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各地大米批量上市 上海大米唱主角 滬上餐桌重飄兒時大米香
秋風起,稻花香,崇明東灘、浦東東海農場、松江葉榭鎮,秋季行走在這些市郊的鄉間小道,會看見稻田一片金黃,收割機在田中穿梭,新脫粒的稻穗顆粒歸倉。
進入11月,全國各地的新大米都開始大批量供應上海市場,以往受市民熱捧的東北大米,近年來逐漸讓位上海本地大米,隨著品種改良和種植技術的提高,顆粒小巧、香甜軟糯的本地大米,讓許多上海人找回了兒時的米香。
科技興農創品牌
近日,浦東首個家庭農場主喬佔成抱著剛從田裡收割的稻穀,笑彎的腰就像沉甸甸「彎了腰」的稻穗。500餘公斤新米第一天上市,收入就有1萬餘元,每千克單價達到16元,是普通大米的三四倍。
其實,老喬也是第一次種這種在浦東新區推廣沒多久的中熟稻米品種「南粳46」。據浦東新區農業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兩年,浦東嘗試種植早熟和中熟品種,讓等了一年的市民們最早能在國慶前就吃到當季的新米,目前,這些品種已佔到浦東全部18萬畝水稻的一成左右,而且,口感都比以往的雜交稻更加軟糯。
在品種改良的基礎上,現代化的種植技術也讓大米更好吃、更安全。書院鎮農投公司總經理陸生兵告訴記者,農投公司與專業稻米科研公司合作建立了一套「超日標」安全水稻生產技術體系。「超日標」顧名思義,就是經過國際權威認證機構——瑞士SGS公司檢測,大米中的農藥和重金屬殘留指標均超過中國安全標準和出口日本標準。
在松江葉榭鎮四村村,老來青米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一派收割的繁忙景象,老來青大米自上世紀50年代就已風靡上海,是許多上海人記憶猶新的「兒時味道」。近些年,老來青大米不斷更新換代,2015年,試驗田培育的第四代品種,除了保有老來青特有米香之外,皆具有抗條紋葉枯病等能力,並增有軟米基因,連同稻葉也香氣馥鬱。
值得一提的是,江南基因的「南粳46」大米,在2015年的「第十五屆全國稻米產業大會」上,從全國四十多個待選品種中脫穎而出,一舉奪魁,成為口感第一的大米。
「一年一季」成新標準
「現在上海產的大米,基本都是一年種一季。」「蛙稻米」負責人田剛告訴記者。
「一年只種一季作物,每到冬季就會鋪上綠肥,讓土壤休息。大米成熟期長,吸收的營養成分高,口感也會更好。」農業專家表示。
「蛙稻米」一年一季,雖然定價不便宜,但市場認可度高,採用本地的米種進行改良,保留了江南米香甜軟糯的特點,特別適合煮粥。
作為特大型糧食消費城市,上海市場一向是各地糧食企業「兵家必爭之地」。而本地米和外來米之間的競爭,也催生了市場格局的變化,其中對行業影響最大的就是本地兩大米業公司的合併重組。
今年6月,光明米業與樂惠米業整合重組,新光明米業形成了集種植優勢、品牌優勢、加工優勢、渠道優勢和糧食掌控等優勢於一體化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合併重組後的光明米業,其在上海市場袋包裝大米佔有率高達60%以上。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這些年來糧食龍頭企業的所佔份額正在逐年上升,而批發市場商販所佔的份額正在下降。「從市場上看,袋包裝大米在市場上所佔的份額正在逐年擴大,增長態勢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