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繁華的政績,抵不過一場大雨!
武漢淪陷,長沙淪陷,南京淪陷!廣州淪陷、無錫淪陷..….
每一次大雨,造就了多少中國的 「威尼斯」!
是不是我們可以驕傲的說:我們從今不再是大陸國家,而是海洋國家?
想起一句詩:今生今世到處是海!
年年澇,年年治,年年治,年年澇,有的城市動不動就把百億投進了水裡,問題還是沒解決,理由永遠是那麼多,總之結果還是:「逢雨必澇,遇澇則癱」。
不過在外人面前,誰不要個面子!
有法國的朋友說:哎呀,我們上次難得發洪水,那水也是清澈的,裡面就幾根樹枝。
姐哼哼冷笑後甩給他兩句:「我們水裡隨便能撈出冰箱彩電洗衣機、花鳥魚蟲、豬狗牛羊、吃喝拉撒、男女老少,搞不好還有鈔票。你們有嗎?!」
龍應臺說:驗證一個國家、一個城市是否發達,一場雨足矣。如果撐傘溜達了一陣,發覺褲腳雖溼卻不骯髒,交通雖慢卻不堵塞,街道雖滑卻不積水,這大概就是個先進國家;如果發現積水盈足,店家的茶壺頭梳漂到街心來,小孩在十字路口用窩子撈魚,這大概是個發展中國家。因為發展中國家或許有錢建造高樓大廈,卻還沒有心力發展下水道;高樓大廈看得見,下水道看不見。你要等一場大雨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來」
經常從外國大片裡看到發達國家的地下水道迷宮一般四通八達, 多少激動人心的劇情就發生在那裡。2012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電影《黑暗瀰漫》,就講述了納粹佔領期間一名波蘭管道工在下水道裡藏匿猶太人的故事。據說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呢。連村上春樹都說有一次跑步時不小心掉進下水道,摔暈昏迷了幾天,被雨水澆醒後又自己安然無恙的爬上來。怎麼感覺他們國家的下水道和我們的不是一回事?難道他們的下水井不「吃人」?
日本在快速城市化的浪潮中,也有過「先地上,後地下」的經歷,日本目前的治水理念——不再堅持雨水越快排入河道越好,而是千方百計採取洪水分滯、雨水蓄留、雨水滲透等措施,減輕防汛壓力,提高城市雨洪資源化利用的程度,取得了很好的治澇效果。
日本東京有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排水系統——「首都圈外圍排水系統」。它建造於1992年至2006年之間,共耗資30億美元,堪稱世界上最先進的下水道排水系統。日本人將這個長177米、寬78米的蓄水池稱作「地下神廟」。
為了保證排水道的暢通,東京下水道局從汙水排放階段就開始介入。他們規定,一些不溶於水的洗手間垃圾不允許直接排到下水道,而要先通過垃圾分類系統進行處理。此外,烹飪產生的油汙也不允許直接導入下水道中,東京下水道局對此倡導的解決辦法是:用報紙把油汙擦乾淨,再把沾滿油汙的報紙當做可燃垃圾來處理。更乾脆的辦法是做菜少用油。下水道局甚至配備了專門介紹健康料理的網頁和教室,介紹少油、健康的食譜。
近代下水道的雛形脫胎於法國巴黎。今天的巴黎下水道總長2300多公裡,規模遠超巴黎地鐵,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下水道。巴黎的下水道系統又經過了無數次的改進,被開發成了一個下水道博物館,從1867年世博會開始,陸續有外國元首前來參觀,現在每年有十多萬人來參觀學習。
巴黎的下水道處於地面以下50米,水道縱橫交錯,密如蛛網。下水道四壁整潔,管道通暢,地上沒有一點髒物,乾淨程度可與巴黎街道相媲美,不會聞到一丁點兒腥臭味。而且,下水道寬敞得出人意料:中間是寬約3米的排水道,兩旁是寬約1米的供檢修人員通行的便道。
說起城市排水的文明史,必須從古羅馬說起。古羅馬下水道建成2500年後,現代羅馬仍在使用。
公元前6世紀左右,伊達拉裡亞人使用巖石所砌的渠道系統,將暴雨造成的洪流從羅馬城排出。渠道系統中最大的一條截面為3.3米×4米,從古羅馬城廣場通往臺伯河。公元33年,羅馬的營造官清潔下水道時,曾乘坐一葉扁舟在地下水道中遊歷了一遍,足見下水道是多麼寬敞。
在德國,即使再大的雨,也很少見到路面積水。這與城市80%的地面改用透水地面有關。德國的市政,根據不同區域鋪就不同的透水路面。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車道、郊區道路等受壓不大的地方,採用透水性地磚,這種磚本身可透水,磚與磚之間採用了透水性填充材料拼接;自行車存放地和停車場的地面,則選擇有孔的混凝土磚,並在磚孔中用土填充,這樣有利於雜草生長,從而使地面的40%有綠化功能;居民區、公園和街頭廣場更需要綠化和美化,因此這些地方選用實心磚鋪路,但磚與磚之間會留出空隙;居民區步行道、校園和公園等步行道路等地,由於路面使用率高,用細碎石或細鵝卵石鋪路會更合適。此外,道路兩邊還修有引流暴雨的溝壑。
德國地質學家認為,透水路面不僅解決了積水問題,還平衡了城市生態系統。比如雨水由透水路面滲透入地,可補充地下水資源;還能通透「地氣」,可使地面冬暖夏涼,雨季透水,冬季化雪,可以增加城市居住的舒適度;透水地面的孔隙多,地表面積大,對粉塵有較強的吸附力,減少了揚塵汙染,也可降低噪音。
對於農村的村莊和小城鎮,德國也有排積水的高招:建滯留雨水的低地池塘,下雨時使雨水順地勢流入,並形成溼地生態區;讓荒地長滿灌木和樹林,能使降雨很快通過植物的根部被吸收入地;讓各種人工改建的直型河道和溪流恢復原有的自然彎曲形狀和透水狀態,恢復河岸兩邊的自然植被帶,並讓泛洪區與多條這樣彎曲的河道與溪流相連;在農田周邊,採用修建土籬和灌木帶的方法來增加農田對洪水的抵抗和吸收能力等。
溫哥華的市政排水設施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了,除非大規模的道路施工,一般情況下極少需要翻修。配合溫哥華地區環山近海的特徵,地下的排水系統確保可將地勢較高處的降水迅速引致低處,並將地勢低洼處的積水排到海裡。住宅區以商務區為中心呈輻射狀分布,有效將交通分流。在交通流量較大的路段,交錯的單行道可以高效緩解擁堵。這個多雨的城市從未因為過多的降雨量遭遇過交通癱瘓,可以看得出當初的市政規化團隊在這個城市上煞費苦心。
為解決汙水問題,紐約市花大力氣改造其已有的14座汙水處理廠,利用居民生活汙水所產生的大量汙泥和甲烷作為潛在的可再生能源,為居民家庭提供能源。由排水系統衍生出的汙水處理體系,已然發展成一種更加經濟和環保的可持續汙水處理和管理方法。
看到差距,才知道追趕,雖然治理內澇確實非一日之功,但是我們還是滿懷信心的期待!
虛有其表,弱不禁風的面子工程再多再好看,都不如先滿足老百姓對生命財產安全的基本需求。不管怎樣,都不應該讓我們的家園再繼續上演財產損失,甚至人員傷亡的悲劇。
一個功能完善的城市,埋在地下的工程投入,與地面建設投入應該是一樣的。一場暴雨,拷問的是城市管理的理念和水平。也許今天,我們該認真反思一下什麼才是真正的現代化、城市化、國際化?
最後為因洪澇受災的朋友們祈禱:願大家平安!
向所有在一線救災的人們致敬!
(以上圖片來自網絡,請作者聯繫本平臺。)
溫馨提示:關注黑姐,請謹慎,上癮難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