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媒報導,當地時間6日,日本當局稱,從7月29日開始,高溫相關問題已導致57人死,18347人被送往醫院接受治療。根據日本總務省消防廳數據,患者人數是2008年有統計以來的第二高。
報導稱,被送往醫院的患者中,729人症狀嚴重,需要接受三周以上的治療,而6548人情況相對較穩定,不需要住院太久。從年齡來看,65歲及以上的患者人數佔總數的54.3%。
從地域看,1857人來自東京,1342人來自愛知縣,還有1307人來自埼玉縣。據報導,日本24個縣都有人因高溫問題死亡,北海道有7人死亡,茨城縣和埼玉縣分別有5人死亡。
日本當局表示,高壓導致日本多地出現高溫天氣,建議民眾勤補水,並在較涼爽的地區休息。
高溫,詞義為較高的溫度。在不同的情況下所指的具體數值不同,例如在某些技術上指幾千攝氏度以上;中國氣象學上日最高氣溫達到35℃以上,就是高溫天氣。
高溫天氣會給人體健康、交通、用水、用電等方面帶來嚴重影響。
高溫天氣34℃是個檻 ,日常生活中,冷與熱都會造成身體的不舒適。人的正常體溫大約維持在37℃左右,根據各國的實驗,人體感到舒適的氣溫是:夏季19℃~24℃,冬季12℃~22℃。所以,在炎熱的夏天,溼度較高時,氣溫達到34℃就需要引起人們注意了。當氣溫和溼度高達某一界限時,人體熱量散不出去,體溫就要升高,以致超過人的忍耐極限,造成死亡事故。
補充水分把握量少次多原則,炎熱天氣下人體會大量出汗,極容易發生中暑或虛脫現象,老弱病幼人員應減少戶外活動,要注意多飲水以補充身體水分。
高溫天氣,人體內鈉、鉀隨汗液的排出而大量丟失,可引起電解質平衡失調;人體內維生素C、維生素B1和維生素B2隨汗液的排出而丟失,可引起營養素的代謝紊亂;人體內蛋白質分解增加,可引起能量消耗的增加。因此,保證高溫天氣下,人體營養需要與膳食合理,對於維持機體生理功能、代謝活動和電解質平衡,適應高溫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保障身體健康,均至關重要。
首先要補充水分。夏季,氣溫在36℃~38℃環境下,從事室外體力勞動的人,每日應補充水量10L~12L;從事室內工作的人,每日應補充水量2L~3L。
補充水分宜量少次多,以免影響食慾。另外,大量出汗同樣會引起無機鹽丟失,故在補充水分的同時,應補充無機鹽。同時還要注意,應增加維生素C、蛋白質、能量的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