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白酒的造汽車,搞空調的造汽車,雷軍:難道造手機就不能造汽車?
「造汽車」這三個字掀起了一股大熱潮,你看近些年來,各種行業跨界搞動作,什麼搞空調的造汽車,釀白酒的也造汽車,造手機也不甘示弱,也表示想造汽車。比如雷軍,小米在上市後,股價是破發,後是上漲,在這個市場裡面可謂是掛滿了燈籠,而雷軍更是在公開信中談及了小米以後的發展:首先是智慧型手機進入世界三強,其次就是品類拓展進入更多千億市場,最後就是國際市場,而關於這個增長點,雷軍沒有說出來,但已經差不多表露出來,比如造自家汽車。
雷軍對於小鵬汽車有不解之緣,而的創始人何小鵬與雷軍更是關係不錯,所以在這一連串的關係之中,小米汽車在未來有可能面世。
但目前小米所面對的問題就是這方面是否有核心技術能夠駕馭得了,畢竟造車不同於造手機,雷軍的回答是製造並不一定是要製造發動機,而那些說不造發動機的車企沒技術,則是一件非常好笑的事。此外雷軍舉例了不會製造發動機的波音公司,人家造飛機!還能夠在世界上到處飛!
於此,雷軍的這一發言,直接讓前質疑雷軍造車的變成了一片蔑視聲。不過話說回來,汽車行業的重心是什麼?歷年來的車企銷售量來看,消費者之所以消費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創新」,所以這個研發創新才是引領未來市場的主力軍,才是走向成功的立足之本,對於雷軍不造發動機而言,也就是延續了造手機的理念,我們都知道小牧手機雖然成功了,但小米卻不是自足研發的每一個零部件,手機裡面的零部件都是來自全國各地,說白了就是「組裝機」,自然在成本上也就是在價格上面佔據了市場優勢,所以雷軍是打的物美價廉以量取勝的路數,但這種模式真的適合汽車行業?
對於這一點,許多車企已經做了親身試驗表明,只顧著買零部件組裝而成的汽車,在價格戰上面出了一些風頭之後,很快就被開始走下坡路,原因是各大車企年年都在給車改頭換面,堅持自主研發創新,而這一點上,消費者也是一個喜新厭舊的心理,所以雷軍如果以這種模式造汽車,極有可能就躺在沙灘上面。
最後就是汽車與手機不同,兩者之間定位也不同,汽車算得上是一種奢侈品,手機頂多算得上一種裝飾品,所以在各大消費者心目中奢侈品的各方面要求都比較嚴格,如果以組裝車輛為主的戰略路線,也勢必將會被消費者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