣赤城德彥親自率團來北京坐鎮推銷大米,日本方面還在北京兩個商場舉行了極為隆重的大米開賣儀式,促銷手冊和紀念品製作得十分精美。日本駐華大使館、日資公司駐華機構等還被發動起來配合銷售。
日本如此重視大米出口,意味深長。日本稻穀每年的產量在850萬噸,而出口的大米數量並不多,每年只有1000噸左右,每年剩餘的大米多達幾十萬噸。由於居民食品結構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吃西餐,加之老齡化社會的來臨,日本國內的大米消費量大大減少,日本大米目前供大於求。澤瀨正明告訴記者這樣一組數據:1995年,日本每人每年需要消耗120公斤大米;如今,日本每人每年的大米消費量只有61公斤,而中國人每人每年的大米消費量在90~120公斤之間。
在短短的一個多月內,24噸出口到中國的大米銷售一空,給日本政府注射了一支強心劑。如果日本大米能夠源源不斷地出口到13億人口的中國市場,那麼不僅給日本大米提供了一條新渠道,同時也給日本政府增加了一條安撫農村經濟的新舉措。日本政府期望,通過不斷開拓海外大米市場,以增加農民的收入。
事實上,在價格方面,日本大米極為缺乏競爭力。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編輯室主任陳鴻斌分析稱:「日本地少人多,其地表以山地為主,適合耕作的土地面積非常有限,且零散分布,面積都極為狹小,很難適合大型農業機械耕作。由於狹小分散,日本的農業就根本無法體現出規模效益。再加上日本目前從事農業生產的很多是老頭老太(65歲以上佔32%),既沒有體力,又缺乏新知識,所以其生產成本自然是居高不下,以至於日本的大米等主要農產品的價格是國際市場的10倍以上。」
大米事關選舉票倉不過,日本自民黨推行保護本國農產品市場的政策。在陳鴻斌看來,「多年來自民黨之所以能穩如泰山地執掌政權,正與它得到廣大農民的全力支持有密切關係。為了確保這一票倉,自民黨的農業政策也極為簡單:堅決反對開放大米等農產品的市場。」
越光米在日本家喻戶曉,被稱作「白雪米」,其味道非常好,價格也相對昂貴。據了解,新潟的土質不同於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弱鹼性,它呈弱酸性;同時新潟位於日本最長的河流信濃川的入海口,信濃川高清度的深雪融水滋養了越光米;新潟縣晝夜溫差大、日照充足使大米顆粒飽滿。
對進口農產品,日本政府以提高關稅或加徵國內批發價的方式來保持國內農產品售價的平穩。以大米為例:進口大米總量被控制在只佔日本市場的5%左右,而且多數用於飼養業和食品加工業,但進口關稅卻高達490%。政府以競標方式把進口額度批給出價最高的進口商,既控制總量,又提高價格。進口米投放市場時,政府有時還要加徵國內批發價。這樣一來,導致進口大米的價格優勢喪失殆盡,本國大米就能長期佔據日本人的餐桌。
然而,記者了解到,中國每年向日本出口大米規模達7萬噸。這些大米大多數用于吉野家、企業食堂等大眾快餐店。
日本農產品注重品牌效應,這也使其在日本人心目中地位不可動搖。
日本農產品相關企業非常重視宣傳,以創造農產品的品牌效應。在日本的農產品廣告中,經常可以看到「用心培育」的字樣,它詳細地介紹產品是怎樣生產出來的。本國媒體也竭力讚揚本國農產品的美味、營養價值與安全性。
有分析指出,相比較而言,我國農產品在經營中長期存在「重數量輕質量」的思想,加之農業集約化程度低,農產品生產者和經營戶品牌意識還相當淡薄。這影響了國內農產品的銷售,而且影響到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另外,日本的農業生產不片面追求高產,而是不惜成本地提高產品的營養成分,改善口感。這樣的話,即使本國農產品價格偏高,只要質量好,就不必擔心銷路。
高端農產品陸續登陸「如果質量好,銷售量自然會好起來。」澤瀨正明相信。他十分看好日本大米在中國的前景,認為將來會有很好的銷售量。
大米只是日本農產品出口夢想的一小部分。澤瀨正明介紹說,除了大米之外,日本還希望能向中國出口蘋果、梨、水蜜桃、草莓等等以及水產品、加工食品。
日本政府計劃,在2013年,將農產品出口增加兩倍,實現農產品出口總額1萬億日元的目標。
去年12月,日本農林水產大臣若林正俊和經濟產業大臣甘利明雙雙出現在北京一家商場內,他們穿上日本傳統服裝,熱情地邀請路人品嘗日本青森產的蘋果和福岡產的豐水梨。若林正俊和甘利明所推銷的水果與中國水果相比,幾乎是天價,每個蘋果動輒標價上百元,但據說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銷量一直穩定上漲。
今年1月,一種名為「美莓」的日本草莓悄悄擺上了京城高檔超市的櫃檯,並以40元/300克的零售價將同類水果的最高價格紀錄翻了一番。據稱,這種草莓儘管價格高出同類產品一倍以上,但銷售情況很好,甚至一度出現斷貨的現象。
看來,日本將目光瞄準中國高端農產品市場,行動才剛剛開始。
去年,日本天價大米暢銷北京、上海,引起轟動。近日,日本第二批50噸大米登陸中國,並將在廣州上市。此外,另有50噸將於近期運抵中國。負責出口的日本全國農業協同合作社聯合會表示,剩餘部分的出口時間,將根據銷售情況決定。
此批大米品種與上次一樣,包括40噸新潟縣產的「越光」和10噸宮城縣產的「一見鍾情」,價格不變,分別是每袋(2公斤)198元和每袋(2公斤)188元。這是去年12月中日兩國政府決定追加的150噸日本大米中的一部分。
日本大米何以賣得天價?本報記者專訪日本農林水產省官員,探訪日本大米「天價」背後的秘密。
小資料越光米在日本家喻戶曉,被稱作「白雪米」,其味道非常好,價格也相對昂貴。據了解,新潟的土質不同於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弱鹼性,它呈弱酸性;同時新潟位於日本最長的河流信濃川的入海口,信濃川高清度的深雪融水滋養了越光米;新潟縣晝夜溫差大、日照充足使大米顆粒飽滿。 (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陳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