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從口袋靈眸Osmo Pocket發布後開始,很多人就開始期待大疆的新品了,因為口袋靈眸雖然非常適合拍攝Vlog,但總顯得少了點什麼。Osmo Action靈眸運動相機的出現讓人豁然開朗,它既是Vlog利器,又是運動相機新銳的雙重定位,讓大疆切GoPro蛋糕的動作從似是而非變成了昭然若揭。
從結論上說,Osmo Action作為大疆第一款運動相機,衝擊已經迭代到第7代GoPro還欠了一點火候,但可以肯定的是,Osmo Action做到了畫質、防抖、三防、易用性、性價比等綜合表現的上乘水準。對於大多數從未入手過Vlog設備和運動相機的用戶來說,它是一個繞不開的選項。
前後彩屏,它是Vlog利器
Osmo Action是一款運動相機,有GoPro在品類認知上做出的貢獻,加上大疆本身的品牌背書,這種一目了然的事可以後面再說。超出預期的東西,值得最先強調。
既然超出預期,那原本沒預期到的,就是Osmo Action的前後彩屏。Osmo Action後置2.25英觸控螢幕,分辨為640 x 360,前置一塊1.4英寸彩屏,像素密度為300ppi。兩塊屏幕的顯示通過雙擊後置屏幕切換顯示。
乍看之下,這塊前置的彩屏聊勝於無,不能觸摸,相比GoPro的前置黑白小屏幕,提供的信息相同(電量、格式、剩餘存儲等),雖然有了自拍鏡像,但畫面小得可憐,還可能會更費電。但如果把它用於Vlog拍攝,僅靠這塊小屏幕Osmo Action就一下把GoPro甩在身後了。
把前置屏幕設置為全畫幅顯示時,這塊小屏幕還會有上下黑邊,設置成充滿畫面,則會剪切掉左右兩側的畫面。這種看似首位都不顧的操作,實際上非常利於Vlog拍攝。因為Vlog往往以人物為主體,有了屏幕就能保證人物入畫,避免拍了半天發現人沒出鏡的尷尬;剪切掉兩側畫面則更能方便人物將自己置於畫面正中,做到邊拍攝邊構圖。
鑑於豎屏短視頻越來越流行,Osmo Action當然也可以豎拍。後置觸控螢幕通過重力感應自適應UI,上下左右4個方向都可以拿起就拍,以至於有時候你會不知不覺拿反。
說到這塊主屏,它的交互沒有太多意外,對口袋靈眸的操作邏輯有繼承也有發揚。雖然它的尺寸比Go Pro Hero 7 Black只大了一丁點(2.25英vs2英寸),但「屏佔比」這個詞第一次莫名闖進人的腦袋,可能是因為大疆把logo放在了正面,讓背面整體觀感更乾淨。如果實在覺得它的屏幕太小,也可以通過DJI Mimo App 實時預覽畫面(也可以操作相機),通過體驗口袋靈眸時我們已經見過的MyStory 模板,快速編輯視頻,分享至社交網絡。
當然,這塊屏幕可能讓強迫症用戶更加難受,因為它並沒有因為logo缺席而居中。或許右手握持時這樣的布局也算合理,但多少讓人感覺還有提升空間。
實際操作過程中你能感受到,Osmo Action的觸控螢幕響應流暢度很高,開機速度也是一流,這兩點已經廣受認可。需要切記的是,如果沒有4K的需求,還是不要盲目選擇最高的4K/4K HDR 60幀拍攝,1080P 25幀已經能滿足多數情況。不常用專業剪輯軟體的普通用戶,嘗試一下8倍慢動作、120秒長曝光和間隔連拍等功能,能獲得不少朋友圈好素材。
起步晚起點高,它是運動相機新銳
Osmo Action的中文名字是靈眸運動相機,自然兼備大疆靈眸系列產品的防抖性能和運動相機的扛造屬性。
防抖性能方面,大疆從推出無人機之初到口袋靈眸面世,主攻的一直是三軸機械增穩,EIS的表現可能讓人有些不放心。因此,在發布之前,大疆就組織了媒體體驗團到卡丁車賽場驗證效果。
通過實際體驗,從車頭的抖動和背景的對比可以看出,RockSteady的表現相當不錯。另有將Osmo Action和GoPro Hero 7 Black進行對比的業內人士認為大疆的算法更勝一籌,這一點因為我們手頭沒有GoPro Hero 7 Black沒辦法驗證,但是依靠印象判斷,Osmo Action的防抖至少不落下風,完全能滿足用戶需求。同時,我們也能看出,Osmo Action的對焦速度相比口袋靈眸有顯著的提升。
在扛造方面,人們對GoPro的印象根深蒂固,大疆也算是學習之後有自己的發揮。
首先大疆很好地學來了外觀。因為方方正正的設計本身就是經過驗證最緊湊也最能抵抗外界蹂躪的造型,所以Osmo Action和GoPro以外的很多競品一樣,都很像GoPro。
不過,和GoPro不同的是,從任何角度細看,Osmo Action的機身都給人一種巖石的質感。機身外殼儘管是PC塑料和軟膠包裹,這種處理卻讓它從觀感上似乎更耐摔。
作為運動相機,戶外場景的高操作性也是剛需。這時候觸屏就使不出力了,快捷鍵應運而生。除了快門鍵,Osmo Action還在機身左側放置了一枚快捷切換拍攝模式的按鍵,即便用戶戴著騎行手套也可以很方便地操作。
然後,Osmo Action著重宣傳了耐極寒和耐高溫的特性,分別是低至-10℃ 的嚴寒氣溫下和高達40℃的高溫,對應的硬體分別是耐低溫電池和正面鏡頭下方的導熱槽和散熱管。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從Osmo Action的做工和電池倉、卡倉的防水膠圈看,它的防水性能應該有充足的保證。但是,它宣稱的是支持11米裸機防水,而眾所周知GoPro的官方話術是10米裸機防水,這不免讓人嗅出一絲「我不是說在座的各位,而是就針對你」的意味。
無論整體外觀、扛造屬性,還是快捷按鍵的加入,我們不難總結,起步晚的確不是什麼壞處,因為起點可以相對較高。可以說,Osmo Action的綜合表現已經達到上乘水準,有趕超GoPo的趨勢。
野心大且全,劍指GoPro
相信大多數人都關注到了Osmo Action的定價,2499元,這也是它挑戰GoPro的一隻重拳。加上Vlog利器和運動相機新銳的雙重定位,可以說它的野心又大打擊面又全。
面對GoPro豐富的配件市場,或許Osmo Action還有一定距離,但濾鏡可替換的設計算是自帶可玩性。而且,經過GoPo這麼長時間的市場教育,國內的戶外運動文化仍然不算興盛,加入Vlog屬性實在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至於兩者兼顧,是否能兩者都兼顧好?專業用戶可能會糾結它的FOV比GoPro Hero 7 Black小了一點,但除此以外也沒什麼值得挑剔之處,對於Vlogger來說它提供的可能還是過剩的生產力。
如果說口袋靈眸的出現還不足以撼動GoPro的地位,Osmo Action則是劍指GoPro,這款身材小而精、野心大且全的新品會有什麼樣的市場表現,十分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