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把旅行和孤獨打包在一塊,總覺得旅行的過程是一個心理療傷的過程,如果旅行是白米飯,孤獨的心情便是辣椒醬,其中滋味只有旅行者自知。
所以,很多人選擇離職或者請長假去旅行,但發現旅行回來後還是要面對很多現實,心情並沒有隨旅行而放飛,放不下的仍舊放不下。
我們在《創業時代》裡看到郭鑫年因為創業失敗和離婚案件困擾,所以他一個人騎車去了西藏,最後在旅行過程中得到啟發開發了《魔晶》語音軟體,回來後繼續創業。我也聽說過一個現實的故事,一個企業家賣掉公司去麗江開了家民宿,兩年後他整個人反而變憔悴了,開始他覺得麗江哪裡都好玩,於是玩了一年,到了第二年,他發現附近該玩的都玩過了,漸漸失去了樂趣,到了第三年,就非常讓人抓狂,於是他回到了城市裡繼續創業,繼續尋找他的那群「狐朋狗友」。所以,旅行並不能讓很多事情放下。
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喜歡上旅行,嚴格地說我還算不上旅行者,只能說我天性好玩而已,有時候也就隨意逛逛。自國企辭職後,做了農產品,也學了點攝影,最近也接觸了房車旅行和視頻直播,雖然不知道什麼時候結束折騰,但我預感離一邊工作,一邊旅行的生活又近了一步。
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我的北京行故事和一點旅行小體驗。
我第一次到北京記得是十年前,最早做移動網際網路的時候,我帶領團隊做了手機學堂項目,入圍中國移動服務項目,公司CEO,市場總監加上我這個項目負責人一同來到北京,大概在北京待了3-4天樣子,除了去中國移動大約2個小時,其它時間我們都待在酒店,那次很遺憾,畢竟我是大學畢業不久,也是第一次來北京,出發前想過到處逛逛,但事實就是住了好幾天基本上就是兩點一線。
第二次到北京大約是5年前,是妻子單位組織的旅遊,整個行程都是跟隨導遊團的,期間玩了北京最具代表性的景點:天安門,長城等。中間因為一場大雨,住的酒店還漏過水,然後被導遊團帶去購物,整個行程戲劇性挺多,最大收穫就是了解了不少北京的歷史文化,也算是不虛此行。
第三次到北京,是上個月參加戴爾2018年科技峰會。這是一場商務出差。來之前就被同事在微信群裡喊怕了,說北京有霧霾,還很冷,同事還送了我一個口罩,我從家裡拉了一個手提箱過來,甚至帶了一件線衣和一件厚外套,最後我發現所帶的這些都沒有派上用場,一個是整個出差我們都在會場忙,第二個也確實沒有想像的那麼冷,運氣好的是,在北京的這幾天,秋高氣爽,空氣也很好。
這次總共在北京待了4天3夜,一下動車給我的感覺就是這裡沒有杭州、上海那麼時尚,嫵媚,整個動車站都是嚴肅樸素的色調,廣告也會相對低調一些,更誇張的是打車排隊排了有將近50米,花了20多分鐘,到酒店已經晚上10點多,我們幾個餓得發慌的兄弟想找個地方吃點東西,旁邊有燒烤店和小酒吧,一問都說打烊了,看來我們住的不是地,按常理不是燒烤和小酒吧才是夜宵主場嗎?最後也只能把我們的人民幣送給「肯德基」店了。要是放在南方,小老闆們太歡迎「一群餓鬼」了。
第二天我們上午沒法進入會場,幾個人就想附近逛逛,碰巧邊上有個中國農業大學,我們就去學校食堂吃飯,一進去,人比飯菜多,後來才知道剛好湊巧是中國農業大學校慶,我們就這樣充當了一會「校友」。
下午我們去了會場準備接下來的戴爾科技峰會,工作的事我就不說了,工作結束後我去附近的鳥巢和水立方逛了下,旁邊有人彈琴唱歌,我就聽了一會,很適合外來遊客聆聽。
第三天是專業的會議和論壇,就認真的工作和享受學習。
第四天,我趁高鐵還沒開之前,去溜達了下北京三裡屯。也許是土的掉渣的旅行,但我覺得只要你享受自在樂趣,也就足夠了。
在這次旅行過程中,我也得到了一些心得,分享給大家。
一、即便工作 也要旅行
很多時候,我們都說出差很累,很多經常出差的人最後都不太喜歡出差了,就和很多開車多的人最後都不太喜歡自己開車出行一樣,頻繁的重複會讓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失去本來的樂趣,但我理解是即便是工作,我們也可以擠出時間去了解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只要我們有那顆年輕的心就行,我們可以選擇不去大吃大喝,可以選擇不去打牌打遊戲,我們可以選擇去發現一個地方的美和樂趣。
未來人們的很多工作都會被人工智慧替代,最近馬爸爸的未來酒店相信大家也略有所聞,那麼我們的很多工作其實就是一場旅行。
前不久,北京的一家設計公司就提了個概念「live and work anywhere」,也就是說我們的工作會越來越不受空間的限制,你享受生活,享受旅行的過程中,你一樣可以在工作。然後,他們做了個項目,把一些城市的休閒空間出租給那些遊牧工作的年輕人,讓他們隨時隨地享受移動工作和旅行生活。
所以未來我們的工作,要像旅行一樣過,那樣我們的工作就不會那麼枯燥乏味,期盼那一天早日到來吧。
二、學會極簡 輕鬆旅行
我這個人和很多人一樣有點懷舊,小時候總是到處塗鴉,曾經也想當個畫家或者美術老師,後來沒有延續這塊基因,但暑假一個人無聊的時候總是想各種活法。用收集的煙標拼過「勤字」,用泡沫箱做個相框,模仿毛爺爺的字體書寫「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掛貼,甚至用包粽子的粽葉做春聯,當然受到過家長的嚴厲批評。
於是,童年和學生時代留下了很多「傑作」,我都一直保存,直至家裡房子重建後,自己不在家,很多也就沒了蹤影。
工作之後,我搬了很多次家,每次搬家都那些破舊的書本,沒用的玩意捨不得扔,可笑的是我大學買的臺式機到前些年都還躺在家裡,你說有什麼用呢,關於這個問題,也許更多的是心裡過不了這個坎。
當然,旅行當中,也是拖泥帶水,帶這個帶那個,有太多的需要和不捨得,所以要做個「背包客」也是挺難的。
直到前不久我看了一本書叫《極簡主義》,說的是兩個年輕美國人,年輕有為,很早就過上了財富自由的生活,名車豪宅,美麗妻子,應有盡有,但他們發現隨著財富增加,家裡的物品也增加,而幸福感卻沒有增加,一番反思後,他們決定捨棄一些東西,開始過極簡主義的生活,最後生活中只剩下288件物品,但每一樣都是不可或缺的。這樣的極簡生活,讓作者的內心越來越充實。他們還建了網站,教別人怎麼過極簡生活。
於是,我也發現了自己的這個毛病,現在雖然還做不到極簡,但慢慢有了意識,比如把之前的舊蘋果筆記本在鹹魚上賣了,陸續控制購買的衣服數量,選擇必須的。這個路應該會很長,但我覺得逐步培養極簡生活理念肯定是利大於弊。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我現在在每次旅行當中我都在做減法,比如之前是一個行李箱加兩個包,下次就看看能否縮減到一個行李箱一個背包,然後再下次就嘗試就帶一個行李箱,最後做到「背包客」,而在做減法過程中一定是得想好旅行中的應急方案,萬一有些重要的東西沒帶,但在旅行過程中要使用到,我們在旅行目的地有沒有辦法可以做預備方案的。
不管怎麼樣,人工智慧越來越近,中國人的遊牧生活也越來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