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景點學校,武大的標誌性建築還是不少的。櫻花大道每年櫻花節賞櫻的內圈,也是人最多的地方,每年三月櫻花季,長200多米的櫻花大道上1000多株櫻花競相綻放,吸引著來來往往數十萬遊客。武漢大學著名景觀之一。正名為櫻園路,是武漢大學櫻園的核心部分。位於武漢大學文理學部校區的獅子山南坡。東起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西至鑑心湖,全長約600米,途經老理學院樓、櫻園老齋舍與校史館、鯤鵬廣場、情人坡、宋卿體育館等地。宋卿體育館又名武漢大學老體育館,位於珞珈山南部底,體育館四周繞有迴廊,採用鋼筋混凝土柱,屋頂採用三鉸拱鋼架結構,大跨度空間和別具一格的山牆、屋頂造型、綠色琉璃瓦隨三絞拱變化轉折,形成巴洛克式輪舵形山牆和三重簷歇山頂,這是當時西方非常先進的建築工藝,正面看臺又有中式的重簷——三簷滴水,館裡還做了只有宮廷或者高規格廟宇才採用的鬥拱。既表現出現代新型大跨度結構的建築技術,又保持和發揮了中國傳統建築的特色。裡面有看臺,外有觀景臺,櫻頂武大櫻園宿舍,又名老齋舍的房頂,上面可觀珞珈山全貌,且在上面有三間小房子,一間是武漢大學學生會,一間是武漢大學辯論隊,還有一間好想沒有所屬,這個不太清楚,可以有空去探索一下啊。順便再說一下老齋舍,很早以前就有的學生宿舍,網上經常可以見到關於老齋舍的圖片,古色古香的感覺,很有味道。武漢大學牌坊說到武大,不得不提的就是牌坊了。三次改頭換面,現在的是最新的,正面「國立武漢大學」,背面「文法理工農醫」。1931年,一座四柱三間歇山式結構的木製牌坊豎立在街道口勸業場(珞珈山路靠近武珞路),但次年毀於龍捲風。這座牌坊為武大最早的牌坊;1937年,武大在原址建造鋼筋水泥沖天式牌坊。四根八稜圓柱,表示喜迎來自四面八方的莘莘學子;柱頭上的雲紋和背面用小篆書寫的「文法理工農醫」六個大字;1992年,為迎接建校100周年,武大以民國老牌坊為藍本,在八一路校門口興建新的大門牌坊,老牌坊還在原址(珞珈山路靠近武珞路)於1993年教師節前建成;後於2012年拆除。2013年,八一路校門新牌坊落成。武漢大學老圖書館簡稱老圖——被看作武漢大學的標誌性建築和精神象徵。這裡不僅有藏書,有自習室,也是珞珈講壇的主講地。武漢大學老圖書館位於獅子山頂,是武漢大學的至高點,前面就是櫻頂、老齋舍、櫻花城堡。以其歷史悠久、藏書豐富、建築宏偉、環境幽雅而聞名於世。源於上個世紀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湖北自強學堂圖書室。行政樓武大早期著名建築之一,坐落在兩座火石山之間的凹地上,其下方依照山勢建有地下室和操場看臺,操場名為九一二,又名奧場。行政樓是武大校園內又一例「天平地不平」的建築佳作。坐南朝北,其「背景」是平緩而蒼翠的珞珈山。萬林藝術博物館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由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升先生在母校武漢大學2013年120周年校慶之際,出資一億元人民幣捐建,由當代著名建築師朱鉳擔綱設計。 整座建築造型似一塊飛來之石,周圍綠樹環繞,毗鄰武大中心湖,傲立珞珈山旁,山、水、林、石互見互注。博物館建築設計的靈感來源於這樣一個典故:陳東升先生大學畢業時在珞珈山頂一塊巨石上刻下了一個「始」字,寓意「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梅園小操場武大有一個傳統,每周五在梅操會放映兩場露天電影,就是這個梅園小操場,周圍有奧場,情人坡,鑑湖等等,許許多多的活動也會在這裡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