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關於全國最坑景區的榜單,估計很多人都看到了——廈門鼓浪嶼第一坑,西安兵馬俑第二坑,武漢黃鶴樓第三坑。
鼓浪嶼是因為過度的商業化,幾乎是把文化街區辦成了線下淘寶;兵馬俑是只能看不能摸,還有大量的假冒導遊;黃鶴樓是因為有電梯。
第一和第二我都能理解,第三我理解不了,黃鶴樓有電梯不正常嗎?這是一個反問句。黃鶴樓樓高5層,建築高度51.4米,作為一個現代的建築,裝電梯多正常。
有人說這樣就失去了黃鶴樓本身的韻味,沒有古建築的感覺。首先,這就是現代的建築,1978年開始設計,1981年開始動工,1985年6月10日開門迎客。
當時黃鶴樓設計了多個版本,其中另一個比較突出的是鋁合金結構,並配套旋轉餐廳,這才是一個突破性的設計,後來被黃鶴樓總設計師向欣然否掉了。採用了另外一個我們現在看到的版本,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黃鶴樓。
不管是哪一種方案,都不會復刻一座歷史上的黃鶴樓,因為就算是建造的一模一樣,也只是一個空外殼,不會再有第二個崔顥題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到黃鶴樓先看到的不應該是電梯,明晃晃的琉璃瓦看上去是不是十分眼熟?黃鶴樓所用的120000片琉璃瓦和故宮頤和園的琉璃瓦來自同一個廠家。黃鶴樓葫蘆形的寶頂,與清朝黃鶴樓相似,卻改為鋼結構琉璃面,102塊特製的琉璃做成的寶頂,也是黃鶴樓最複雜的一個部件。
72根立柱撐起的主樓,60個翹腳,一樓大廳巨幅的陶瓷壁畫,2到5樓不同的主題,這些黃鶴樓特色的東西,你不去關注,為何偏偏吐槽一個電梯?南昌滕王閣也有電梯,杭州雷峰塔也有電梯,北京天安門也有電梯,這些電梯都有各自的作用,而且主要是為了方便更多不方便的人。
1981年黃鶴樓準備開始建的時候,武漢人民或許沒有對鋼筋混凝土和電梯的偏見。以當時的國力,籌資600萬修建黃鶴樓是有困難的,武漢人民捐款,企業家集資才幹成了這件事。武漢大學的學生過1982春節的時候,還跑到工地上給「鋼筋混凝土」拜年。
1985年6月10日,黃鶴樓落成典禮,遊客蜂擁而入,爭相參觀新的黃鶴樓,有人站在大廳看壁畫、看彩繪、看浮雕、看燈籠,有人順著樓梯一層一層向上爬,也有人排隊等電梯(那時候電梯是開放的),都想站在頂樓看長江、看長江大橋。
歷史的車輪在轉,時代的審美在變,這可能是主要原因吧。畢竟,1985年也是充滿故事的一年。全國最權威的央視春晚那一年發生了播出事故;相聲演員嶽雲鵬、張鶴倫在那一年出生;歌手張學友、劉德華都在那一年發行了首張個人專輯;長三角和珠三角也是那一年決定開放的。
1985年前蘇聯已經能夠在太空飛行中替換太空人,美太空梭「阿特蘭蒂斯」號也已經升空。
沒有什麼事是一成不變的,黃鶴樓最初是三國時期修的,可光是明清兩代就被毀了7次,重建和維修了10次。現在的黃鶴樓就是屬於現代的,有電梯就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