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在臺灣吃牛肉麵並不普遍,但牛肉麵卻在此興起,並且流行,是個異數。牛肉麵在此興行,和過去半個世紀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的變遷與族群融合都有關係。的確值得一論再論。
(圖片來自網絡)
先民初移民臺灣,拓墾田野,牛是主要的勞動力,不僅對牛寵顧,更不忍食其肉。所以,牛肉丸隨客人傳來臺灣,改以豬肉製作,而成今日的新竹貢丸。一般家庭是不吃牛肉的,想吃牛肉只得到外面去,市場有賣牛雜的攤子,以大鍋煮牛雜,香膩無比。並將新鮮的牛肚、牛心或牛肉在牛雜鍋裡汆燙,其名曰切,尤其切毛肚,更是鮮嫩無比,如北京的水爆肚。不過,這種大鍋煮的牛雜,現在已經無從可覓了。我曾去潮州與中壢探訪,都不是那種烹調法。過去南長街還有一家大鍋煮牛雜,現在也改成中壢式了。至於切牛雜臺南還有一家,但不是原鍋原汁切燙,原味全失。
(小編註:圖為新竹豬肉貢丸。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小編註:中壢在桃園縣,這是中壢常見的牛雜湯。圖片來自網絡)
麵條是麵粉的加工品,臺灣吃的多是以米磨粉,製成米粉與粿條。至於麵粉制的麵條,即是大面又稱油麵,雖有來自福州的意面卻不普遍。油麵的烹調方法很簡單,一是以從在油鍋爆香後下肉絲同炒,但肉絲切得粗如手指,然後加湯入面共煮,起麵湯蔥油香與面中鹼味並現,不下上海城隍廟的蔥油煨面。過去街旁露店都會煮,但現在卻變味了。另一種是切仔面則更簡單,將面在湯鍋燙後,加綠豆芽和韭菜數條,兩片瘦肉即可。現在麵攤賣的陽春麵,粗細皆有,則來自上海,江南稱加蔥花的光面為陽春,即陽春白雪之意,其名甚雅。如今街頭有傻瓜面,則源於福州的乾拌麵,配福州魚丸湯而食,其餘小南門榕樹下的麵攤,價廉物美,因為我的女朋友在附近醫院工作,當時常去吃。
(小編註:圖為新北平溪的紅龜麵店,賣好多種面。圖片來自網絡)
(據說新北市蘆洲區是切仔面的發源地。圖為蘆州的一個麵店的切仔面。圖片來自網絡)
但講牛肉與麵條合成的牛肉麵,卻創於臺灣。牛肉麵冠以川味,但四川卻不興此面。那年西北壯遊歸來,在程度歇腳,風塵未掃,就出得旅店,包了輛計程車,去尋覓川味牛肉麵。穿街過巷兩個小時,竟無所獲。最後吃了兩盤夫妻肺片與一碗鍾水餃,拎了一斤郫縣豆瓣回來,雖然價錢甚廉,但車資卻不貲。
(小編註:圖為成都鍾水餃。圖片來自網絡)
郫縣豆瓣醬是調製川味必備之物,紅燒牛肉麵不在川味小吃之列,川味小吃中有小碗紅湯牛肉一種。其製法將大塊牛肉入沸水汆去血水後,入旺火鍋中煮沸,在用文火煮至將熟,撈起改刀,然後將郫縣豆瓣剁茸,入油鍋煸酥去其渣成紅油,以清溪花椒與八角等捆成香料包,與蔥姜入牛肉湯鍋中,微火慢熬而成,其湯色澤紅亮,麻辣滾燙,濃鬱鮮香。臺灣的川味牛肉麵或緣此而來,和紅湯牛肉與面而成,即為川味牛肉麵。只是臺灣的川味牛肉麵內加番茄,當年大同川菜的牛尾湯,紅豔誘人,即如此做法。
(圖片來自網絡)
本書節選自逯耀東著《肚大能容》。
本號已經開通【評論功能】,請繼續下拉屏幕,歡迎評論。
親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了解我們:
a. 直接關注本號
b. 關注新浪官方微博@唯美味食尚
c. 訪問我們的網址:www.vmeiwei.com
d. 聯繫我們:business@vmeiw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