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齊魯網3月5日訊(記者鄭鵬飛實習記者王傑)今天是我國第51個學雷鋒日,它來源於毛澤東1963年3月5日在《人民日報》發表的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在美麗的鳶都大地,我們身邊也不乏有這樣一群人,用他們的一言一行做標榜,或許並不轟轟烈烈,卻點點滴滴溫暖著你我的心。
56歲老大姐修心修德便人便己
「從小就學雷鋒,要熱心,做好事,修心修德,便人便己。」一位56歲的退休教師,她帶領小區的居民清垃圾、除雜草、修復路面,她愛管閒事,是鄰裡之間的「和事佬」,小區裡流傳一句話「有孫老師在,不怕沒物業」。她就是奎文區北海路街道華銀社區居民孫鳳菊。
一年前退休的孫鳳菊搬到九龍宮小區,九龍宮小區是個開放式小區,沒有物業管理,野樹都將近10釐米粗了,野草也有兩米高,到處是廢棄的家什和垃圾。「這亂糟糟的樣,我看在眼裡心裡急啊,於是我找到社區,向社區反映,又從我們單元開始,挨家挨戶的去發動他們一起清理衛生。最後社區和我們幾個熱心的鄰居一起大幹了一個星期,垃圾終於清理出來。」孫鳳菊說。自此,孫鳳菊義務承擔日常保潔的任務。
今年6月,小區2號樓下的水泥路面下陷,化糞池的池蓋破損,隨時有塌陷的可能,非常危險。孫鳳菊看到這種情況後,就開始跑東家,找西家,和社區工作人員一起,每家每戶動員。在她的發動下,小區居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籌得資金一萬餘元,小區道路和化糞池得以徹底整修。在華銀社區,孫鳳菊的行為感動了很多居民。「從小學雷鋒,現在老了,幹點力所能及的事,心裡舒服。」孫文菊說。
用真情和溫暖盡孝好婆婆更是好媳婦
周志香,一位普普通通的婦女,沒有什麼文化,但為人實在熱心腸。上有老下有小,裡裡外外都是她一個人默默為家奉獻,眾鄰裡都誇是個好婆婆更是個好媳婦。她的行為也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身邊的人。
周志香的婆婆不是親的,兒媳婦帶著個爹也不是親的,她有兩個兒子,撿了個姑娘也不是親的,周志香的老婆婆也不是親的,但和她的公婆相處的很好。「三輩子兩輩子,婆媳都不是親婆」,這就是周志香的家。
「我婆婆身子打年輕時候就差,10年又得了心肌梗塞,大夫都讓準備後事了,可我不信邪,怕兒子粗心,就把兒子媳婦都攆回家,一個人陪在婆婆身邊照顧著,可能上天可憐,我婆婆終於度過了危險期。」周志香說。
自從婆婆出了院以後,周志香就沒再睡過一個囫圇覺,每天為婆婆翻身、擦洗、按摩,更換衣服被單,一口口地給婆婆餵飯。婆婆自己也沒有獨立排出大便的能力,每次,周志香都要帶上手套,為婆婆一點一點地通便,哪怕氣味再難聞,但周志香也沒有想過放棄的念頭。「每天晚上要給婆婆換三次尿布,一宿下來, 基本上睡不了多少時間,不過這都沒什麼,只要婆婆好就行,人家不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嘛,我婆婆就是我們家的寶。」周志香說。
「我這兒媳婦比我親閨女對我還好啊」。周志香的婆婆最大的希望是媳婦也能健康地活到100歲,如果有輪迴,她希望和周志香還是一家人。
雷鋒精神並非形式主義而是信念
張文妮是鳶都義工團的一名義工,「加入義工團這一年來,我時時刻刻都在被周圍的人感動著。以前雷鋒精神對我來說更多的感覺是一種形式主義,現在我真切的感受到,它是一種信念,一種讓我們這麼多人不管多苦多累都要把愛心堅持下去的信念。」張文妮說。
張文妮剛開始加入義工團的初衷很簡單,希望能教育孩子,讓孩子在幫助他人時懂得珍惜現在的生活。「有一次,我們一起去山區去助學,路上車開不進去,我們隊裡的隊長就步行4個小時去山裡孩子的家裡詢問具體情況,回來時整個人就跟水裡撈出來的,當時我真的特別感動。」
「在那個環境裡,所有的人都是搶著去幫助別人,從來不用你去動員,我只要有時間就會去跟著一塊去山裡鄉下助學,孩子都說媽媽自從參加了義工就很忙了。我現在只要出去,基本上都是全家總動員。當我們身處在樂於助人的環境中時,我們會被感動、感染和帶動。」張文妮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