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食神」蔡瀾跑到中原鄭州,只為尋一隻滷鵝。它,有機會在鵝肉品類賽道領跑嗎?
餐飲老闆內參 孟蝶
1 「食神」蔡瀾說做滷鵝比做燒鵝「更聰明」
滷鵝,是業界譽為「食神」的美食家蔡瀾家鄉潮汕的美食,近兩年雖呈爆發之勢,但大多門店仍在南方區域。而如今,蔡瀾卻跑到中原腹地鄭州來尋這個美味,它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
7月25日上午,鄭州大衛城10樓的「三千功金獎獅頭鵝」店內,潮汕三年生老鵝,鵝肝、鵝掌、鵝腸、鵝翅等滷鵝八大件細細拼盤,香味四溢。走近聞到味道,蔡瀾就說,「這個滷水,我很熟悉。」
嗅到熟悉的老味道,蔡瀾像是回到小時候。「吃禽類,得用手拿。」
蔡瀾拿了一塊鵝翅,送入口中,一口氣吃三塊,吮了吮手指上殘留的滷水後,才抬起頭來,連說了三個「好吃」。
蔡瀾曾多次在自己的書中和公開場合盛讚鵝肉——中國南方常吃鵝,做法主要有兩種,一種燒、一種滷。
香港更多是吃燒鵝。在重陽和中秋這兩個時節前後,還沒有生蛋的「處女鵝」,肉質軟熟。這樣的整隻鵝拿去烤,烤完以後斬開來吃。「廣東、香港吃燒鵝主要是吃烤出的皮,但我有些內地的朋友在香港吃不慣燒鵝,覺得皮和肉太硬」。
鵝肉做成滷鵝「是很聰明的」。蔡瀾說,「潮州人比較聰明,把鵝拿去滷,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把鵝煮到軟熟,更入口。而且除了重陽中秋以外的時間,什麼季節都能做。」
創始人郭亮向蔡瀾介紹,店裡大師傅是做了十幾年滷鵝的潮汕老師傅,為保證正宗,店內的鮮鵝、秘方、配料,全部是從潮汕直運過來。如此這般,才做出軟熟入味的滷鵝,蔡瀾感嘆:「這就對了,難怪,難怪。」
2 .滷味容易標準化滷鵝有很強的快餐屬性
在三千功門店用餐時,餐飲老闆內參創始人、首席戰略官譚野跟蔡瀾聊起了鵝品類的發展。
譚野提出,目前市場上雞、鴨的品牌有很多,也誕生了強品牌、大品牌,但鵝品類的品牌很少,更缺少強大的品牌。如今消費升級的環境下,消費者對更好的食材有了更多需求,在鵝品類新生品牌的推動下,是否給鵝品類的發展提供了更好、更大的發展空間?
同為禽類,鵝品類的發展遠無法與雞鴨相提並論。從價格、消費習慣、市場品牌等各方面來看,鵝品類都是相對「小眾」的。「潮州賣滷鵝,一隻鵝頭帶著長長的鵝頸,要賣到1000塊以上。」蔡瀾說。
但如今,大家願意為更好、更健康的食物出更多錢。這或許給價格較高的鵝肉品類,帶來了發展機遇和空間。
現在, 鵝肉品牌已經出現幾個廣受關注的品牌:王品旗下品牌「鵝夫人」連續兩年獲得米其林一星;陳鵬鵬鵝肉飯店,在深圳開出多家門店,生意火爆;獅頭牌滷味研究所、物只滷鵝等滷鵝新品牌陸續湧現,拿到了投資。
此外,全國各地的大小餐飲品牌都看到了鵝肉品類的巨大市場,紛紛躍躍欲試、計劃推出鵝肉品類的新品牌或增加鵝肉產品。
蔡瀾認為,從做法上,滷味更容易做標準化,滷水口味做好、選好獅頭鵝,把控好口感和質量,就能實現標準化、規模化;從經營角度來說,軟熟的滷鵝適合更多地區的口味,也更有做品牌、做連鎖的空間。
「滷鵝可以熱、飯可以熱、湯可以熱」,蔡瀾認為這些條件讓滷鵝很有「快餐屬性」,可以拿出來做「單品店」。「鵝的各種內臟能拿來做菜,一隻獅頭鵝,就能做出很多菜、很多種變化。」
蔡瀾說,滷鵝的肉、掌、翅等就是幾道菜,而且鵝腸、鵝肝已經是很多人都喜歡的美食。
3 .消費升級下鵝品類爆發已箭在弦上
鵝肉品類的爆發似乎已箭在弦上,此時入局不算早不算晚,但腳步如果不夠快可能就跟不上了。於是,三千功創始人郭亮,採取了「高開高走」的打法。
從滷鵝發源地澄海尋找「口味」,與澄海當地有名的「松輝號」合作,進行改良、標準化製作後形成三千功的獨特滷水口味;供應鏈與廣東「鵝王」吳炳雄合作,保證高質量、充足的獅頭鵝供應;連滷水裡使用的調味配料,都從潮汕千裡迢迢運來。
正是這份用心打動了蔡瀾,也打動了松輝號的老闆、打動了吳炳雄。郭亮說,他做餐飲十多年,創辦過兩個利潤、口碑都不錯的品牌,「但都不算成功,對品類、對市場產生影響的品牌才算成功。」
餐飲高速發展的現在,每一兩年就會出現一個火爆品類。「鵝肉會是下一個火爆品類還是下下個?我說不了,但是我最看好這個品類。」
「吃得好一點、付得多一點。」蔡瀾說,現在大家願意為更好的食物多付一些錢,這也是滷鵝發展的一個機遇。消費的人多了、市場就慢慢大了,就會有更多的人養鵝、做鵝。
「吃滷鵝的人越來越多,也會倒回來再影響養鵝和鵝的價格。」鵝肉品類的熱度持續上升,吸引了餐飲老闆們的關注,也正在影響供應鏈。滷鵝只用獅頭鵝,原本主要養殖白鵝、黑鬃鵝的養殖商戶,開始增加獅頭鵝的養殖和技術。
4 .鵝肉品類走向全國須破解兩大難題
南方口味在中原是否吃得開?蔡瀾的疑問,也是眾多鵝肉品牌和無數觀望者的共同疑問。
直至如今,鵝肉品類是否會爆發,仍存在爭議。
內參君與十幾位正在做鵝肉、想做鵝肉的餐飲老闆們聊天了解到——看好的一方認為,鵝肉其實在中國各地區都有飲食習慣的基礎,只是因為價高而缺少大眾消費基礎,因此大有空間。
不看好的一方則顧忌,鵝肉在南方的消費基礎較好,但品牌要全國發展,需要消費基礎、市場教育,還需要鵝肉的供應鏈進一步改善。
消費習慣、供應鏈,是橫在鵝肉品類面前的兩道難題,或許這也是大多數鵝肉品牌不敢輕易嘗試走出南方市場的原因。
而郭亮把三千功金獎獅頭鵝的創始地放在中原腹地鄭州,也是出於這兩個難題的考慮。
「我們今年會在鄭州開3家店,一是測試口味和市場接受度,中原人喜歡的口味基本上在周邊5省都能接受。二是測試供應鏈,現在我們每批鵝要提前下單,從揭陽發貨。」如果能找到更好的供應方式,以鄭州為中心保證全國供貨,供應鏈成本也能降低。
三千功自7月13日試運營以來,鄭州消費者的反饋超乎郭亮的預期:周一到周四,每天能賣20多隻鵝,周五到周日每天能賣30多隻,「原本以為每天能賣七八隻就不錯了,沒想到中原口味的鄭州市場,對南方滷鵝能有這樣的歡迎度。」
目前,三千功已在醞釀全國發展,郭亮希望繼續「走高」---在全國範圍內尋找有實力、有資源的合作夥伴,「高起點」地共同做大滷鵝市場。
潮汕牛肉火鍋,是上一個出自潮汕的火爆品類,一夜之間開遍全國。「現在牛肉火鍋沒有之前那麼火爆,但退下來以後生意照樣好,可以維持,只是沒有以前那麼暴利」。
原本滷鵝在潮州、南方很吃香,現在在全國很多地方都開了滷鵝店。蔡瀾認為,任何一個品類市場要成熟,都會有爆發、沉澱的過程,才會進入平穩。
鵝肉品類,是否到了爆發的臨界點?還差什麼東風?你有什麼觀點,歡迎在留言區發言討論。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