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呼和浩特7月6日電 題:通訊:草原「豆思」回家中國首部草原兒童動漫舞臺劇在內蒙古上演
作者:烏婭娜
5日晚,中國第一部反映草原題材的動畫片《草原豆思》劇中人物真人演示版兒童動漫舞臺劇《豆思牛與鬼狐狸之神秘來客》首次「回家」。這是該劇繼5月17日在北京首演後,為「豆思牛」家鄉的小朋友們帶來的演出。
「豆思」來自於蒙古語「溫豆思」,意為「根脈」。據已有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動漫產量達26萬分鐘,再次位列全球第一,為打造具有民族內涵的動漫形象,草原「豆思」應運而生。相關主題電影、電視劇、舞臺劇等產品相繼出世,其內容涵蓋了馬頭琴、呼麥、四胡等蒙古民族文化,以美麗的大草原為依託,向廣大少年觀眾傳遞「正能量「。
據該劇導演中國戲曲學院副教授李軼博介紹,《豆思牛與鬼狐狸之神秘來客》講述了來自玩具星球的大腳馬來到地球尋找「彩虹寶石」以拯救家園,豆思牛與小夥伴們得知後紛紛鼎力相助,卻遭到鬼狐狸和大頭狼的百般阻撓。在大腳馬「魔法玩具」的幫助下,草原上的小夥伴們團結一心,最終打敗了鬼狐狸和大頭狼,將「彩虹寶石」送給了大腳馬,成功拯救了玩具星球的故事。
李軼博告訴記者:「該劇做為內蒙古首部原創兒童舞臺劇,初衷是想通過營造這種文化教育的氛圍,把『環保』意識,、『愛』與『信任』貫穿起來。」
李導進一步解釋:「我們用歌舞講故事的方式,簡單直接的呈現在小朋友們面前,讓他們接受起來更容易。同時我們還增加了京劇的元素,希望能提高小朋友們的藝術修養。」
據了解,該劇團隊全部是「科班」出身,成員的學歷從碩士起步。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的演員欒晰飾演本劇的主角「大腳馬」,她在舞臺上豐富的動作和細膩的表情贏得小朋友們的陣陣掌聲。
「演兒童劇首先要求演員們有一顆童心,這樣才能將我們想表達的東西傳遞給小朋友們,如果『裝』成兒童,小朋友很反而會覺得我們很幼稚。」從事多年兒童劇表演的欒晰依然保持著孩童般爽朗的笑容。
該劇演出過程中,設置了很多與臺下小朋友互動的環節。小朋友們時而舉手時而齊聲回答問題,更有幸運小觀眾登臺與演員們共同表演。
4歲半的軒軒小朋友開心地說:「大腳馬最後拿到了彩虹寶石,能夠保護玩具星球了!」
帶女兒來觀看節目的蔚馨告訴記者:「以這種舞臺劇表演的方式教育孩子愛護環境、互敬互愛,寓教於樂的形式非常好。希望能多舉辦一些這樣的節目,開闊孩子的視野和見識。」
內蒙古自治區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閆萍就此評價,該劇動漫人物形象直觀,符合適齡兒童的接受和認知水平,同時擬人化的舞臺劇表演、色彩鮮豔的場景畫面更加親切直觀的展現給小朋友。
閆萍同時表示:「兒童的教育除了家長和學校外,各種具有廣泛傳播力的藝術表現形式對孩子們的成長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完)