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八方,共襄盛舉。
啤酒,一直以來是青島的標籤之一。以啤酒做出發點進行延伸,作為中國最早以啤酒為媒介,集旅遊、經貿為一體的大型文化旅遊活動,青島國際啤酒節已經是中國十大節慶活動之一。
如今的青島國際啤酒節已經走過三十年的輝煌路程,作為點燃青島暑期的獨立「IP」,不僅在全國範圍內收穫了遊客的矚目,現已經發展成為與德國慕尼黑啤酒節比肩的世界四大啤酒節之一,走向了世界的舞臺。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也是青島國際啤酒節第六年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舉辦,而立之年的青島國際啤酒節在新區的發展日益成熟。
站在未來看現代,「共建共享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是青島面向世界發出的時代宣言。而歷經三十載的成長,青島國際啤酒節已經足以成為一張青島的新時代文旅名片。
一場嶄新的盛會:突破後疫情時代的創新之舉
7月31日晚上8點,伴隨著璀璨奪目的燈光煙火秀,第30屆青島國際啤酒節開幕式在西海岸金沙灘啤酒城舉行,巨大的「30」數字從舞臺中央緩緩升起,隨後,本屆啤酒節第一桶啤酒躍然出現在觀眾眼前——青島由此進入啤酒狂歡季。
現場,山東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清憲出席開幕式並宣布本屆啤酒節開幕,市委副書記、市長孟凡利與出席嘉賓共同開啟第一桶啤酒。
提到啤酒節,昔日遊客對其的印象都是狂歡、熱情、盛宴,而在今年,露天活動的舉辦備受考驗。後疫情時代,創新成為青島國際啤酒節的破局之刃。
值得注意的是,在創新之前,西海岸將安全視為辦好啤酒節的基礎。啤酒節期間,西海岸金沙灘啤酒城將嚴格按照疫情防控工作的各項要求,強化各項防控措施,實施精準化、場景化全流程、全環節防控,全力為市民和遊客營造安全放心的節會環境。西海岸新區疾控中心將對所有批次的進口食品、啤酒容器、相關物品進行物表病毒核酸檢測,確保食品安全。此外,參加開城儀式的所有工作人員都將進行健康檢測。
此外,今年的啤酒節將實施人員限流,啤酒城內的遊客接待量不超過最大承載量的50%,園區的開放時間從上午10點開始,停止入城時間由原來的晚上10點提前至9點。
據了解,本屆啤酒節以「時尚啤酒節」為主題,創新「線上+線下」的辦節模式,將打造一場國際化、時尚化、大眾化、市場化的啤酒盛會。
把握「網際網路+」,讓活動的展示不僅僅局限於線下的場地,更獲得了更多層面的推廣:據介紹,本次青島國際啤酒節與優酷戰略合作,推出「雲上啤酒節」,協同阿里生態旗下的淘寶、飛豬等平臺,以「看、玩、吃、購、行」一體化線上線下融合模式,打造「全民參與、全民共享、全民狂歡」的視聽盛宴。
不出家門即可體驗火熱盛況的「雲上啤酒節」無疑是今年辦節模式的一大亮點。7月31日至8月16日每天19:00- 21:00,觀眾只需在優酷上搜索「雲上啤酒節」,便可進入專題頁,在雲端觀看以「啤酒會客廳」為核心的《醉美西海岸》大型直播節目及中心舞臺的精彩演出。
藝人、樂隊、唱作人等各種嘉賓將持續做客啤酒會客廳,通過雙視角(啤酒會客廳+中心舞臺表演)的模式,用戶在家即可隨意切換到想看的啤酒節內容,此外,「酒王爭霸賽」也將在節目中呈現,藉助舞臺舞美手段,突出比賽表演性。
6大類、200餘場時尚活動,青島國際啤酒節熱鬧空前
本屆啤酒節將持續至8月16日,匯集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餘款啤酒以及全球時尚美食,並將舉行國際交流、經貿展示、文化體育等6大類200餘場時尚活動。 以經貿展示為例,通過網紅直播帶貨、啤酒節產品交易會、對口協作地區特色農產品展等形式,本屆啤酒節市民遊客除了可以品嘗美酒美食、暢玩暢遊之外,還能享受更加豐富多彩的購物體驗。
在西海岸外貿精品展區內,2020青島西海岸新區外貿精品展負責人張經林介紹,「我們今年首次採用線上、線下同步銷售的形式,在展廳內搭建直播間,啤酒節期間採取直播帶貨、場內巡播等方式對產品進行線上銷售,目前已篩選出33家企業二百餘種產品參與巡播,並針對不同產品制定了詳細的直播方案。」
據介紹,除了在啤酒節上逛展會、購買特色展品,青島西海岸新區城市購物節也已全面啟動,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各大商場、餐飲企業舉辦聯合促銷、惠民購物、時尚服裝展銷、特色美食品鑑、時尚演藝等活動,激發市民消費熱情,挖掘消費潛力,利用跨境電商自貿新消費體驗中心拓展市民消費渠道,引領消費新時尚。
值得注意的是,8月3日晚,由青島市政府、成都市政府聯合舉辦的2020首屆成都青島啤酒節——「歡聚成都、乾杯世界」將在成都天府綠道桂溪生態公園盛大開幕。
從「線下+線上」,從黃海之濱到天府之國,本次青島國際啤酒節不管是在地理緯度還是空間維度上,都比以往邁向了新的臺階。東西互濟、海陸聯動,成都青島啤酒節不僅能讓成都市民在家門口就能參加,喝到新鮮純正的青島啤酒,更將為成都市民帶來一場以文化核心、藝術為媒介、美酒美食為橋梁的啤酒嘉年華。
更重要的是,以此為起點,青島國際啤酒節後續將在青島文旅產業中持續發揮紐帶作用,面向全國,與不同地區間的聯動、交流,在文化和旅遊等領域持續發力,推動青島與不同城市之間的深度合作。
(文 | 董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