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臺灣前做功課就知道北投的溫泉有名,特意留出一天泡溫泉的時間。提前預約好北投麗禧溫泉,感受一下啦。
考慮到臺灣有那麼多好吃的小吃,早餐沒有在酒店訂。與大陸不同,這裡的早餐並不好找,餐館甚至小吃店一般都是10點鐘才開始營業,我們9點出來,能找到的營業的依然很少。
沿途所見。一條街上好幾家書局,讀書人還是蠻多的吧!
臺灣街道兩側都是騎樓建築,可以遮風擋雨
城隍廟
小有名氣的明星西點
清晨的街景
小巷子裡有一家牛肉麵挺有名,好像得過什麼獎項呢!整條巷子只有這家開始供應早飯了,但是衛生狀況有些堪憂!
小巷牛肉麵
昨晚吃的永康牛肉麵還沒消化呢!今早不吃麵!那兩位唏哩呼嚕吃得熱火朝天,老闆看我一人坐在那裡怪沒勁的,送我一碗酸白菜胡辣湯湯喝,味道還不錯。
巷子裡的其他店鋪還在做著開張前的準備工作
打聽著捷運站去北投,途中經過二二八和平公園。二二八公園創建於1899年,以前不是這個名字。為紀念發生於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臺北市政府將其更名二二八和平公園。公園裡保存有一些古蹟,省立博物館也在公園內。二二八事件不再贅述,可以去百度查詢一下。
臺灣博物館
繼續前行即是凱達格蘭大道,右邊就是總統府。沿途看到好多清寒人士紛紛趕往總統府廣場,街上好多警察、義工在維持秩序,不知這裡有什麼活動?看看去!
總統府廣場上全是彩色大棚,一個挨著一個,裡面擺放了上千張桌子。我們上前打聽才知道,這是臺灣民間組織的活動,邀請獨居老人、清寒人士、街友、單親媽媽等弱勢人群,在春節前聚會吃一頓「愛心餐」。今年已是第29屆了,全臺灣16處在1月27日這天同步進行,共有4000多桌,宴請了40000名寒士飽餐,3000多義工參與服務,大家一起感受過年團圓氣氛,給弱勢群體以溫暖。每屆活動都會有一些政界要人到場。
總統府及廣場前維持交通秩序的義工
總統府廣場上第29屆「寒士吃飽30」活動
乘捷運到北投站下車,車站外許多家溫泉酒店的接駁車都集中在這裡,沒一會兒麗禧酒店接駁車接上我們。
北投捷運站
麗禧酒店
麗禧酒店的溫泉價格最高,五星級酒店和五星級服務,男女分浴裸浴,有飲料和小食提供。
泡過溫泉全身清爽,來到新北投,參觀了北投圖書館和溫泉博物館。新北投位於臺北北部山區,空氣清新,植被覆蓋率高,環境很美,因溫泉而逐漸被人們所了解。
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很有特色,被稱為世界上最美的圖書館之一。屋頂為輕質生態屋頂,設有太陽能光電板發電,可發電16千瓦電力,綠化屋頂及斜坡草坡設計可涵養水分,自然排水至雨水回收槽,再利用回收水澆灌植物及衝水馬桶,達到綠化與減少水資源浪費。
北投圖書館外觀
圖書館內非常安靜,走路都躡手躡腳的,許多學習者在這裡一呆就是一整天,有學生溫習功課的,有白領寫報告做文案的,有老人看報紙的,也有像我一樣的遊客過來感受一下的。在開放書架上找一本喜歡的書坐下來讀讀,半天的時光不知不覺間就會被消磨掉。可惜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呆著這裡,找了本《臺灣的老街》讀一讀,了解一下臺北的幾條老街歷史,順便為後面準備去的老街做做功課。
圖書館內非常安靜,人們都在靜靜地讀書學習
北投溫泉博物館,就在圖書館對面,這裡曾經是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日式木結構建築,古香古色的英國鄉間別墅風格,周圍環境非常好,背靠青山,曲徑通幽。免費參觀,進門要換拖鞋才可以進入,一層是北投溫泉的歷史和發展展覽區。二樓中心是個榻榻米休息區,以前是沐浴後人們用餐休息的地方,窗外景色很美。地下一層是男賓溫泉大浴池,那時期大浴池僅限男性沐浴,四周是拱形的大窗,彩繪玻璃窗戶,陽光透過玻璃投射進水裡是彩色的。
北投溫泉博物館
下午回到龍山寺。龍山寺是臺北第一名剎,位於臺北萬華區廣州街與西園街交叉口,此區域舊時稱為艋舺,也是臺北的古稱,是臺北早期街市之一,臺北的繁榮始於此,現今稱「萬華」。臺灣有一句諺語,「一府二鹿三艋舺」,描述清朝時期全島三大港市的繁華盛況。一府為如今臺南市,二鹿為彰化縣鹿港。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艋舺當時的鼎盛風貌。(這次臺灣行這三個地方都看了,圓滿!)
當年艋舺剛開發,環境險惡,瘟疫頻傳,於是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移民,就將福建泉州府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至臺灣,興建龍山寺。精巧的廟埕設計,堪稱臺灣廟宇藝術的一大精華。早期外國旅行者到臺北有三個必看的地方,一是故宮博物院,二是中正紀念堂,三就是龍山寺。(我們也都看了)現在這裡香火依舊很盛。
龍山寺
龍山寺附近,還有一些傳統市集,位在龍山寺右側的青草巷.以青草茶店聚集而得名,巷內集中了許多中草藥鋪子,有配好的四物湯、青草茶賣。四物湯是一道傳統藥膳。以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四味藥材為主要原料熬製而成,是中醫補血、養血的經典藥膳。具有清熱明目功效。青草茶則具有清熱化痰之功效。這兩樣我們在臺灣都喝過,尤其是高雄的青草茶,是此行喝過最好喝的茶飲,沒有之一。
這是我買的四物飲,帶回來作為伴手禮也是不錯的哦!
高雄的青草茶,是此行最好喝的茶飲
龍山寺一步之遙有一條名字怪怪的老街叫「剝皮寮」。因為一部名為《艋舺》的電影而聲名日隆。剝皮寮曾是清代艋舺水上貨物運輸要道,可見當時之繁華。老街不長,僅三四百米,寬約3米,兩側多是一二層高的磚木結構房屋,紅磚映襯黑瓦和深褐的木門、木窗,顯得古意盎然。現在的剝皮寮已無人居住,臺北市政府耗資4億多元新臺幣對老街進行了整修,作為遊覽、鄉土教育和文藝活動的場所。如今的剝皮寮,已是臺北一條很有特色的觀光老街了。
剝皮寮歷史文化街
又是一天的奔波,晚上去鼎泰豐吃晚餐,結果又是排隊,在臺灣看到排長隊的,一定是吃飯的!前臺接待說要等80-100分鐘!暈!打道回府,實在沒有耐心為一頓飯等候這麼長時間。
有愛吃人士繼續逛夜市吃小吃,另兩人回酒店,路上想想不吃晚飯也不行啊,酒店附近隨便吃點解決了。
長按二維碼,關注淼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