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犴達罕》:記錄鄂溫克族消失的狩獵時代

2021-01-20 騰訊網

[摘要]這不是一部關於犴的片子。具有犴一樣孤獨氣質的鄂溫克獵人維加在禁獵後失落悲傷,經常酒後用詩和畫懷念逝去的狩獵時代。春天來了,維加和夥伴進入原始森林,尋找犴達罕的足跡。

紀錄片《犴達罕》(2013) 導演:顧桃 主演:維加

2014年第一期星宇放映,地點換到了武漢漢街的萬達影城,我坐在第一排中間,仰頭看《犴達罕》,發現畫面不夠清晰,心想大概連導演自己也沒有想到片子會在這麼大的屏幕上放映,並且一票難求。

在放映之後,導演顧桃感慨:「這是在國內人數最多的一次放映。」這間放映廳共有130多個座位。

採訪中,有記者問顧桃看沒看過電影《小時代》,他說:「我們都是40多歲的人了,管他大時代小時代呢,我們記錄的就是一個消失的時代。但為什麼《小時代》可以被幾百萬人看到,而我們的紀錄片卻只能被少數人看到。」

這個問題並不是顧桃在剛開始拍紀錄片時就能想到的。當他來到大興安嶺,跟鄂溫克使鹿部落最後的族人一起上山時,他並不知道自己拍的東西能有什麼用。他斷斷續續拍了7年,從積累的大量素材裡剪出了三部片子:《敖露古雅養鹿人》《雨果的假期》和《犴達罕》。其中《雨果的假期》在2011年獲得了日本山形電影節亞洲新浪潮單元小川紳介獎。

顧桃說,《敖》關注的是北方少數民族在當下的生存狀態,《雨果》是講的個人命運,而《犴達罕》則不僅僅是記錄了一個有著奇特藝術天賦的鄂溫克人維加的生命片段,也是對民族、信仰、文明、政治的反思。

維加在電影裡大部分時間都在喝酒或找酒喝,他說從前部落沒有從山上移居到山下的樓房裡來時,是少有人喝酒的,而現在槍被收了,「狩獵文化,連槍都沒收了,他們內心痛苦,只有喝酒,終日喝酒」。

我拍的總是少數處於目光聚集之外的邊緣的人群

銳讀:您拍片子會後也會跟維加他們一起喝酒嗎?聽說您會跟他們一起去找鹿、打獵,晚上他們在喝酒聊天時,您就悄悄把攝影機打開。

顧桃:對,其實第一年我沒拍,就跟他們一起生活,讓他們熟悉我。我自己感覺做紀錄片不是像電視臺做一個採訪或者做一個欄目、節目那樣,紀錄片是在你所觀察的生活裡長出來的。生活當然每天有重複,但是那種最微妙的東西,那種變化在生活瞬息萬變的時刻裡。

所以為什麼叫獨立電影呢,就是敢於花時間去做。但是現在很多人即使有時間也不知道去做什麼,或者不會把紀錄片當做他生活中的一部分,這就會有問題。

銳讀:《犴達罕》的敘事性不是很強,比較像散文,放映時坐在我後面的兩個中年女性觀眾看到一半時退場了,說不好看。

顧桃:有些紀錄片可能現在看是不好看,但是再過五年十年呢?有些美國大片現在看是挺好看,但再讓人看第二遍就沒興趣了。所以紀錄片是留給這個時代的一個記錄而已。

銳讀:這部片子好看的地方還在於我們對北方民族的陌生感。它本身就有人類學的意義。

顧桃:對,我是北方民族,所以拍這些得心應手。讓我去拍南方可能氣場就不對。

銳讀:您之前拍過一部紀錄片《櫻花的顏色》,講的是嫁到日本的中國女性,日本應該是您並不熟悉的地方吧。

顧桃:對,那部片子拍的是中國北方的女性,她們嫁過去的地方也是日本的北方。我拍的總是多數人中的少數,處於目光聚集之外的邊緣的人群。

國外紀錄片導演詫異於中國導演花好幾年拍一部片子

銳讀:在拍攝時會引導他們說一些故事嗎?我看到片子裡其他幾個族人都比較沉默。

顧桃:對,其實引導是沒有錯的。在我們後來所接觸的國外的一些導演,包括BBC、NHK等電視臺的導演,他們在拍攝時,一定要誘導你說出他們想要聽到的話。但我們恰恰是相反的,我們雖然也想聽到,但靠的是等待,所以國外的製片人和導演非常詫異,為什麼中國的紀錄片人做一個片子可以做兩三年甚至更久,這在他們看來是不可理解的。

銳讀: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差異?

顧桃:因為我們所遵循的紀錄片的態度和他們不同。他們把紀錄片也是放置在工業流程中製作的,和電影是一樣的。一部紀錄片拍四到五個星期就是非常長的了,也有時間相對來說很長的,但都是個案。所以在中國做獨立紀錄片,沒有人會去引導或者安排你所拍攝的對象,完成你想要表達的東西。

銳讀:您現在在拍什麼片子?

顧桃:現在我在拍蒙古族題材的,還在慢慢的感覺中,現在在剪的是《烏珠穆沁的薩滿》。

銳讀:《雨果的假期》當時獲得日本山形電影節大獎的時候,您說沒有想到一個紀錄片的大獎會頒給這樣一部作者電影。是不是作者電影在紀錄片裡也是小眾的分類?

顧桃:作者紀錄片和媒體紀錄片的區別在於,媒體紀錄片是有編導策劃,為了放映而拍攝的專題性質的紀錄片,而作者紀錄片是導演個人的一種表達,表達對某種問題的思考、意識和感受。

直到35歲我才意識到自己真正想幹什麼

銳讀:在拍電影上有沒有受到過某些大師或者流派的影響?

顧桃:我是學美術出身的,我很少看電影,因為看電影太多反而會束縛我。這裡涉及到一個問題,我們做一件事時到底是知識更重要還是本能更重要?我曾經看過一個德國人寫的書,裡面有句話說,我們看事物的角度是受到知識和信仰的雙重影響。我覺得不夠準確,知識在所有人那裡都是一樣的,1+1=2,無論是古代還是未來,都是一樣的。信仰也常常殊途同歸。什麼東西最能區分人和人,就是在遇到事情時的本能和直覺。

很多人並不了解自己的本能,而是根據別人的經驗和社會的主流意見來規劃自己的人生,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喜愛和善於幹什麼,因此往往也幹不好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銳讀:您現在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

顧桃:我做片子有10年了,現在外債還有10萬,但一點也不著急。你幹任何事情,如果是以掙錢為目的,你掙到的那就不是錢。所有做紀錄片的導演,很少能有賺錢的,發財的更不可能,因為你這部拍完了得到一點收入,馬上又投入到下一部的拍攝中。但是很多題材等你終於寫方案籌到錢了,你要拍的人就沒有了,比如最後一個做馬頭琴的老人,你這邊準備好了,那邊人家可能都去世了。所以你想拍什麼,就馬上去拍,你總有一口飯吃,別老想著掙錢。

千萬不要去做別人期望你去做的事情,而要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想幹的事業,那將是可以幹一輩子的事業,而不是一份掙點工資的職業。我一直到35歲才反應過來自己真正想幹什麼,所以任何時候都不晚。

導演簡介:

顧桃,1970年出生在內蒙呼倫貝爾。1991年至1995年就讀於內蒙古藝術學院繪畫系,2000年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修習攝影,現為紀錄片導演。作品有:《雨果的假期》《呼麥北京》《神翳》等。

《犴達罕》簡介

犴(àn)達罕是大興安嶺森林裡體型最大的動物,威武,敏感,擁有尊嚴。近年生態的破壞,偷獵者的增多,犴達罕也更稀少。

而這不是一部關於犴的片子。具有犴一樣孤獨氣質的鄂溫克獵人維加在禁獵後失落悲傷,經常酒後用詩和畫懷念逝去的狩獵時代。春天來了,維加和夥伴進入原始森林,尋找犴達罕的足跡。

城市裡教書的夏老師愛慕維加的才華,維加的生活發生了變化……

本片獲2013年鳳凰視頻紀錄片大獎最佳紀錄長片獎。

相關焦點

  • 豆瓣9.2神級紀錄片:「神經病一樣的開頭,卻帶來神一般的震撼」
    作為近乎冷門的小眾題材紀錄片,團隊歷時5年,深入中國最北端的「宇宙」,拍下廣袤土地上的「末代文明」。沒有劇本,沒有預設,跟拍5年,拼湊成一支98分鐘的紀錄片—《犴達罕》。2014年意外奪得金馬獎提名,被業內盛讚「絕對能寫進中國紀錄片藝術史」的神作。
  • 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使鹿鄂溫克的美麗與哀愁
    其中一支遷移到山林深處,以狩獵為生,馴鹿成為他們賴以遷徙的「森林之舟」,被稱為「使鹿鄂溫克」。至今,使鹿鄂溫克人的日常中還保留著一些俄式的生活方式。唱歌吹口琴伴奏跳舞都是俄式的。在紀錄片裡,鄂溫克少年回憶起孩童時,春天時藍莓遍地,馴鹿在一旁,自己躺在草地上,睡眼惺忪就伸手抓一把藍莓往嘴裡塞。真像生活在童話世界裡。
  • 中國唯一的馴鹿部落正在消失,一百人日夜守護著它!了不起的村落
    「上帝創造了鄉村,人類創造了城市」,在日新月異的時代步伐前,村落的命運很不友好,曾經小而美,詩意而傳統的生活受到衝擊,在城市化的滾滾洪流裡,村落極不情願地退讓著。村落曾是故鄉的「代名詞」,鄉愁的「原產地」,淳樸、自然、和諧的它哺育著無數人,只是如今,它有些滯後、脫節,被擠進角落,正一點點、一個個地消逝……為了留住這些村落最後的驚鴻一瞥,「了不起」團隊梅開二度,推出聚焦東方美學的紀錄片《了不起的村落》。
  • 香港電影節開幕,歷屆獲獎紀錄片大盤點
    去年馬莉導演的《囚》就獲得了41屆火鳥大獎紀錄片競賽的評審團大獎。·《囚》獲獎現場本屆香港電影節[紀錄片競賽]邀請了三位專家擔任評審,包括印度政治紀錄片猛將阿南巴瓦丹;香港著名攝影師、導演及監製翁維銓;以及亞洲表演藝術資深評論人
  • 走出山林奔小康—鄂溫克族迎來新生活
    從原始狩獵到轉型旅遊,從離群索居到文化交流,鄂溫克族的滄桑巨變,成為各民族攜手前行的縮影,在奔向小康的徵程中留下精彩篇章。(小標題)走出山林,擁抱新生活「鄂溫克」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鄂溫克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不足4萬人,分為索倫、通古斯和使鹿3支部落。
  • 用影像記錄我們的時代——2020華語紀錄片年度觀察
    不過,今天情報君想要和大家聊一聊的,是這個市場上相對而言容易被冷落和忽視的一個小眾類型——紀錄片。眾所周知,紀錄片最重要的是「真實」。某種程度上,紀錄片更像是我們現實生活的一面鏡子,當我們望向它時,它儘可能地給我們呈現出現實本來的樣子,記錄我們所處的時代,同時也對當下的生活產生著某種關照。尤其是在這個魔幻的2020年,世界正在以一種人類意想不到的方式發生著劇烈的變化。
  • 中國唯一的馴鹿村,這裡的「鹿族」,被稱為「中國最後的狩獵」!
    三百多年前,鄂溫克族從西伯利亞遷徙到大興安嶺,建立了鄂溫克族馴鹿村,世世代代以狩獵、馴養馴鹿為生,這裡被稱為敖魯古雅,這就是今天介紹給大家的地方,這裡是中國僅存的鹿族,也是中國最古老、最神秘的民族,走進古雅的奧盧,就是走進一個夢幻童話世界。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走出山林奔小康——鄂溫克族迎來新生活
    屋外,老人愜意喝茶;屋內,婦女們烤列巴、做鹿皮畫——這裡是內蒙古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鄉的獵民新居點。隨著生態移民政策的實施,鄂溫克人下山定居,過上現代生活,實現歷史性跨越。從原始狩獵到轉型旅遊,從離群索居到文化交流,鄂溫克族的滄桑巨變,成為各民族攜手前行的縮影,在奔向小康的徵程中留下精彩篇章。
  • 鹿與路——「太陽花」指引下的狩獵民族的小康路
    作為一名鄂溫克族的全國政協委員,在我的眼中,綠意草原、白雲故鄉,不止是詩情,更多的是在詩情之外,那些曾崇拜太陽、執槍狩獵、逐鹿而居的同族,究竟是怎樣生活的。我的民族鄂溫克族被稱為「中國最後的狩獵民族」,全國共有30587人。本世紀初鄂溫克族放下獵槍,生產方式由狩獵轉產為農耕和畜牧業。
  • 待山河無恙,去看看這4部紀錄片美景
    看一看編輯編輯編輯的四部旅遊紀錄片,總比第一次體驗「空中中國」,看到遼闊的西北,感受直率的東北,踏上神秘的西南大地,感受東南的柔情要好。你認為你能欣賞到祖國最美麗的地方。其實,從另一個角度看,中國從上帝的角度看,美國爆炸了!滿山盛開的新疆伊犁杏花,比日本的櫻花更讓人震驚。
  • 「中國最後狩獵部落」遞來「金名片」
    來源:「中國最後狩獵部落」遞來「金名片」-新華網「中國最後狩獵部落」遞來「金名片」盛夏的大興安嶺天藍雲淡,滿山青翠這裡,是內蒙古鄂溫克族世代生活的地方鄂溫克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新中國成立前鄂溫克最具特色的使鹿部落一直保持原始生產生活方式吃獸肉、穿獸皮、住「撮羅子」離群索居,與世隔絕被稱為「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現代化潮流中鄂溫克族人走出山林吃飯難、上學難、行路難
  • 隱歸山林的鄂溫克族人口僅3萬,中國最後「使鹿部落」將何去何從
    而跟馴鹿一樣神秘的還有飼養它們的「鄂溫克族」。鄂溫克族是東北亞地區的一個民族,主要居住於俄羅斯西伯利亞以及中國內蒙古和黑龍江兩省區。「鄂溫克」的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還有一種說法:「鄂溫克」的意思是「住在南山坡的人們」,兩種解釋都說明鄂溫克人是居住在大山裡的子民。
  • FIRSTer返場記 記錄·紀錄片
    每年也會有曾經的志願者換個身份再次回歸影展,本期我們就特邀了第十一屆FIRST青年電影展的放映組小板磚——石濤,作為DOCO特派員再次「返場」,記錄下他別樣的感受。 ——DOCO編輯部
  • 石器時代M狩獵玩法指南 怎麼狩獵
    石器時代M這款遊戲中狩獵是很重要的一種玩法,相信各位玩家都很好奇,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石器時代M狩獵玩法指南!狩獵玩法
  • 美食紀錄片的「三國時代」
    往往菜還沒做好,人的故事已經佔了一半篇幅,這是美食紀錄片的「人文復興時代」。2018年的《風味人間》既脫胎於《舌尖》,又在敘事上出現了明顯的「倒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省略,再沒有不必要的煽情和潛在說教。本土化敘事與國際化主題結合後,是美食紀錄片的「新美食本位時代」。
  • 紀錄片導演常蒙恩:用影像記錄自己熱愛的土地,讓更多的人了解河南
    新鄭州人檔案姓名:常蒙恩鄭齡:8年經歷:陳砦見證愛情、家庭和事業起步戰績:用影像記錄河南故事,記錄所熱愛的土地語錄:「讓更多人了解最真實的河南故事」紀錄片導演常蒙恩在片場溝通工作河南商報見習記者郝瑞鈴/
  • 敖魯古雅: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紀實
    今天,和你來聊一聊那在大興安嶺深處,號稱「中國冷極」的村落中,最後一個狩獵部落的故事。在這裡,有山有水,有牛有羊,有套馬漢子那寬闊的胸膛;除此之外,還有屬於這裡的獨一無二的一群人們——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鄂溫克族。
  • 大學生拍紀錄片:用鏡頭記錄兩座園林的兩岸情緣
    原標題:大學生拍紀錄片:用鏡頭記錄兩座園林的兩岸情緣《園緣》紀錄片總導演、數字媒體藝術影視後期製作專業的王言介紹,《園緣》拍攝的紀錄片時長40分鐘,全片文案6000餘字,改稿30多版,原始素材500多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