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時評 周子勳
國慶、中秋「雙節」將至,國人因疫情而被壓抑良久的消費欲望也將逐漸被點燃。
9月27日召開的文化和旅遊部新聞發布會透露,在系列舉措支持之下,文旅行業多數據呈現向好態勢。7月至8月,全國旅遊度假區全部恢復開放,接待人次和收入恢復到去年的九成左右;全國鄉村旅遊接待人次和總收入恢復到往年同期的九成多,從業人員數量基本達到去年同期水平……隨著國慶、中秋雙節臨近,文化和旅遊部將再推一攬子實招,力促「雙節」文旅消費加快復甦。
毋庸諱言,今年一場百年不遇的疫情對我國經濟造成前所未有的衝擊,解決目前中國經濟的發展問題,核心在於為中國經濟找到新的動力。而建立消費型社會與國內市場空間再開發是關鍵所在。
事實上,近年來,雖然中國經濟增長在持續放緩,但從結構上來看,最終消費在經濟的比重越來越大。隨著我國經濟增長結構轉型,2018年,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76.2%,2019年為57.8%,消費連續多年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同時,以促消費為重點的政策今年也持續加碼,國家發改委等13部門公布了《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商務部等部委主辦的2020年全國消費促進月,文化和旅遊部近日也在部署國慶中秋假期景區開放管理工作時提出旅遊景區接待遊客量上限由原來最大承載量的50%上調至75%,國家體育總局、文化和旅遊部還聯合發布「2020年國慶黃金周體育旅遊精品線路」。各地也紛紛出臺促文旅復甦舉措。凡此種種,都希望進一步優化消費環境,激發國內消費潛力。
在政策合力下,我國消費恢復發展呈現積極向好態勢。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0.5%,為年內首次正增長,市場銷售規模超過上年同月水平。在全球經濟遭受疫情重創的當下,我國經濟在全球率先實現企穩回升,固然可貴,但當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蔓延,形勢不容樂觀。下一步,中國必須堅持做好自己的事情。目前,中央將擴大內需作為「六穩」和「六保」工作的主要著力點,其中擴大消費需求更是重中之重。某種意義上說,消費恢復是國內經濟「內循環」的核心所在。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培育消費的問題在於,與投資活動不同,發展消費不會一步登天,效果也不會立竿見影。換句話說,促消費增長更應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不是短期的刺激。
因此,國慶、中秋「雙節」能否迎來報復性消費,關鍵需要出硬招、實招。如果不能增加居民收入,將難以從根本上扭轉長期消費需求不足的局面。而擴大消費需要從分配機制入手,增加民生保障性支持,提高社會保障程度,構建有效促進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提高居民槓桿率固然有利於增加消費和房地產市場需求,但其長期負面影響不言而喻,所以必須調整消費政策和信貸導向,立足於長期國內消費市場的建設和提高社會保障程度,以保持經濟金融的長期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