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讀書]「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何謂「五音六律」?孟子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下一句才是精華。
[原文]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離婁上》)
[注釋]
離婁:相傳為古代眼神最準、與公輸般齊名的匠人。
公輸般:又稱魯班,春秋時期魯國人,姬姓,公輸氏,名班,人稱公輸盤、公輸般、班輸,尊稱公輸子,又稱魯盤或者魯般,是春秋末葉著名工匠家,被後世尊為中國工匠師祖。
規矩:「圓曰規,方曰矩(《楚辭·離騷》)。」「規」是古代畫圓用的木工工具,是現代圓規之祖。「規者,正圓之器也(《詩·沔水》序·箋)。」 「矩」是古代畫直角或方形的工具——矩尺(曲尺)。後引申為法度。如,「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方圓:方形與圓形,泛指事物的形體、性狀。後引申為方法、準則。
師曠:春秋時著名樂師,他生而無目,博學多才,尤精音樂,善彈琴,辨音力極強。以「師曠之聰」聞名於後世。
六律:「律」為定音器(竹管)。「六律」意指古代的六個音律:即指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六陽律」與大呂、夾鍾、仲呂、林鐘、南呂、應鐘「六陰律」,合稱「十二律」。六律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律制,古樂的十二調。十二調是按照樂音的高低的標準,從低音算起,十二個音階中,排列奇數的六個調叫律,排列成偶數叫呂,因而又合稱「律呂」。
五音:漢族古代音律的五聲音階,即按五度的相生順序,從宮音開始到羽音,依次為:「宮—商—角—徵—羽」;唐代時使用「合、四、乙、尺、工」。
[翻譯]
孟子說:「像從前離婁那樣精明的眼睛,公輸般那樣的巧匠,如果不使用圓規、曲尺等工具,就不能製成圓形與方正的器具;還有像師曠耳朵那樣的靈敏,假使不用六律的音符做標準,就不能訂正宮、商、角、徵、羽等五個音。」
[辯析]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方,是規矩、框架,是做人之本;圓,是圓融、老練,是處世之道。無方,世界沒有了規矩,便無約束;無圓,世界負荷太重,將不能自理。為人處世,當方則方,該圓就圓。方外有圓,圓中有方,方圓相濟,社會才會和諧,人生自在方圓。
「不以六律,不 能正五音。」也是律在音先,凡事都得講究規矩,才有所成。孟子之所以如此重複同一個意思,是為了引後他所要表達的主旨:「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意思是,即使讀懂了堯舜的為君之道,如果不實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這才是孟子所要告誡治國者的忠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為了推廣他的「仁政」理念,孟子曾對當時的君主們說:「你好色沒關係,好貨沒關係,好田獵、好遊玩、好音樂都沒關係。但是你好色時,要想想國家的怨女曠夫們;你好貨時,要想想那些窮苦的百姓;你好田獵、好遊玩時,要想想天下有多少父子不得相見、兄弟妻子離散……總之,你要善推其所為,要實行仁政。」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